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包覆层管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针对在役带包覆层管道检测往往需要拆卸大量保温层,并且需要强制令业主停车进行检测作业。传统管道的检测模式不仅检测效率低,且迫使业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年新兴的一系列无损检测新技术针对在役带包覆层管道检测的优势不一,数字射线检测可以较好地满足在役带包覆层管道的完整性检测。文中介绍了数字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仪器参数配置,分析讨论了现场实际检测案例,证实采用数字射线检测可有效解决在役包覆层管道质量检测,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的无损检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贾强 《压力容器》2012,29(5):75-80
为了解决氨制冷压力管道不停机、不拆保冷层、不排介质就无法实施全面检验的问题,提出了运用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氨制冷压力管道实施不停机全面检验方法,并利用试件对检验难点:液氨管道焊缝的无损检测、保冷管道的腐蚀检测及焊缝的咬边、错边检查等项目进行了模拟检测试验。用此方法对氨制冷压力管道进行现场检测,并取样进行对比验证,证明此项技术应用于氨制冷压力管道的不停机全面检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目前法规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对氨制冷系统不停机、不排氨、不拆保温的检验方案进行探讨,建议压力容器的方案采用超声波、声发射技术等技术从外部检测内部缺陷,对压力管道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结合的方案进行检验,最后对检验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对铸铁类汽车制动卡钳进行检测,通过试验论证了该技术在检测铸铁类汽车制动卡钳中切实可行,同时表明了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相对于常规胶片检测的功能优势和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5.
微机控制DR/ICT射线检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X射线检测是通过数字射线成像(DR)和工业计算机层析(ICT)对金属构件进行无损检测的一项技术,结合一套DR/ICT检测设备的研制,把微机控制应用到检测系统伺服驱动和图像采集模块的控制中,实现了工业射线自动检测和控制功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无损检测新技术——X射线数字成像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祥照 《压力容器》1997,(6):38-46,37
X射线数字成像是一项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本文概述了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特点、设备、成像技术、检测工艺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射线检测技术作为产品质最检测的重要手段。经过西年历史的、发展,已有简单的胶片和荧屏射线照榴发展到了数字成像检测,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和光电技术等的发展,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的射线数字成像方法不断涌现。给射线探伤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在轮毂检测中,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由检测人员借助屏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评判来完成。它不仅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在线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针对氨制冷压力管道的设计、安装(含现场制作)、使用、检验、维修和改造等环节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要求和对氨制冷压力管道实施专项监管的建议;探讨了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数字X射线实时成像技术,对带保温氨制冷压力管道实施不停机全面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提出了一种非金属压力管道检验方法。聚乙烯管在燃气行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燃气用聚乙烯管道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仍未有一个得到公认的、成熟的技术规范,其接头的内部质量无法通过可行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进行检测,现有的手段仍以外观检查和压力试验作为检测手段。通过对燃气用聚乙烯材质及焊缝的研究,提出了采用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DR)对聚乙烯焊接接头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DR检测能够作为一种可靠检验手段对聚乙烯焊接接头进行内部缺陷探伤。  相似文献   

10.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故障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复杂的机电产品内部构件状态检测这一工程难题,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X射线对产品成像,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射线图像进行预处理,由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故障诊断.故障识别模型采用了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以正常装配状态时的多幅图像经预处理后作为学习样本训练BP神经网络.检测时一般只需拍摄两幅不同方位的图像,经预处理后输入神经网络与样本图像进行比较判断,即可识别出关键元器件的状态.该系统将数字射线成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并在故障识别算法中采用了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产品故障的检测速度和可靠性,在工业无损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X射线检测数字化成像及图像采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是工业无损检测的新技术.非胶片实时数字成像检测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特别是数字图像的可交换性和存储方便等特点成为射线检测的发展趋势.通常使用的由射线像增强器、视频摄像机、图像采集卡和计算机组成的系统成像质量差且只能在低能X射线下使用,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研制了基于单晶闪烁屏和科学级CCD相机的可用于高、低能X射线高分辨率、高对比灵敏度数字成像检测系统.介绍了整个检测系统的组成,设计了科学级制冷CCD相机、预处理电路、A/D转换电路、微机EPP方式快速数据采集电路和软件等.给出了某铝铸件(厚150mm)在加速器高能X射线下的成像结果.实验证明该系统比普通像增强器和视频相机组成的系统具有适应射线能量范围宽和成像质量好的优点(成像时间长一些).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大于3lp/mm, 检测物体50mm(等效钢厚)以上时,对比度灵敏度小于1%.  相似文献   

