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以商业化的活性炭(AC)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金属改性的活性炭吸附剂,用于脱除氢气中的噻吩,采用固定床动态吸附法考察了过渡金属改性吸附剂及不同含量Cu改性吸附剂对噻吩的脱除性能。利用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Cu负载量(w)为3%时,活性炭具有最佳脱硫能力,噻吩穿透时间为22 h,比未改性的活性炭吸附剂延长7 h;活性炭经Cu改性后仍保留了丰富的多孔结构,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有所下降;改变活性组分CuO在吸附剂表面的分布,对改性吸附剂吸附噻吩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吸附噻吩的容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5种活性炭对加氢催化柴油进行吸附脱硫,通过对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及工艺参数的研究,探索了活性炭吸附脱硫最适宜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分别选用比表面积为854.97,1 108.61 m2/g,相应微孔平均孔径为0.581 4,0.627 4 nm的活性炭,在粒度为40~80目,流速为0.25 mL/m in,吸附柱高径比为30/1的条件,可将不同原料油中有机硫含量分别从1 354.96,665.50μg/g降至360.40,69.61μg/g,脱硫率分别为73.40%和89.54%;在20~10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炭吸附脱硫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4.
改性活性炭脱除FCC柴油中硫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炭(AC)经过过硫酸铵预处理后负载CuO作为脱硫剂(CuO/GSAC),用于固定床进行FCC柴油吸附脱硫.研究了空速、过硫酸铵浓度、CuO负载量及固定床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AC负载CuO作脱硫剂(CuO/AC)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最佳空速为2.0 h-1,AC经预处理后脱硫性能提高了16%,最佳过硫酸铵浓度为45%;负载CuO 5%时,CuO/AC脱硫性能最佳,而CuO/GSAC却随CuO负载量的增加脱硫率降低.随固定床温度的升高,CuO/AC和CuO/GSAC脱硫率分别在140 ℃和160 ℃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1%和90%). 相似文献
5.
以浓硫酸、浓硝酸、高锰酸钾溶液和双氧水为氧化剂,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对盐酸脱灰后的活性炭进行氧化处理,考察活性炭对直馏汽油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氧化处理可以明显改善活性炭的吸附脱硫性能,4种氧化剂对活性炭改性后的脱硫性能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均匀共沉淀法制备了Ni-Zn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并在固定床上考察了预还原、吸附条件、模拟油的不同组分对其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态的Ni是吸附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吸附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673 K、1.0 MPa,模拟油中的烯烃组分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比芳烃的影响大。吸附剂在温度673 K、压力1.0 MPa、液时空速60 h-1、氢气与模拟油的体积比为200(氢气体积为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时对含硫质量浓度100 mg/L的模拟油A的硫容为360 mg/g。噻吩首先在Ni原子上进行氢解生成H2S,然后H2S快速与ZnO结合生成ZnS。此外该吸附剂对原料有很好的适应性,并具有很好的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9.
针对焦化芳烃中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影响化工利用的现状,通过分析不同焦化芳烃精制方法的特点,表明可综合利用噻吩和芳烃的吸附精制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分子筛、π络合吸附剂、活性炭、金属氧化物等吸附剂的表面修饰、骨架引入杂原子等多种改性方法与改性后选择性、硫容等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述,采用易吸附、脱附的π络合吸附剂和再生效果好的活性炭是提高吸附分离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活性炭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道结构,成为广泛使用的催化剂载体和吸附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和石化工业中,其中应用于燃料油脱硫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综述了活性炭吸附法在燃料油脱硫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失活活性炭的再生方法,指出了活性炭吸附法脱硫的未来研究方向,认为活性炭吸附法在燃料油脱硫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基脱硫剂吸附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负载非贵金属制备了汽油吸附脱硫剂,利用固定床动态吸附法对脱硫剂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分别考察了脱硫剂制备条件及固定床动态实验条件对活性炭基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金属含量为3.0%,焙烧温度为350℃,焙烧时间为1.0~2.0h,吸附温度为120℃,吸附空速为3.0h^-1时,脱硫剂的脱硫率最高,可达55.60%。活性炭载体经硝酸处理后,负载活性组分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该脱硫剂更有利于FCC汽油中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脱除。 相似文献
13.
