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少华 《中国陶瓷》1999,35(4):36-39
(一)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龙泉窑是一个历史久长,影响深远的窑系。从南朝到清初的一千五百多年的制瓷史使得龙泉窑闻名中外,人们在对龙泉青瓷津津乐道时总是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宋代龙泉窑的产品上。其釉面细腻,光泽柔和,釉色青翠,令人有玉的感觉。因此这一时期被考古界、陶瓷界公认为是龙泉窑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龙泉青瓷的特点是除全面继承和完善“越窑”的工艺技术和传统风格外还创造性地烧制成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如玉的釉色。从而奠定了成为宋代名窑的基础。宋代龙泉窑青瓷以釉色美而著称。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特别讲究青釉…  相似文献   

2.
正瓷器的发明,从青瓷开始。从商周时期我国出现的由陶到瓷过渡的原始青瓷,到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的浙江烧出成熟的青瓷,发展到宋代青瓷的髙峰,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农耕手工业时代,历史上每一个时期的窑口,对青瓷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研发创造,进步与发展。都是以提髙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地。宋龙泉窑继南方青瓷越窑体系,于南宋中期以后,青瓷出现了质的飞跃。成功的烧制出了薄  相似文献   

3.
青瓷烧制文化奠基于两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考古表明,龙泉窑青瓷在这一时段中已初露头角。对龙泉青瓷源头的探索,对龙泉窑古代青瓷烧制历史研究,已成为当前人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以考古事实为依据,就龙泉窑史前烧制遗址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龙泉窑区青瓷生产情况作简要探讨。文章对龙泉青瓷烧制历史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龙泉窑区云和出土的西晋青瓷虎子和水盂看,龙泉窑当时烧制技艺在一部分窑口已经达到与越窑、瓯窑相近的水平。只是在瓷釉上色泽偏深,造型上偶尔出现较为粗疏之处,但龙泉窑青瓷在西晋时期已经较为成熟。文章以龙泉窑西晋青瓷虎子和水盂,与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同类青瓷器物进行比较,阐述龙泉窑青瓷西晋时期的自身特点,对研究龙泉窑西晋青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汝窑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一,因地处汝州而得名,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制瓷器,即“汝瓷”,因此名扬天下,在中国古代的诸多青瓷窑口中古文献有“汝窑为魁”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作为官窑之一,汝窑一直深受皇室的喜爱.尤其是在北宋时期,汝窑所烧制的汝瓷因为其莹润的天青釉色、多种类的器型和规整的造型而出名.宋代的汝瓷被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汝瓷是何等珍贵.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介绍汝瓷的历史发展和器型、釉色等特色来感受汝瓷的艺术魅力,并结合当代汝瓷的发展现状探讨一下汝瓷...  相似文献   

7.
<正>7月23日,淄川区杨希文青瓷艺术中心主任杨希文(左一)向市民介绍鲁青瓷作品。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希文青瓷艺术中心申报的淄博鲁青瓷制作技艺入选淄博市非遗名录。鲁青瓷是世界四大青瓷之首(山东鲁青瓷、中国龙泉青、韩国青瓷、日本青瓷),它产于山东淄博,其釉色温润,晶莹透亮,色泽翠青,美艳奇绝,釉色艺术追求"简者为上",堪称为"君子瓷"。鲁青瓷采用了独特的窑变技术,每件瓷器独具个性,又因烧制温度高于其他青瓷,颜色经过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所公认的"陶瓷之国",其发展大体经历了青瓷—白瓷—彩瓷这三个重要阶段。早在商代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在先辈们的辛勤耕耘下,经过由低级向高级的长期发展过程,在东汉时期就烧制出胎质比较纯净、釉色较为青黄、厚薄较均匀的成熟青瓷,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享有世界盛誉的现代青瓷。宜兴的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陶都宜兴的"五  相似文献   

9.
考古研究表明 ,早在商周时期 ,浙江就已经烧制成功原始青瓷。浙江原始青瓷的烧制成功 ,使浙江成为我国发明瓷器的发源地 ,并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杰出的青瓷文化 ,给人类文明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页章。浙江青瓷具有丰富的器物设计式样 ,按宫廷的要求追求仿古之风 ,特别是仿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器型设计 ,使庄重古朴的设计风范成为南宋官窑青瓷文化的一大特色。立体性质的凸纹装饰 ,运用材料性质烧制青瓷胎釉特色 ,反映出浙江吴越文化、南宋宫廷儒学疑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龙泉窑区古代烧制陶瓷的历史悠久,远古至唐代的龙泉窑青瓷其审美发展,造型由古朴单纯转向端庄象形,装饰日臻完美。五代两宋元明时期龙泉青瓷之审美发展,四朝为朝廷烧制青瓷,以朝廷高标准严要求烧制青瓷,促进了龙泉青瓷审美艺术的代代发展。文章结合历史史料和时代发展的历史进行研讨,较好地阐述了龙泉窑青瓷审美艺术的发展,对龙泉窑的历史研究和审美艺术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飞 《江苏陶瓷》2002,35(1):44-45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发明之一。它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商代原始青瓷的出现,经过了漫长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渡阶段,最后进入东汉时期,我国才烧制出胎质比较纯净、釉色青黄、厚薄均匀、烧结较好的成熟青瓷。青瓷在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瓷的最早装饰手法也许就是刻划花,一直沿用至今。利用青釉的透明性以刻、划、印、镂孔等手……  相似文献   

