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泉窑龙窑烧制历史悠久,结合实践探索对龙窑的建造技艺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该文以理性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阐述了龙泉窑龙窑烧制的历史发展,并对龙泉窑龙窑结构和烧制实践探索进行融合探索,对研究龙泉窑和研究龙窑烧制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龙泉窑是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龙泉窑区域广大,夏商时期就在大量烧制陶器。龙泉青瓷是世界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烧制历史可上溯至三国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时期逐渐兴起,五代获得发展,勃兴于北宋,盛名传扬于南宋。龙泉青瓷审美意象丰富,文化内涵深广,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对龙泉窑的历史研究及其发展进行清晰的梳理,阐述了龙泉窑区与龙泉青瓷外销航道,龙泉窑古代的陶瓷烧制,结合龙泉窑青瓷造型、瓷釉元素、审美意象建构等论述了龙泉窑青瓷的审美意象。文章论述有理有据,论述充分,对龙泉青瓷的研究及现代艺术创作均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龙泉窑区云和出土的西晋青瓷虎子和水盂看,龙泉窑当时烧制技艺在一部分窑口已经达到与越窑、瓯窑相近的水平。只是在瓷釉上色泽偏深,造型上偶尔出现较为粗疏之处,但龙泉窑青瓷在西晋时期已经较为成熟。文章以龙泉窑西晋青瓷虎子和水盂,与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同类青瓷器物进行比较,阐述龙泉窑青瓷西晋时期的自身特点,对研究龙泉窑西晋青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考据龙泉窑五代大窑、金村窑址,发现龙泉五代时烧制青瓷已极为谨慎,原料精选,加工工序繁杂,工艺成熟,做工精细,器型规整,装饰精细华美,修整简洁干净。瓷釉淡绿青翠,釉质透明温润,色泽与法门寺唐代地宫瓷器釉色相同。本文从窑址发掘出表明五代龙泉窑烧制秘色瓷之特征、文献资料表明龙泉窑分担五代钱氏贡瓷烧制任务、法门寺秘色瓷与大窑五代瓷片之瓷色一致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阐述龙泉窑五代时期烧制秘色瓷的情况及其工艺特征。对龙泉窑的历史研究及工艺文化探讨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龙窑烧制是青瓷烧制中最原始、最悠久、最具挑战性的非遗烧制技艺。龙窑烧制的关键性问题探讨是继承传统,弘扬非遗技艺的重要课题。文章从适当的倾斜度窑床体现龙窑引导火路的优势;龙泉窑大多设置隔墙或分室烧制;龙窑烧窑是极严谨的技术活;匣钵使用是龙窑烧制的重要突破等角度探讨龙窑烧制关键性问题,值得研究龙窑烧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瓷,因以纯粹的青绿色釉装饰而得名,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龙泉窑,始于晋代,盛于南宋,宋代六大窑系(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之一,拥有1600多年的制瓷史。龙泉窑借鉴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探索并成功烧制了青瓷。龙泉青瓷无论从造型、釉色,还是装饰形式诸方面,都体现了追求简约美的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自然古朴、含蓄内敛的审美意境,而且蕴藏了深刻的精神内韵。本文将从造型、装饰两个方面谈龙泉青瓷所追求的简约美。  相似文献   

7.
青瓷烧制文化奠基于两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考古表明,龙泉窑青瓷在这一时段中已初露头角。对龙泉青瓷源头的探索,对龙泉窑古代青瓷烧制历史研究,已成为当前人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以考古事实为依据,就龙泉窑史前烧制遗址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龙泉窑区青瓷生产情况作简要探讨。文章对龙泉青瓷烧制历史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龙泉窑是宋代六大著名窑系之一,以烧制青瓷著名。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研究、保护、传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能更好地延续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生命力,更好地体现龙泉青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更好地促进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龙窑在摸索中诞生,在不断的研究改进中完善发展。龙窑的结构建造技术和窑火烧制随着装烧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成为科学与人们智慧的结晶。文章就龙窑的结构特点及其烧制优势特点的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对龙泉窑龙窑烧制这一人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龙泉窑月白釉瓷亦称哥窑月白瓷,施釉肥厚。开片裂纹生动自然,金线装饰,更增雍容华贵之感。自宋代以来,成为人们把玩收藏之热点。文章以龙泉窑古代月白釉瓷器、龙泉窑现代月白釉瓷器、龙泉窑月白釉瓷釉研制与烧制等三方面阐述了龙泉窑月白釉瓷器的研制与烧制,对哥窑月白瓷研究与烧制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少华 《中国陶瓷》1999,35(4):36-39
(一)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龙泉窑是一个历史久长,影响深远的窑系。从南朝到清初的一千五百多年的制瓷史使得龙泉窑闻名中外,人们在对龙泉青瓷津津乐道时总是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宋代龙泉窑的产品上。其釉面细腻,光泽柔和,釉色青翠,令人有玉的感觉。因此这一时期被考古界、陶瓷界公认为是龙泉窑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龙泉青瓷的特点是除全面继承和完善“越窑”的工艺技术和传统风格外还创造性地烧制成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如玉的釉色。从而奠定了成为宋代名窑的基础。宋代龙泉窑青瓷以釉色美而著称。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特别讲究青釉…  相似文献   

