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文化视角出发,依据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对翻译中的文化语境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不同的语用含义和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准确与贴切。  相似文献   

2.
翻译一方面是一种以不同语言为本体的语码转换和解读过程,同时这种转换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中西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文化实践都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它和特定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一种互动的效应。这里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维度之一:中西翻译理论研究与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效应出发,探求作为中西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内核的中西文化精神差异对中西翻译研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译学研究的多维视角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专有项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常常造成其翻译和理解的困难。本文以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就顺应文化语境,顺应作者目的和读者期待,顺应文本类型三个方面结合英语新闻报道实例,分析译者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选择,为新闻文体中的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寻求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翻译应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据。本文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种类型,并且分别阐述了其对英汉-汉英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和选择.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同时还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达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相似文献   

6.
翻译离不开语境分析,如果忽略原语赖以产生的特定语境去进行翻译,则往往会导致误译。从分析一则误译出发,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如何在翻译中进行语境分析,并阐.目月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语境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上下文的分析,在分析上下文仍不能确定原语的语用意义的情况下,还应该分析其文化语境。做到了这两点,原文的字面语义和语用语义就能准确地传译到译文中,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得到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语境对译语文本的制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化、翻译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仅是翻译语言,也是翻译文化,而文化对翻译存在一定的制约性。本文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交流程度四个方面探讨社会文化语境对译语文本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在多重文化语境制约下的语言转换活动。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古诗英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翻 译策略,妥善处理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本文以皮特·哈里斯的英译《长恨歌》为例,考察译者如何依据源语诗 学特征与译语读者需求,在诗歌的音、形、意三方面采取折中翻译策略,从而顺应双重文化语境,最大化地传达 原诗的语言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物解说词中的"文化专有项"是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张张"金色名片"。通过以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为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解说词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语译文的研究得出,中国文物解说词的"文化专有项"翻译具有"术语统一、形式规范""保留意象、文化传真""审美认同、话语等效""视界融合、求同存异""以物证史、以文化人"等5项原则。  相似文献   

10.
泛化现象共存于汉、英亲属称谓系统中,蕴涵着不同的文化习俗。通过比较汉英称谓语泛化的异同,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运用语境顺应理论的框架下分析语境对泛化了的亲属称谓翻译的制约,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顺应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以使译文最大化体现原语言的深刻文化和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人们对翻译的研究都是围绕译者、译本、翻译理论与方法等展开,翻译也常常被看作是对人——"译者的个人行为"或是对物——"译本"的研究,鲜有人将它作为一种团队活动纳入社会活动和社交生活的范围进行审视。藉此,对"合作翻译模式"这种"非个人化的、分工合作式"的全新翻译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合作翻译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严复的“信,达,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其从美学的标准进行重新审视,指出其理论价值以及对于翻译实践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想表明“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影响之大、之深,虽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检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国务卿本是两个意译名,因其词不达意,实际上是作为两个特别的称谓来使用。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造成这两个中文称谓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两个称谓别出心裁,将美国联邦行政部门中分别用同一个词表示的同一个概念,即其它部门的“部”和“部长”,单独称为“院”和“卿”,变成了不同的概念,有违原意;两个称谓中的“国务”一词,名不副实,以偏概全;两个称谓极易误导,一个将美国的内阁部门误为其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一个将美国的内阁部长误为其政府首脑;关国国务卿这个称谓还存在不伦不类的问题。这两个中文称谓总是与历史发展不相适应,不能再继续使用了。  相似文献   

14.
翻译,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意义深远。然而,这种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沉痛的后果和教训。致使“唯西是从”、文化“拿来”等观念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着青年学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立场。今天,中国教育体制内、外风行的英语“考试热”、翻译“证书热”和海外“留学热”等现象就是明证,其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可能的后果,亟待引起中国全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理论界的研究中,"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外,还存在一种"文化间性"。从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证,得出结论:"文化间性"应是翻译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与"文化间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任意一方的考察都不能忽视与其他方面的关涉,以此希望对汉籍外译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对《论语》两译本片段的分析,阐述了“创造性叛逆”的涵义,用描述翻译学解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从译者和目的语接受者——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肯定不同译本差异的合理性。翻译没有定本,只有在容纳不同译本的基础上,翻译批评的研究才能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院校中,日语翻译类课程和日语翻译素养并未受到重视。日语翻译素养是专业精神与专业意识的融合。专业精神是面对原文时翻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专业意识是全面精准地把握原文,以“信、达”为标准,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酌词句、求精义,使译者翻译的目标语或译文和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基本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8.
以中英文语料库为基础,以汉语经济报道中的戏曲隐喻翻译为切口,进行汉语隐喻英译研究,最后提出汉语隐喻类表达英译的“三大优先”原则,从同隐喻概念—同始源域—同目标域的优先策略来进行译入语中隐喻映射的重建,以期实现汉语隐喻思维和语言特色在英译中的最大程度的保留.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挖掘翻译的本质规律。在双元结构理论指导下,从语音、语义、语法和文化审美几个层面对语言与思维结构内部的两种语言规则系统在英汉笔译过程中的影响展开讨论,以期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中国古诗翻译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西方翻译学家韦利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为实例,从目的论的三法则来分析翻译策略与方法的运用,提出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运用都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值得其他中国古诗译者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