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某1 025 t/h锅炉再热器管壁超温、减温水量大的问题,通过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热力计算等方法,分析管壁超温和减温水量大的原因,提出燃烧调整和受热面改造方案。研究表明:该锅炉末级再热器出口管壁温度存在较大偏差,烟道中间及右侧部分管壁超温,原因在于炉膛出口的烟温偏差;通过将燃尽风由四角均匀配风调整为左侧风门开度50%、右侧风门开度100%,降低了炉膛出口左右两侧的烟温偏差,进而减小了再热器出口的壁温偏差;针对锅炉再热器、过热器减温水量大的问题,进行二次风优化调整,当二次风正塔配风时炉膛出口温度比二次风均等配风和束腰配风时有所降低,有利于降低减温水量;该炉二次风配风优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减温水量大的问题,为此提出减少再热器、过热器受热面及增加省煤器受热面的改造方案,使减温水量在不同负荷下均能满足锅炉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电厂600 MW超临界锅炉存在过热器和再热器管内生成氧化皮及超温爆管的现象,通过试验研究了该锅炉分离燃尽风(SOFA)喷嘴正切15°和反切15°情况下,不同的SOFA比例对高温受热面管屏间吸热偏差分布的影响,分析了炉膛出口和水平烟道烟气温度分布特性对过热器和再热器蒸汽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SOFA喷嘴反切对减小炉膛上部切圆直径、降低水平烟道内吸热偏差的作用明显;合理的配风能使高温过热器管壁温度分布更均衡,末级过热器左侧吸热峰值温度降低10K.  相似文献   

3.
1025t/h锅炉再热器局部超温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锅炉厂按引进技术设计制造的1025t/h亚临界压控制循环锅炉,第一台安装在石横发电厂(5号锅炉),1987年6月30日并网发电。运行2年后,末级再热器发生局部超温爆破。经过分析研究和现场试验测定,查明其主要原因是烟气温度偏差和蒸汽流量偏差。采用燃烧器上部的6层喷嘴反切25°的措施明显改善锅炉左右两侧的烟气温度偏差,末级再热器出口的最高炉外壁温比改进前降低20.6℃,保证末级再热器出口的炉外壁温低于580℃报警值。采取在屏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的联接管内加装节流管段的措施,使蒸汽流量分配比较均匀,末级再热器出口炉外壁温的最大值,比改进前阶低9℃。采取这两项措施后5、6号锅炉已经运行两年以上,没有发生末级再热器局部超温爆破事故。  相似文献   

4.
结合大唐托克托电厂2号炉600MW亚临界锅炉设备情况,介绍了2号炉存在的运行问题和改造方案。通过减少低温过热器、末级再热器受热面积并且提升末级再热器材料,解决了2号炉过、再热器喷水较多和再热器壁温超温爆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四角切圆燃烧大容量电站锅炉烟气参数场偏置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以采用四角切圆燃烧方式的300MW以上大容量电站锅炉的大量性能反馈数据及现场试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和归纳,指出了该类电站锅炉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上炉膛及对流烟道中的烟气流场,速度和温度场的左右侧偏置现象,并指出了该类锅炉屏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易爆管及末级过热器出口沿炉宽方向左右侧对应点间汽温偏差过大的根本原因。文中还对原则性治理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推荐了最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田集发电厂二期工程开展了高温受热面壁温校核计算、末级再热器出口集箱T92管接头过渡段壁温监测和分析、实施高温受热面壁温在线监测系统等壁温监测优化实践,为锅炉在再热蒸汽温度623℃下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方式的锅炉,由于炉膛出口气流残余旋转的存在,引起水平烟道内烟气沿宽度方向烟温分布不均匀,导致高温过热器局部超温、爆管。该文指出,改变燃烧器的布置方式并进行燃烧调整是削弱炉膛出口气流残余旋转,进而减小水平烟道内的烟温偏差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主开发并通过检验的热力计算方法和热偏差理论,对不同负荷、不同再热器进口抽汽量下锅炉热力性能变化、受热面工作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研究了在抽汽供热条件下锅炉受热面的工质和管壁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锅炉的过热器安全,但屏式再热器不安全;屏式再热器出口段的壁温超出其设计值且材料长期运行后的性能下降,导致有超温爆管的危险.建议通过增加再热器中间混合集箱或提高屏式再热器材料性能等措施,以保证经抽汽供热改造后的锅炉设备安全.  相似文献   

9.
Ⅰ计算壁温的基本公式(1)根据许多设计同志的意见,现代大型锅炉过热器管的外壁温度很高,特别是再热器管子有可能限制于外壁的氧化速度,因此作为过热器壁温的基本计算公式,除了管子内外壁的算术平均温度t_B 外,还应核算管子外壁温度t_(WB)。  相似文献   

