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利用MOUNT SOPRIS系列Ⅲ测井资料对矿区工作面上覆地层的裂隙、冒落带及塌陷地层进行综合解释 ,了解其发育情况 ,对指导矿区的安全生产、开采边界的确定、开采煤柱的留舍和地面建筑的保护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利用测井资料快速求得岩石可钻性级值的计算机方法。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岩石可钻性,快速做出连续的地层可钻性剖面图。室内微钻头可钻性试验和江汉油田现场应用验证表明:该系统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是可以投入油田现场应用的。  相似文献   

4.
王杰  赵忠孝 《煤》2007,16(6):68-69
弹性常数的研究及其应用得出:动态参数对解决岩石力学问题更为有效。切变模量、杨氏模量、体积模量及泊松比的关系式都与测井的密度值、横液时差和纵波时差有关。根据测井资料确定的各种弹性模量值同样适用于解决各种岩石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关于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预测研究很多,基本包括室内实验法和测井、地震等地质数据预测法两大类。由于测井资料预测法有数据的连续性、经济的实效性等优点,一直以来是预测地层孔渗特性的主要方法。在以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修正,目的是提高地层孔渗特性的预测精度。以现场数据为资料,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计算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修正后的模型所得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7.
利用钻孔的综合测井资料对钻孔进行了全面的水文分析,指出了钻孔中的出(漏)水位置及其出(漏)水量  相似文献   

8.
蔡耀泽  张林 《地质装备》2007,8(1):19-21
本文详细介绍了固体矿产测井中资料的各种实用处理方法、计算模型.其软件的屏幕解释分层功能不仅能对煤层(矿层)进行分层定厚,还可进行快捷方便的全孔岩性解释和复杂煤层(矿层)的结构分析.通过对测井资料的综合处理,可以计算岩石强度参数,煤质参数和岩石沙、泥、水百分含量,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成图,成果资料的多样化输出,极大提高了测井资料处理的精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7,(9):105-107
从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机理出发,优选出煤储层及顶、底板产水敏感测井参数。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平均日产水量进行预测,准确率在76%左右,并具备区域产水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用测井资料评价煤储层顶底板封盖性的四种方法。包括: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煤储层顶底板围岩的岩性比、厚度的方法;用核磁测井进行煤储层顶底板孔隙性、含水性和孔隙结构分析的方法;用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进行煤储层顶底板裂缝发育程度与连通性评价的方法;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提供的岩石力学参数进行煤储层及其顶底板地层含气性、天然裂缝及渗透性、地层各向异性等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煤储层顶底板封盖性的好与差在以上四种评价方法上的测井响应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浅析数字地形测量中的野外数据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测量中,野外数据的采集非常关键,针对野外作业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浅谈内外业一体化数字地形测量方法中野外数据采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采用陕西眉县小法仪镇1:1000数字地形测量实例图进行图形对照说明。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井下岩层的松散程度不一致,钻井技术限制,泥浆浸入,井眼条件差或者裂缝带的存在,造成井眼垮塌,从而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测井曲线,特别是探测深度较浅的密度曲线。目前常用的密度重构方法为通过其他测井数据拟合密度,但该类方法一般存在2个方面问题:(1)拟合算法多为线性,实际资料中多为非线性关系;(2)测井曲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影响密度拟合精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利用井径和密度的交会图将地层分为标准层和校正层。然后分析了因变量(密度)与自变量(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常规测井数据)以及自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利用核主成分分析去除自变量数据之间相关性,形成了相互正交的核主成分分量。最后选用随机森林非线性方法建立密度与核主成分分量关系模型,实际的密度重构效果在叠前地震勘探资料反演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在星村井田应用PSJ-2型数字测井仪进行了煤田数字测井工作,通过多种参数综合定性、定厚解释,测量参数有电阻率、自然伽玛、密度(伽玛长、短源距)、声波速度、井径、井斜等根据不同煤层顶底板岩石的物性条件,选用界面清楚、定性可靠、符合本井田物性规律的参数方法的解释成果,作为煤层厚度的确定成果,经钻探取芯证实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数字测井,建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泥质含量模型,由测井直接获得了各分层有效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资料,对含矿含水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岩性划分,为地浸采铀的工艺生产、技术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地质调查工作中更多的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地质调查工作,从而形成了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数据重复利用率高和数据潜在价值高等特点的地质资料。