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全息图再现过程中,由于占据了大部分能量的零级亮斑的存在,降低了再现像的对比度,影响了对原始物的观察和记录,因此需要将其进行消除,使有用的再现像变得清晰。文章对五种常用的消除零级像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和理论分析,将其应用到计算全息中,分别做了数字再现的模拟仿真实验,并利用两种常用的再现像质量评价标准对消零级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介绍的消零级方法都能够比较有效地消除零级亮斑,提高再现像的对比度。由再现像质量评价标准综合对比得出,频谱滤波消除零级像亮斑得到的效果最好,但这与人眼的直观感受不一致。在对评价方法优缺点及零级像频谱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心亮斑衰减率的再现像质量局部判别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与人眼直接观察数字和光学再现像一致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高质量成像,通过对实际的像面数字全息显微系统(IPDHMS)点扩散函数的推导,分析了系统的成像分辨率决定因素及成像特点,给出了相应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IPDHMS的成像分辨率取决于显微物镜(MO)的成像分辨率和记录器件的像元大小,而与记录器件的光敏面尺寸无关;无论物体被照亮区域有多大,对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都没有影响;IPDHMS对成像区域中各点发出的通过MO的各种频率成分均能完整记录与再现,是一种优化的全息成像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高质量成像与测量。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7.
针对数字全息再现像存在的散斑噪声干扰严重、对比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散斑去噪各向异性扩散(SRAD)模型及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的数字全息再现像像质改善方法。采用SRAD模型消除再现像中的散斑噪声,然后进行NSCT分解,产生一个低频子带和若干高频子带。基于非线性增益函数和图像分割方法调整低频子带系数,并利用改进的NSCT模极大值法对高频子带进行边缘增强。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与近年来提出的非线性扩散去噪方法及NSCT增强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能更有效地消除散斑噪声、提升再现像的对比度,并得到光滑清晰的边缘,从而提高后续数字全息识别与测量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重建像质量的优劣是衡量数字全息成像最主要的标准.针对影响重建像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参物角、CCD像素间距和再现距离,采用离轴全息记录与菲涅尔衍射近似重建算法对数字全息记录与再现过程进行了模型仿真,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因素对重建像质量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分析获得了CCD像素间距和再现距离的参数范围以及参物角最大允许值,为具体实验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参物角在最大允许值以内,选取合适的CCD像素间距和再现距离参数才能再现出清晰的重建物像.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数字全息采用相干光成像,当再现距离偏离焦点时,再现像的边缘会出现振荡现象,采用传统的清晰度评价函数不能准确实现自动聚焦。通过对再现像进行小波分析可以发现,偏离焦点时的小波变换高频系数的幅值比聚焦时要小得多。针对这一特点,对拉普拉斯算子和小波变换清晰度评价函数进行了改进,将原来利用高频系数之和改为利用聚焦窗口中高频系数的最大幅值为清晰度评价依据。为便于同时观察到数字全息三维空间内的目标,还提出了将不同层面上的再现像进行融合的算法。进行了模拟数字全息自动聚焦及再现像融合实验和用数字全息观察生物标本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清晰度评价函数可以准确实现数字全息的自动聚焦;提出的融合算法可以将数字全息再现后得到的一系列再现像融合到一幅图片中。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数字全息图再现像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用菲涅耳衍射和振幅全息的理论,分析了数字全息的物像关系和再现像的分辨率,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全息的物像关系与传统振幅全息的物像关系是等同的,当用相同波长的准直光记录和再现数字全息图时。可以得到与原物完全相同的再现像,且再现光入射方向的变化仅使再现像位置发生平移。对其大小没有影响。数字全息的横向分辨率与传统成像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具有相同的物理意义。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再现像位置处以CCD尺寸为窗口的衍射极限。模拟计算和实验测量的结果是完全吻合的,但在实际物体的记录中。由于噪声、照明光场的不均匀性、物光衍射光场的调制和CCD动态范围的影响,后者的误差比前者大。 相似文献
15.
数字全息再现像的细节显示和视觉畸变矫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分析数字全息系统的最小分辨距离和再现像平面上的采样间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用菲涅耳变换法再现数字全息图时,能清楚显示再现像细节的简单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再现场的显示分辨率。通过给由CCD记录的数字全息图补零,可使再现像平面上采样间隔减小,使再现像具有更多的像素,得到保留了更多记录信息的高质量再现像。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矫正由于CCD靶面尺寸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不一致造成再现像的视觉畸变。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用时间平均数字全息与数字成像相结合的技术测量物体的振幅场,在时间平均数字全息光路中引入成像透镜,使时间平均数字全息技术适用于大尺寸物体的振动分析。阐述了该技术的基本理论,设计了测量光路,并用圆形压电陶瓷片作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使用数字成像时间平均全息技术记录和再现的数字全息干涉图与使用传统的时间平均全息干涉计量技术记录和再现的全息干涉图相吻合,比较两者的振幅计算结果误差很小。 相似文献
17.
数字全息中利用图像拼接测量大物体的三维形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扩大数字全息的测量视场,使数字全息可以应用于大物体三维形貌的测量,利用菲涅耳离轴数字全息,让照明光依次照明物体的各个区域并分别记录全息图,利用精密电控旋转台精确控制参考光的入射角以保证每次记录时物参角不变,通过参考光入射角的变化量确定物体不同被照明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对获得的物体去包裹的相位图进行拼接,进而得到整个物体的三维形貌.利用该方法测量了大小为11 cm×19 cm的石膏嘴的三维形貌,图像拼接的绝对拼接误差远小于1.14 mm,高度测量误差约为0.5 mm,实验结果说明这种测量方法能够有效地扩大数字全息测量物体三维形貌的视场并且具有和横向分辨率相当的拼接精度. 相似文献
18.
数字全息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应用于旋转流场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数字全息粒子图像测速(DHPIV)技术应用于旋转流场的三维空间速度测量当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焦平面定位方法,即综合灰度梯度法,对数字全息中粒子的焦平面进行精确定位,获得了粒子的空间坐标。针对数字全息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中的粒子匹配问题,采取三维互相关算法对流场中的示踪粒子进行空间匹配。将基于综合灰度梯度法和三维互相关算法的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运用到旋转流场全息图中,获得了局部的三维可视化速度场,与理论模型吻合很好。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旋转流场的测量研究当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