12.
宋代龙泉窑青瓷和哥窑瓷,造型典雅,制作精致,在五代烧制秘色瓷的基础上,融合南北各方青瓷烧制技艺的精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章结合龙泉窑宋代青瓷、哥窑龙泉窑址的瓷器等的研究,分析宋代龙泉窑和哥窑瓷的器物类型和造型理念。对青瓷烧制研究及其文化研究均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考古发掘发现,龙泉窑洪武时期在大窑枫洞岩窑场烧造的瓷器,是专门为宫廷制作官样瓷器。其精工细作,精致烧制,体现出极高的规格要求。与文献记载的“行移饶、处等府烧造”的说法相符。文章结合历史研究、考古梳理和理性分析,阐述了洪武时代的龙泉官窑;洪武时代龙泉官窑瓷器的辨识与特色。对龙泉窑研究和洪武官窑研究均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龙泉窑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以烧制青瓷著名。龙泉青瓷自宋代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龙泉青瓷,既折射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又记录了龙泉制瓷艺人的智慧。探讨研究龙泉窑青瓷的装饰艺术,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民俗风情,又有助于我们了解龙泉制瓷艺人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利当代龙泉制瓷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再创龙泉青瓷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宋代,汝窑主要烧制生活用瓷器与陈设瓷器,兼烧少量礼器。而修内司窑与郊坛窑烧制礼器的比重大大增加,出现一些汝窑未见的器物。龙泉"贡瓷"形制应与官窑产品基本保持一致。但龙泉窑毕竟是民窑,烧制方面不似官窑般严格,通过制瓷技术的创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瓷器造型。官窑器带有复古改制的政治色彩,更多的受到礼学传统限制,因此更强调忠实于"古";而且一旦"复古"成功,形成新的定制,就很少向前发展。民窑器则更为商业化,受到当时流行审美情趣的影响,因此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龙泉窑区古代烧制陶瓷的历史悠久,远古至唐代的龙泉窑青瓷其审美发展,造型由古朴单纯转向端庄象形,装饰日臻完美。五代两宋元明时期龙泉青瓷之审美发展,四朝为朝廷烧制青瓷,以朝廷高标准严要求烧制青瓷,促进了龙泉青瓷审美艺术的代代发展。文章结合历史史料和时代发展的历史进行研讨,较好地阐述了龙泉窑青瓷审美艺术的发展,对龙泉窑的历史研究和审美艺术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龙泉青瓷五代开始为烧制秘色瓷,北宋“禁庭制样须索”。北宋阶段龙泉青瓷烧制的青瓷有几类?其器型属什么类型?文章从窑址考古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入手,探索了龙泉窑北宋时期的青瓷仿古造型、经典造型与仿生造型。指出北宋龙泉窑主要烧制的青瓷可分三类:生活器、陈设器和宫廷礼器。北宋龙泉青瓷人借瓷器表达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体现其创新意识和烧制技艺。文章对北宋龙泉窑研究和龙泉青瓷烧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铜川从唐代就开始烧制瓷器,宋代耀州窑因出"贡瓷"而鼎盛一时,与定窑、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一起成为我国古代六大著名窑系,但从金、元时期开始由盛转衰,迄今风光不再。为振兴陶瓷产业,近年来铜川市先后出台了加快陶瓷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陶瓷工业园区和专项基金,市区领导为承接陶瓷产业转移曾到佛山等地招商,然而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  相似文献   

19.
以龙泉窑梅子青釉为基础,分别用氧化锌和碳酸钡逐步替代石灰石共配制15种釉,施于龙泉弟窑胎和哥窑胎上,采用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进行烧制实验,通过观察釉的成熟度、光泽度、透明度、晶体分布、气泡数量和大小、裂纹等性状并结合相图,推论出氧化锌和氧化钡替代氧化钙对釉的始熔温度、高温粘度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陶瓷外墙砖一般用两种方式烧成,即用耐火垫板托烧和直接入窑靠高密度滚距滚道窑烧制。用垫板滚道窑和高密度滚距滚道窑烧制陶瓷砖,都是在高温氧化焰下直接烧制,即都是裸烧,那么这两种生产工艺有何不同呢?垫板烧制工艺是由日本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意大利直滚窑基础上,为了解决瓷质外墙砖在直滚窑烧制时砖容易熔化、变形及掉砖等问题而采用的一种烧制工艺。其实它仍然是在氧化焰下直接烧制的,即同样是裸烧。加垫板是因为当时滚道窑的滚棒间距及传动装置还达不到要求,无法解决砖坯在高温烧制时熔化、变形及掉砖的问题,因此只好加垫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