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长江中游瓦口子水道演变特点,并对三峡蓄水后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该河段的枯期滩槽格局是弯曲放宽型河道形态与来水来沙综合作用的结果:汛期来沙量大有利于完整边滩的维持,而中、小水年以及汛后退水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则易造成南侧冲刷,使金城洲两侧形成分汉格局.三峡蓄水后来沙量减少不利于该河段的航道稳定.  相似文献   

2.
长江镇扬河段近期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了解对镇扬河段近百年的演变过程及演变规律,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法,分析了仪征水道、世业洲汊道、六圩弯道和畅洲汊道以及大港水道近期河床演变的特征及演变趋势,并提出了进一步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长江中游弯曲分汊河型与单一微弯河型演变的关联性,有必要开展荆江窑监大河段(由窑监河段和大马洲水道组成)河床演变的关联性研究。在分析窑监河段河床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了窑监大河段来水水沙条件和边界条件变化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窑监河段变化与大马洲水道主流、洲滩、航道条件变化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窑监河段河床变化的影响下,大马洲水道进口段弯曲狭窄,出口过渡段航道条件变差。  相似文献   

4.
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河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是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之一,治理后的河床稳定性问题是工程成败的关键。以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为基础,运用水沙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工程实施后未来30年的河道冲淤演变及水位变化。研究表明,蚌浮段河道年际间呈冲淤交替变化,一般丰水年多表现为冲刷,枯水年多表现为淤积,冲淤相抵后累计表现为微冲,总冲刷量为128万m~3。随着河床刷深,河道沿程各节点控制水位有所降低,在设计洪水条件下吴家渡站30年后水位降幅为0.18 m。若同时考虑规划中冯铁营引河的影响,蚌浮段河道的冲刷量和水位降低的幅度还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5.
刘中惠 《人民长江》1995,26(5):32-38
在大量实测河道资料基础上,分析了上荆江临江河段演变的基本规律、发展趋势及河道过洪能力,通过分析上荆江主流变化与岸滩变化的关系,深泓纵向冲淤变化和护岸段近岸河床冲淤变化,初步预测了上荆江河道发展趋势,最近还分析了荆江近期过洪能力的变化,通过分析后认为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荆江仍然面临着大洪水的威胁,因此必须重视河道观测工作,因势利导加强河势控制工程,改善近岸河床冲刷的现状,保障荆江地区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河道裁弯及三峡工程运用对荆江石首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结合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河段近50年来的河床演变特点,主要包括河床冲淤、平面及断面形态调整三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裁弯使得石首河段平面形态发生显著调整,1966-1975年该河段深泓平均摆幅达42.0m/a,且总体向左岸摆动。三峡工程运用后,大规模护岸工程的实施使石首河段的平面形态趋于稳定,深泓平均摆幅减小到29.8m/a,但北门口下段、调弦口弯道等位置的深泓摆动仍较为剧烈,使得这些局部河段岸线崩退现象十分明显。此外还分析了石首河段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并建立了河段平滩河槽形态参数与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经验关系式,用于反映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受河岸组成、人工护岸工程的控制,上荆江河道平面外形基本稳定,但分汉性微弯河段河势调整较为剧烈,影响航道条件.本文基于不同河段的河床平面形态、水沙输移特性、河床演变规律的对比分析,认识到水沙输移特性既与河床平面形态密切相关,又直接影响河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响应模式;基于此观点,对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上荆江分汉性微弯河段的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进而预测分析了三峡正常蓄水后的河床演变趋势,可供航道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1~2005年长江界牌河段南门洲的实测资料和以往分析成果,概述了界牌河段南门洲汊道的基本情况和冲淤特性;针对长江中游界牌河段的河床演变特性,并结合界牌河段南门洲汊道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值和实测断面资料,计算了南门洲汊道及出口河槽断面的演变过程和泥沙淤积量,分析和总结了长江界牌河段实施整治工程以后,南门洲汊道及出口河段的河床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蓄水后,改变了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河床演变也相应发生变化.长江中游窑监水道属典型的弯曲分汉河型,在分析三峡蓄水运用前后河床演变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预测了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20a河床演变趋势.计算表明,窑监河段主流仍保持在乌龟洲右汉,主支汉的河势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整个河段呈冲刷趋势,但出浅碍航段航深随着枯水位降落有减小的趋势.在对历史演变分析及演变趋势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航道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三峡坝下游冲刷荆江河段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河道主要特性、河段天然状态的反馈调整规律以及三峡枢纽下游冲刷一维数模计算成果,运用最小能耗率理论分析河道演变机理,预测清水下切冲刷后该河段横向变形趋势、崩岸的必然性,并提出重点防御河段。  相似文献   

11.
重庆主城区河段河床边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主城区河段处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是嘉陵江汇入长江的河段,河床边界条件比较复杂.研究表明:该河段基岩主要由侏罗系紫红色泥岩、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等组成;受地质构造作用影响,河道蜿蜒曲折,宽窄相间,滩沱交替;床面主要由卵石夹沙、基岩、纯砂体覆盖,分别占河段总面积的83.0%、9.8%、7.2%;河段洲滩、碛坝密布,共有较大洲滩13个,占河段总面积的20%;洲滩覆盖层厚度,长江干流段约2~20 m;嘉陵江段约10 m左右;洲滩主要为卵石夹沙组成,长江上段粒径较粗,下段偏细,嘉陵江段居中;卵石岩性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火成岩为主,但不同河段的含量存在差异;岸坡主要由自然岸坡与人工岸坡组成,人工岸坡占岸线总长的36.5%.  相似文献   