开展地质资料电子数据长期保存技术的研究,为地质调查成果数据提供一套长期安全、可信、可用的持续维护机制,使得地质调查成果数据能够更多、更深层次的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文对地质资料电子数据长期保存技术探索与思考,分析现有的地质资料电子数据的保存现状,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电子数据的长期保存相关工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地质资料电子数据的安全保存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全面信息化转型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识别我国的煤阶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石油廊坊分院煤层气岩石物理实验室的煤阶类型分类标准为前提,分析了我国现有煤阶类型的识别方法,并阐述了实验测量法、统计法(岩芯刻度测井)和测井资料交会图法的适用条件。从实际应用上认为,测井资料交会图法从机理上考虑了煤化作用演化过程中H/C、O/C含量、水分和煤大分子结构芳香性程度的变化对地球物理测井的影响,综合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和沁水盆地4个盆地6个井区的煤层气井的测井资料,在井眼条件较好,煤层较厚的情况下建立了相应的煤阶类型识别图版。通过对沁水盆地中部和恩洪盆地两个井区的实际资料处理发现,这套煤阶类型的识别图版与实验室分析的结果符合率在95%以上,证实了该套方法建立的煤阶类型识别图版应用在这些地区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郭大伟  董耀  赵民  王巍  张戈 《中州煤炭》2016,(10):118-121
煤炭地质找矿工作深度逐渐由浅部开展到深部,通过地震资料分析确定地质孔深度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以往地震属性成果资料中岩石物性参数及进行研究分析,预测煤层埋深,结合钻探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和验证。结合豫北某普查区的地震资料和已知钻孔,对区内煤层埋藏深度预测进行了应用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小波模极大值的测井数据多尺度融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冰  黄隆基 《煤炭学报》2010,35(4):645-649
基于小波模极大值特征的多尺度分解和重构算法,提出一种测井数据多尺度融合方法。首先对原始测井曲线进行多尺度分解,得到不同尺度下的小波低频系数和高频模极大值;然后选用高频系数取绝对值极大、低频系数采用边缘法的融合规则,选取重要的小波系数;最后利用交替投影算法重构融合曲线。以胜利油田某井为例,采用二次样条二进小波对测井曲线进行了多尺度数据融合研究,并利用方差和信息熵对融合曲线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融合曲线突出了测井曲线的公共地质信息,增加了地层信息量,提高了测井资料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成像测井具有极高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则可利用其图像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沉积相识别。利用岩心资料对成像测井图像进行标定,并基于成像测井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对研究区岩性及层理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进行沉积相解释。通过对沉积相的分析,可将研究区分为曲流河道、泛滥平原、河漫滩沉积和天然堤4个微相。对比常规测井资料识别沉积相方法,成像测井资料解释沉积相方法更简单准确。在沉积相的分析中,根据该地区的常规测井数据,用交会图法对沉积相进行分析验证。在交会图中,相同的沉积相在交会图上表现为相同的特征分布,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可准确识别沉积相。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测井信息的韩城地区煤体结构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跃  汤达祯  许浩  吕玉民  陈同刚 《煤炭学报》2013,38(8):1435-1442
韩城地区煤层受多期构造破坏,煤体结构复杂,煤层气井出粉较为严重,目前对区内煤体结构分布规律研究尚且不足,制约了区内煤层气产能提高。通过对韩城地区测井资料与钻井取芯样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不同煤体结构的深侧向电阻率测井、双井径测井及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并利用测井曲线组合特征识别煤体结构及分层定厚,进一步通过对研究区24口煤层气井测井资料的分析,揭示3号、5号和11号煤层煤体结构平面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① I类煤(块煤)扩径轻微,电阻率偏高;II类煤(块粉煤)扩径严重且差异扩径现象明显,电阻率偏低;III类煤(粉煤)扩径严重且部分出现轻微差异扩径现象,电阻率偏低。② 边缘浅部隆起构造带、龙亭构造带、东泽村构造带和龙骨岭构造带控制了区内3号、5号和11号煤层煤体结构分布,II类煤和III类煤基本沿着构造带走向展布,同一构造带对不同煤层的破坏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