10.
华能淮阴电厂200MW机组的670t/h锅炉在投运3年后高温级再热器发生严重的高温氧化腐蚀现象,从1996年(1993年投产)开始每次中、小修都要更换腐蚀特别严重的管段。论文分析了该锅炉设计所依据的热力方法的缺陷,使炉膛出口和对流烟道烟温的计算值严重偏低;分析了高温级再热器的吸热不均和流量不均的严重性,对其室温进行了计算,指出高温氧化腐蚀发展较快的原因在于管壁严重超温;并提出了为缓和管子超温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四角切圆燃烧水平烟道烟温偏差的成因,针对宝钢自备电厂2号锅炉三再超温爆管现象,通过燃烧调整,使二再、三再出口烟温偏差得到了明显改善,降低了水平烟道热力不均匀性,使再热器恢复汽温运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郭艳平 《节能》2023,(2):57-61
以某电厂350 MW超临界机组锅炉为例进行燃烧优化调整试验。结果表明:制粉系统调整试验、二次风不同配风方式调整、最佳氧量调整试验等对锅炉受热面的壁温超限、汽温偏差、锅炉经济运行存在较大的影响。调整后磨煤机出口各粉管风速偏差均小于±5%,各台磨煤粉细度R90均调整在合理范围内,飞灰可燃物含量明显降低,锅炉效率明显提高,消除了高温再热器出口两侧汽温偏差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流过热器与再热器的汽温偏差对烟温偏差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型电站锅炉中,烟道内烟温偏差是影响过热器与再热器系统汽温偏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在设计与运行过程中颇受关注。该文从理论上建立了对流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出口汽温偏差与其进口烟温偏差之间的关系,据此分析了汽温偏差对烟温偏差的敏感性以及减小过热吕与再热器系统汽温偏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电厂中由于锅炉的壁温及使用寿命监测手段比较落后,锅炉四管爆裂问题经常发生,尤其是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而过热器和再热器超温爆管直接影响到机组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性,因此电厂中对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壁温和寿命损耗率的计算显得很重要。对苏制TII-82型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的寿命损耗率的计算进行了研究,根据文中提出的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寿命损耗率计算的模型,以某电厂的1号炉为例,最后计算出寿命损耗率=0.22141,为以后能够开发一套能准确计算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壁温及寿命预测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锅炉稳定工况和动态工况的试验,综合分析了过热器、再热器受热面在不同运行工况的壁温状况,为解决过热器,再热器超温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某厂1号锅炉1 000 MW超超临界塔式锅炉,在投产后一直存在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局部管壁超温的问题,严重限制了主再热蒸汽温度的提高,使主蒸汽温度较设计值偏低约10℃,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约25℃。针对该问题,通过优化运行氧量和SOFA风的配风方式,使主蒸汽温度提高了10℃,达到设计值要求,再热蒸汽温度提高了约15℃,同时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局部超温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受高温再热器受热面的布置和积灰等因素的影响,再热蒸汽温度较设计值仍偏低约10℃,这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电厂锅炉设备中,水冷壁、过热器及出口集箱、集汽集箱、再热器及出口集箱、主蒸汽管等锅炉受压部件由超温引起的缺陷或事故是常见的安全问题。本文从分析以上锅炉受压部件的超温原因,提出防止出现超温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型锅炉水平烟道左右两侧烟温偏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火电站现用的许多大型4角切圆燃烧锅炉中,存在着水平烟道两侧烟温差的问题,由此产生过热器和再热器超温过热。为了提高其安全可靠性,本文讨论了这种烟温差的影响因素,并对一台1025t/h4角切向燃烧锅炉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测定了锅炉水平烟道的两侧速度偏差。并由此计算了两侧的烟温和管壁温度偏差。研究结果表明:该锅炉燃烧器采用3次风反切,对于减少这种烟温差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600 MW机组的实际运行数据,研究了机组负荷及锅炉典型受热面壁温数据的时域及频域特征。在350 MW的低负荷段,发现了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高温再热器等部位各屏间温差较大(约100℃),这可能是由于烟气侧排布方式及管内工质流量不均匀所导致的;同一屏内各管壁温差异与受热面部位相关,即高温过热器及高温再热器处温差较小,屏式过热器处差异较大,潜在的超温风险更高。基于频域分析,发现在不同机组运行负荷下,受热面壁温均具有与机组负荷波动相同的特征频率(对应周期为30~40 min),这对壁温预测及超温异常的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某锅炉末级再热器壁温的测量结果,分析了该再热器的壁温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