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莉 《流体机械》2008,36(5):79-83
介绍了空调水管路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原理,通过水力计算实例,对比了低温大温差空调冷冻水系统与常规空调冷冻水系统在管径尺寸、管路阻力、管路初投资及电耗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当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从5℃增大到12.5℃时,可节省冷冻水管路系统投资约20%,降低水泵电耗达55~66%.因此,对一定负荷的空调系统而言,采用冷水低温大温差空调代替常规空调可节省冷水管路系统的投资和能耗.  相似文献   

2.
孙慧琳  张震  徐强  谷超 《机电信息》2010,(25):45-47
通过对水源热泵冷冻水大温差系统的分析,结合实验室的数据,从技术、经济性等方面做了相关的阐述,对设计人员的设计应用起到了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要就溴化锂吸收式大温差复合式热泵机组的循环原理及换热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以制取大温差的热媒水,减小管网流量,降低管网投资,并深度利用蒸汽,实现节能减排。相关的换热设计计算为溴化锂吸收式大温差热泵机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冷冻装配法     
我厂在修理560kg空气锤时,需要调换锤头和顶盖,但由于锤头和顶盖的过盈量大。最小为195μm;最大300μm。对这样大的过盈量,如采用压入法,则需要80吨以上的压入力,且锤头既长又重,一般工厂维修困难。如采用温差法,则温差要在100℃以上。考虑到顶盖小,冷却容易。为此,我们采用了冷冻装配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上海市松江区闭式河水源热泵机组制冷工况运行特性和变冷冻水流量和变冷却水流量对系统制冷性能系数和盘管换热量的影响以及河水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闭式河水源热泵机组在冷却水流量为2.5 m3/h,冷冻水流量为2.2 m3/h情况下的机组制冷性能系数EER的平均值为3.2,盘管换热量的平均值为11.5 kW,盘管每米长换热量为28 W/m,整个河水源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为1.99。在冷冻水流量变小,冷冻水进、出水口的温差变大,系统的COPs增加,冷冻水流量在1.4 m3/h比冷冻水流量在2.2 m3/h的COPs平均值提高了23%。当冷却水流量增加,系统的COPs和盘管换热量都增加,冷却水流量在2.5 m3/h相较于冷却水流量在1.9 m3/h时的系统的COPs平均值和盘管换热量平均值分别增加了7.8%和8.9%。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空调能耗,探明空调水系统变流量工况下冷水机组性能参数和系统能耗的变化规律,对空调水系统变流量的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DOE-2软件对某建筑模型进行了负荷预测,建立了适于变流量模拟的改进冷水机组和水泵模型,利用TRNSYS软件对空调系统在变流量运行工况下的系统总能耗、冷水机组能耗与COP值、水泵能耗和节能率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冷冻水或冷却水流量分别从100%降至50%时,冷水机组COP值分别降低了8.04%和9.96%;而系统总能耗相对定流量系统而言,分别降低了15.79%和13.56%。这表明,无论是冷却水变流量还是冷冻水变流量均降低了冷水机组的COP值,但同时也能降低系统总能耗;采用冷冻水变流量技术比冷却水变流量的节能率高,冷却水变流量范围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冷梁空调系统的装置结构、送风原理、系统特点,对冷梁进行热力学理论分析,阐述了冷梁的节能优点及性能影响因素。基于冷梁末端翅片换热器供水回路结构的差异,测得在不同冷冻水供水回路结构下冷梁盘管的换热率和盘管压降。实验表明,常用的单回路冷梁末端结构换热率并非最高,而2回路冷梁适用性最佳。  相似文献   

8.
贾晶  袁从杰  刘坤 《流体机械》2006,34(6):82-86
详细分析了大温差小流量系统方案和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方案在空调水系统节能方面的异同。针对冷水机组的单一制冷功能,介绍了具有热回收、冰蓄冷、免费取冷多功能的离心式冷水机组。  相似文献   

9.
张辉平  胡在双 《机械》2014,(9):35-39
建立了摩托车发动机缸体与水套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进行了流体与固体之间的共轭传热仿真。结果表明,水套对缸体的散热效果基本满足散热要求;但缸体缸套区域水套内的冷却水流速分布较差,存在比较大范围的漩涡和流动死区,导致缸套局部过热,周向温差过大,为此对分水孔进行了优化设计,基本消除了流动死区,显著提高了水套冷却效能,缸体主要区域的温度显著减低,缸套局部过热也得到很大缓解。  相似文献   

10.
适用性评价是对含腐蚀缺陷的管道能否继续使用以及如何继续使用的定量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适用性评价方法由剩余强度评价和剩余寿命预测两个部分组成。阐述了近年来含腐蚀缺陷的油气管道适用性评价方法的进展,重点阐明了评价剩余强度的方法,归纳了预测剩余寿命的途径,概述了腐蚀管道适用性评价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