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矿自动化》2013,(10):59-63
分析了三相PWM整流器启动冲击电流产生的原因,研究了电网电动势的初始相位角和交流侧电压初始相位角对启动电流的影响,提出了采用锁相环的输出来控制电网电动势的初始相位角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启动时某相电流过大的问题,使启动时三相交流电流的大小相差不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SVPWM控制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基于SVPWM控制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系统结构的设计,给出了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设计参数及SVPWM控制算法的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电压型PWM整流器模型.给出了一种由DSP控制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其硬件组成,论述了其软件结构,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TMS320F2812全数字三相PWM整流器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在建立了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整流器电流解耦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使用TMS320F2812数字处理芯片进行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充分利用TMS320F2812丰富接口资源和快速的运算能力,使整流器硬件更简单;实验结果表明:整流器实现了单位功率因数控制,具有优越动态和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5.
提出基于坐标变换理论的新型数字锁相环,用以在三相电网电压出现频率偏移时,快速跟踪系统频率的变化,实现锁相功能.建立基于新型数字锁相环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模型,分析了所提出的锁相环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仿真验证,新型数字锁相环能够准确快速锁定系统相位,PWM整流器可实现单位功率因数运行.  相似文献   

6.
对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VSR)间接电流控制和滞环电流控制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单相VSR间接电流控制和滞环电流控制的数学模型;随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中搭建了两种控制策略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间接电流控制的优点是控制简单,一般无需电流反馈控制,其主要问题是电流动态响应慢,对系统参数变化敏感;而滞环电流控制弥补了间接电流控制的不足,提高了控制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7.
把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直接功率控制(direct power control with space vector modulation,DPC-SVM)的直接虚拟功率控制算法运用到了并联型整流器系统中,构造出了虚拟的电网磁链矢量作为定向矢量,达到取消交流侧电网电压传感器、降低并联系统硬件成本的目的;通过改进传统SVPWM控制模块来达到抑制环流的目的,进而减少系统的能量损耗。相比于传统的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电流控制并联系统,提出的新方法在环流控制方面能够达到与传统方法相同的性能,并且能够大大减少传感器的数量,增加系统的鲁棒性。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PWM整流器直接电流控制的几种控制策略,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展望了直接电流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能量回馈式电压型PWM整流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二极管整流电路无法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问题,提出了一种能量回馈式电压型PWM整流器(VSR)的设计方案,在给出了三相VSR主电路拓扑结构及其一般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能量回馈式VSR的控制原理,介绍了改进的SVPWM算法的实现,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VSR稳定性好、动态响应速度快,实现了能量的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新型零电流零电压变换器。在全桥变换器的基础上在副边增加无源无损吸收电路,实现滞后臂的零电流开关,并给出了设计方法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传统PWM整流器直接功率控制中PWM整流器的非线性特性,PI控制器的滞后性及其比例积分系数对系统参数的敏感性这些缺点,根据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在d—q两相同步旋转坐标下的数学模型,结合滑模变结构控制对系统参数摄动不敏感与整流器直接功率控制动态响应快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PWM整流器功率控制数学模型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MATLAB/SIMULINK下的仿真结果表明,滑模算法具有更好的动态响应以及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12.
以两电平PWM整流器并联系统为例,分析了并联模块间零序环流产生的原因:并联模块间零序环流是由2个模块的零序电流占空比差异产生的;并联模块间零序环流的产生与后续的负载大小及类型无关。介绍了基于k控制的PWM整流器并联系统零序电流控制策略的实现,并对该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k控制可抑制PWM整流器并联系统零序电流,但尚未达到完美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广泛采用在d-q同步坐标系的双闭环控制,即内环控制输入电流,外环控制输出电压。在这种控制方式中,电压外环通常采用线性PI控制。由于整流器输出电压与有功电流之间是非线性关系,线性PI控制不能反映整流器的非线性本质,使系统的控制性能受到限制。通过对整流器电压方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种以电容能量作为变量的新型电压控制策略,使得电压的控制实现了线性化,提高了输出电压的动态响应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PR的单相PWM整流器电流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相PWM整流器电流控制系统被控量为单相正弦量,无法像三相PWM整流器双闭环控制系统一样,采用同步坐标系下的直流PI调节器实现网侧电流的零静差调节.本文将PR调节器应用于单相PWM整流器网侧正弦电流的控制,克服了单相交流系统中PI调节器的缺陷.减小了谐波含量.同时时单相PWM整流器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能实现单位功率因数电能转换和电能的双向流动,电源电压、频率及负载变化时,网侧电流均可以实现零静差跟踪给定正弦给定电流,同时直流侧电压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基于功率控制的三相电压型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整流器控制器设计方法。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的VSR(voltage source rectifier)数学模型可通过忽略回路电阻及电感充放电所消耗的能量等效成线性定常系统。系统外环采用电容储能控制,内环采用电流控制,同时引入直流负载功率补偿,实现对电容储能变化率的直接控制。电流内环采用前馈解耦PI(proportional-integral)控制,将内环等效成一阶惯性环节。电容储能外环采用PI控制,利用代数分析及根轨迹分析,提出外环PI参数的设计方法。VSR系统整体等效为二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控制器设计方法能使得VSR达到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三相PWM整流器已广泛应用工业与电气控制领域,电流控制技术决定着三相PWM整流器系统的控制性能.综合比较了各种电流控制方法,应用较多的滞环比较PWM电流控制技术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表明常规滞环电流控制开关频率变化的随机性.为了达到开关频率恒定,消除随机误,通过引入三角载波比较的方法解决常规滞环电流控制中的开关周期不固定的缺点,采用MATLAB/Simulin软件搭建系统模型,对方案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三角波的固定开关频率滞环电流方案能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压型PWM整流器开关频率附近的高次谐波污染电网,传统的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控制策略都是基于两相旋转坐标系,存在电流交叉耦合项、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基于LCL滤波器的PWM整流器的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Clark变换系将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压型PWM整流器系统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压型PWM整流器系统,避免了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交叉耦合项;采用准谐振调节器控制电压型PWM整流器的电流,实现了电流的跟踪控制。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林锋 《福建电脑》2010,26(9):166-168
本文提出一种简化的三相PWM整流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负载电导控制器得到指令电流信号,然后将该指令电流信号变换为整流器输入侧的指令电压信号。这种简化控制方法采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WPM)技术,计算出开关管占空比,从而合成指令电压。这种控制方法具有空间矢量调制的快速动态响应特性,且可以在普通的单片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相PWM实现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一种特殊谐波消除(PHE)的新方法,提出普实现了这种方法的电压--频率的协调控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N=3时的谐波分析及实现结果;最后探讨了这种方法的在线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刘辉 《工矿自动化》2013,39(8):72-75
针对三相三电平PWM整流器具有输出谐波少、电流畸变率小、适合向高压和大容量方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闭环控制的三相三电平PWM整流器的设计方案;分析了该整流器主电路原理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详细介绍了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双闭环控制策略、中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的实现。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该整流器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