12.
戴家洲河段为长江重点碍航浅滩河段,列入<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1]重点治理对象和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中.本文在研究该河段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研究该河段(巴河水道、戴家洲水道)演变特点、演变影响因素、演变趋势、碍航特性,为本河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运用后, 坝下游水沙过程发生了较大调整, 对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弯曲型河段河床冲淤演变造成较大影响, 从而对本河段河势稳定、防洪、航运等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基于此, 根据最新实测资料分析水沙条件变 化及其对本河段河床调整规律的影响。研究成果显示: 三峡水库运用后, 水流含沙量大幅减小, 且水库调蓄导致熊 家洲至城陵矶河段在枯水期径流量明显增加, 使弯道主流长期偏向于凸岸, 引起凸岸边滩大幅冲刷, 这是近期该河段发生“撇弯切滩”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三峡上游干支流水库群陆续建成运用, 坝下游河道将会长期遭受清水冲 刷, 河床仍将呈单向冲刷下切的趋势, 弯顶段主流平面摆动仍将较大, 弯道顶冲点也将相应下移, 导致主流贴岸距离 进一步下延, 引起河道岸线的崩退, 未来一段时期内典型弯曲型河道的局部河势变化仍将明显。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大马洲水道为微弯河道,上接窑监弯曲分汊河道。监利出口主流的频繁易位直接导致大马洲主流不稳定,滩槽易变,存在进口弯曲、出口宽浅的碍航现象。近期航道整治设计方案的重点是守护丙寅洲与大马洲崩岸,但不足以维护枯水河势及航槽的稳定,建议大马洲河道由S型弯道演变至单一弯道时,再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有利河势。通过局部动床模型试验,对丙寅洲不同守护方案的护底排宽度、河漫滩滩面的守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表明初设方案的护底排头前伸接近主槽位置,护底效果优于工可方案;对于丙寅洲上段外滩在主汛期流量下流速大于0.8 m/s时易发生明显冲刷的滩面区域,应采取适当的滩面守护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5.
航道整治工程一般包括筑坝工程、疏浚工程和护岸工程,其布置需在考虑河道实际情况及河床演变规律基础上进行。通过对赣江东河南昌一三江口河段河床冲淤计算及险滩演变分析,表明本河段上段由于近期河床采砂,冲刷量与冲刷厚度较大,下段冲刷量较少,只有上段冲刷量的34%左右,导致下段河床相对较高,枯水位时阻挡水流,甚至产生壅水现象,枯水航道深只有0.3m左右,碍航严重。总体而言,赣江东河八一桥一三江口河段河床近期处于冲刷变形状态。为该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拟定和布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受上游多座水库和各种涉水建筑物不断兴建的影响,长江中游宜都至松滋河口段河道边界条件和水沙条件相应发生了显著变化,河道将表现出新的演变特性,对下游河道防洪、航运、岸线利用、水环境、生态修复等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分析枝城水文站近期水沙变化特性和近20 a来河道地形实测资料以及开展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探讨了长江中游宜都至松滋河口段近期河道演变特性。研究成果表明:多年来荆江三口分流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分沙比也呈现下降趋势,但蓄水运用后与蓄水运用前(1999~2002年)相比,分沙比平均值明显增加。受三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影响,研究河段河床纵向冲刷剧烈,床沙粗化后中值粒径增大趋势明显,洲滩萎缩、深槽扩展,但2013年以来冲刷速率明显趋缓,且河道平面形态、水流主流和河势均保持基本稳定。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该河段河床冲刷幅度将有所减小并逐渐趋于平衡,研究河段河势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荆江南岸藕池河东支注滋河段河床调整特点,利用实测水沙及地形等资料,计算了1995~2019年的河段冲淤过程;采用河段平均的方法,计算了该河段平滩河槽形态的调整过程,同时分析了该河段的崩岸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注滋河段1995~2005年为淤积状态,累计淤积量为667万m3;2005~2019年为持续冲刷状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该河段在1962年、1963年及近几年的河床演变观测资料,对该河段的水流运动、悬移质输沙、沙质和卵石推移质的输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该河段的冲淤变化与其来水过程、水流结构和水流挟沙能力的次饱和程度等的相互关系。并根据该河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对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顺应川江河道演变规律的运用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演变分析与治理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的水沙和地形资料,系统分析了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演变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由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水沙条件的变化,该河段河势较之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八姓洲、七姓洲上游侧及观音洲弯道左岸未护段岸线均发生崩退,七弓岭弯道段的主流线已发生明显变化,并发生了切滩撇弯现象,若遇不利水文年时存在自然裁弯的可能性。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进行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路,以期为该河段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河段历史上大规模的并岸并洲形成了目前两岸和崇明岛分隔南、北支的宏观边界,同时进一步塑造了近河口段宽窄相间的江心洲分汊河型和河口段"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喇叭型河口。阐述了长江口近河口段和河口段2种不同的河型与河床地貌概况,分析了长江口河段近期演变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加强河道观测与分析研究工作,尽早实施九龙港节点整治工程,深入研究南港河势控制关系等整治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