改性活性炭吸附RFCC柴油中碱性氮化物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室温下对改性活性炭吸附RFCC柴油中碱性氮化物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表示为: ,动力学方程可表述为: ,并依据细孔扩散模型得到颗粒内液相有效扩散系数为 。 相似文献
14.
15.
从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和修饰改性综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对重要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影响活性炭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对活性炭吸附剂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材质和粒径的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以确定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gergren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时间为300 min,椰壳制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和委内瑞拉原油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23.4 mg/g和26.81 mg/g,明显高于果壳和煤质制颗粒活性炭的平衡吸附量,且吸附量随颗粒活性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吸附地下水中溶解柴油和原油的40~60目椰壳活性炭投加质量分别为0.1 g和0.06 g,吸附最佳温度是25 ℃,吸附柴油和原油的最佳pH值分别是7和8。盐度对于颗粒活性炭吸附溶解油的影响不大,碱性环境对于活性炭吸附柴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酸性条件对于活性炭吸附原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和原油的吸附分别适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即颗粒活性炭表面对溶解柴油的吸附主要是单层吸附,而对溶解原油的吸附是非均匀异质的。 相似文献
17.
以活性炭为原料,采用微波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活性炭处理量三因素微波改性活性炭对吸附CS2性能的影响;用过渡金属溶液和氨水分别浸渍微波改性后的活性炭,考察了微波-浸渍联合改性活性炭对吸附CS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改性的最优实验条件为微波辐射功率400 W、辐射时间3 min、活性炭处理量5 g;在此条件下,微波改性后的活性炭(AC1)吸附CS2的静、动态吸附量分别为0.564,0.542 g/g;用浓度为0.005 mol/L的Fe(NO3)3溶液、0.020 mol/L的Cu(NO3)2溶液、质量分数30%的氨水分别浸渍AC1后,3种联合改性活性炭对CS2静、动态吸附量较原活性炭均有所提高,其中氨水-微波联合改性的活性炭对CS2吸附性能最好,对CS2的静、动态吸附量分别为0.587,0.572 g/g。BET,SEM,FTIR表征结果显示,活性炭改性后碱性基团的数量增多,微孔的数量增大。 相似文献
18.
改性活性炭材料烟气脱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讨论了活性炭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及其对脱硫能力的影响和脱硫机理,综述了国内外对活性炭材料进行改性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金属离子或金属氧化物的负载、表面官能团的氧化以及酸碱处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1)通过表面改性使活性炭材料表面官能团类型分布更合理;(2)增强活性组分与表面官能团的协同作用;(3)进一步研究活性组分在SO2转化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活性炭吸附脱硫机理的硬软酸碱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噻吩为吸附脱除对象,分别以环己烷、正庚烷或正癸烷为烷烃的模型化合物,环己烯和甲苯为烯烃和芳烃的模型化合物,模拟流化催化裂化汽油的组分,配制模型汽油。考察了活性炭在过硫酸铵氧化处理前后,对含不同竞争吸附质的模型汽油中噻吩的吸附脱除性能,并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得到噻吩和竞争吸附质的化学硬度,根据硬软酸碱理论分析了不同吸附质与噻吩竞争吸附作用的强弱。结果表明,化学硬度与噻吩差别较大的烷烃(环己烷、正庚烷和正癸烷)与噻吩的竞争吸附作用/不明显,而化学硬度与噻吩较接近的环己烯和甲苯则与噻吩的竞争吸附作用较强,特别是甲苯。氧化处理后的活性炭由于表面含氧基团的增加导致表面局部化学硬度改变,也是它对噻吩的吸附作用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