12.
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骄傲,中国的瓷器在唐代就已经发展至很高的水平,丝绸之路更是让中国陶瓷横跨欧亚,成为了来自东方的珍宝,浙江越窑青瓷也是当时的代表。北宋时期,瓷器进一步发展,龙泉窑在越窑的影响下开始烧造青瓷。到了南宋时,北方工艺的流入让龙泉窑结合南北技法的优点,烧制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名扬世界的粉清釉瓷,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辉煌的一笔。当代青瓷的发展处于一个开放而华美的时期,结合历史的传承,更带有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这两种因素的叠加,注定了青瓷创作将走上一条集精美与品质的兴旺之路。  相似文献   

13.
青瓷烧制是火与土的艺术,龙窑是青瓷摇篮.龙窑烧制中最为奇妙的是龙窑窑变,青瓷窑变产品堪称瓷中一绝.本文结合历史研究和青瓷窑变情况梳理,就龙窑窑变烧制技艺青瓷窑变的情况、龙泉窑宋代龙窑窑变青瓷的成功因素、龙泉青瓷窑变烧制中几种不同情况等作简略探讨,系统阐述了青瓷窑变以及龙泉青瓷烧制中窑变的情况,对青瓷的研究和龙泉青瓷的窑...  相似文献   

14.
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是龙窑柴烧。在完成器型、素烧、施釉等系列步骤后,装匣入窑烧制。其中装窑讲究科学,烧窑讲究技巧。龙窑烧制的青瓷作品各具特色,古韵天然类高古,独一无二有层次,瓷釉天然若古玉,成品率低,精品少。该文结合龙窑柴烧工艺的实践,阐述工艺技术及柴烧特色,对青瓷龙窑烧制工艺的研究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龙泉青瓷是我国著名的瓷器品种,传统的龙泉青瓷装饰以素为美,突出釉色和器形的美感因素,装饰手法一般用刻花、镂空和釉面开片等为主,陶瓷彩绘在龙泉青瓷上使用较少。在龙泉青瓷上彩绘是现代龙泉工艺创新的一种方式,本文就这一命题,探讨中国花鸟画和龙泉青瓷的结合,分析各种制约因素,探讨绘画方式的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青瓷之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东汉到北宋,越窑烧制了千年,从北宋至2000年,又消失了千年。天青色等烟雨,越窑青瓷,还在等什么?越窑青瓷青瓷为瓷器之祖,越窑是青瓷之宗。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早在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已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作品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晚唐五代时期诞生越窑青瓷极品工  相似文献   

17.
青瓷晶莹滴翠的釉色,赏心悦目,独具神韵。本文从青瓷釉色的定义与形成,青瓷釉色的选择与保持,青瓷釉色的美学意蕴等角度深入阐析了青瓷釉色之美及其审美感受。指出了青瓷釉色是青山绿水的背影,是千古春色的记忆,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古代青瓷的釉色还是古人生活的拷贝,是古工艺人的活化石与追求;青瓷釉色充满着神幻斑斓的美学意蕴。其素雅、恬淡、纯洁的特龟,凝聚了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精髓,从而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  相似文献   

18.
青瓷是中国最早烧成的瓷器。中韩两国的青瓷文化。青瓷工艺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点。在中国,青瓷的主要产地是浙江。上虞窑、越窑、瓯窑、婺州窑、秘色窑、龙泉窑、交坛下官窑等,构筑了庞大的青瓷窑系。其中龙泉青瓷超越群伦,创造了青瓷的高峰。本文分析了中国青瓷与高丽青瓷在釉料及造型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青瓷,因以纯粹的青绿色釉装饰而得名,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龙泉窑,始于晋代,盛于南宋,宋代六大窑系(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之一,拥有1600多年的制瓷史。龙泉窑借鉴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探索并成功烧制了青瓷。龙泉青瓷无论从造型、釉色,还是装饰形式诸方面,都体现了追求简约美的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自然古朴、含蓄内敛的审美意境,而且蕴藏了深刻的精神内韵。本文将从造型、装饰两个方面谈龙泉青瓷所追求的简约美。  相似文献   

20.
做青瓷是一场修行。做青瓷的过程中青瓷人必须练就六种“匠心”:苦心、静心、恒心、耐心、专心和细心。青瓷艺术创作是一场文化苦旅;青瓷作品是一种静心养心的美学;美在不断的坚持中创造;青瓷美的烧制要有极大的耐心;青瓷艺术创作过程需要十分的专心;青瓷艺术韵味就体现在细心中。文章结合青瓷艺术创作的思想体验,畅谈感悟,对青瓷艺术创作需要六种匠心予以有理有据的阐述,对青瓷艺术研究者和创作者均具良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