12.
刘杰  曾祥照 《机电工程技术》2009,38(9):104-105,137
结合新修订的GB/T17925—200X《气瓶对接焊缝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标准(报批稿),概述了三种形式的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路线,为不同的检测单位、不同的检测对象、不同的检测环境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3.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与诊断技术是X射线检测的发展趋势,微型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采用X射线敏感CCD面阵探测器作为射线探测元件,具有体积小、分辨率高、实时性好的特点。本文研制了基于X射线敏感CCD的微型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介绍了整个系统的组成,阐述了X射线敏感CCD的工作原理,选定了系统采用的X射线敏感CCD,设计了CCD探测器的驱动电路、模数转化电路、数据采集与通讯电路、图像获取及处理软件等。该系统采用USB2.0接口与计算机进行通讯,直接采用USB接口电源供电,无需外部电源,结构简单。分辨率测试表明,该系统的分辨率>10lp/mm。  相似文献   

14.
数字射线检测技术理论主要包括检测图像质量表征、细节识别理论和检测技术控制理论三个方面。近年来,国外相关研究的关注重点是检测图像质量参数。国内的研究工作对检测图像质量参数做出全面讨论,从视觉特性定律系统性给出细节识别理论,将图像数字化技术控制引入检测技术控制理论。等价性评定是数字射线检测技术替代胶片射线照相检测技术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国外主要进行了对比试验,国内引入成像过程理论作出理论性处理,同时给出了技术标准和检测技术系统等价性问题的简单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DR)X射线直接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和数字成像的基本原则,从过程应用的角度分析了数字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像素、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与密度分辨率的关系,信噪比(信噪比)量子探测效率(DQE)等技术的解释;同时,在本文中一个典型的面板检测器DR成像测试系统的工艺实践,总结了铝合金铸件的X射线铝合金铸件的DR特征及常见缺陷图像的特征,铝合金铸件典型缺陷R图像,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数字X射线成像方法可以实现对电力电缆耐张线夹无损检测,获得清晰直观的X射线数字图像.通过X射线的无损检测技术能够检验出电缆线路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不仅能将缓冲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能针对相应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自动压接设备故障检测的准确性,提出基于数字成像技术的自动压接设备故障可视化在线检测方法.根据导线压接质量关键工艺参数分析,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动压接设备的自动标定尺寸分析,采用 X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构建自动压接设备故障可视化在线检测的视觉特征分析模型.通过接续管压接后的无损特征监测,制定耐张线夹及接续管压接后无损检测的判别依据,通过图像视觉特征点标定技术,进行耐张线夹及接续管压接失效点定位.根据脉冲 X 射线数字成像的特征检测,实现对架空导线及自动压接设备的可视化检测和定位.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自动压接设备定位的准确性较高,平均为 96.7% .  相似文献   

18.
为将GIS设备故障消除在缺陷发展初期,必须要有一种"可视化"的无损检测手段帮助寻找缺陷,X射线检测技术正是苦苦寻求的良药。采用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对GIS设备内部结构进行透射,并在成像板上得到设备内部结构影像,通过图像处理系统的分析处理,在GIS设备不解体的情况下得到了清晰的内部结构影像,实现了"可视化"无损检测的目的,为GIS设备的故障诊断及检修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常规超声成像方法在多层介质内部缺陷检测中存在的缺陷成像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开展基于远聚焦像素成像算法的多层介质内部缺陷成像研究。对多层介质引起的声传播特性变化进行分析,以三层介质模型为例,通过仿真分析,将基于时间最短原理的射线追踪法和斯涅尔定理的声传播路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计算的耗时及计算结果的精度上,射线追踪法都高于斯涅尔定理。通过理论推导建立多层介质传播衰减模型,确定透射补偿系数、扩散衰减补偿系数及指向性校准系数,实验结果表明,衰减补偿后缺陷中心的成像幅值提高了6.3 dB,优化后的成像方法能够实现对多层介质内部缺陷的检测,缺陷的定位误差小于0.4 mm,尺寸测量误差小于0.35 mm2。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保温层下管道的腐蚀问题,提出了一种带空气隔层的管道保温结构,即在传统保温层与介质管道间增设一空气隔层。对带空气隔层的管道保温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传热过程分析,并采用试算法,保温材料取岩棉,以350℃饱和水蒸气、管道规格DN100×6、空气隔层10mm工况为例,给出了传统保温结构和带空气隔层保温结构保温层厚度及热损失计算过程。以传统保温结构散热量为比较基准,得出保温层厚度为130mm时,带空气隔层保温结构比传统保温结构单位面积热散失量减少13.58%;最后计算对比了在相同保温层厚度情况下,饱和水蒸气在150~370℃范围内,传统保温结构与带空气隔层保温结构的单位面积热散失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对比温度范围内,带空气隔层保温结构相对传统保温结构的节能率为12.68%~26.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