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工作采用丁腈与低压聚乙烯并用研制的耐油利低温胶料,本文着重研究了并用胶的共硫化体系,并对过氧化物与硅烷偶联剂交联并用胶的交联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并用胶的掺合比例,增塑体系,补强体系以及掺合工艺等进行了试验。本工作通过动态模量仪,相差显微镜研究了并用胶的相变化,从低温—TR曲线观察了并用胶从玻璃态到高弹态的整个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液压和航空技术的发展,对耐油橡胶密封件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丁腈橡胶虽系耐油橡胶而著称,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耐油耐低温胶料的研制尚未取得重大突被,一般来讲,能满足-4O℃长期在油介质中使用那就不错了。近年来,为了改善丁腈胶的某些性能,橡塑并用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丁腈与聚 相似文献
4.
5.
一、前言目前,我国合成橡胶品种单一,用橡胶与塑料树脂并用来提高橡胶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对改善橡胶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橡塑并用根据工艺条件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分散状态,即均相分散状态与非均相分散状态。实际上并用达到均相分散状态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是非均相分散状态。而非均相分散状态又分为三级:(1)宏观的非均相状态类似填充剂 相似文献
6.
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的并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橡胶型氯化聚乙烯(CM)并用时硫化体系及条件、增强体系和增塑剂对并用胶硫化行为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不同的CM并用改善了硫脲-硫黄硫化体系的硫化行为,出现了硫化平坦区.硫化温度为160℃、硫化时间为50 min时,CM并用硫化胶的拉伸强度达到14.8 MPa;将质量比为50/50的炭黑N 375与N 774用于增强CM并用胶时,其硫化胶的永久变形最小;增塑剂有助于改善CM并用硫化胶的弹性及硬度,但其用量不宜过多,以30份(质量)为好;CM并用胶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可以满足制备大型橡胶制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8.
9.
本研究改变CM橡胶的硫化体系种类,研究了TCHC硫化体系,PT75和促903硫化体系,ECHO.A和促808硫化体系对氯化聚乙烯/再生胶共混硫化胶硫化特性、力学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硫化体系的并用胶的硬度和老化前后的拉伸永久形变基本保持不变。PT75和促903硫化体系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100%定伸应力最高;ECHO.A和促8 0 8硫化体系的扯断伸长率最低;老化后,T C H C硫化体系的拉伸强度最高,P T 7 5和促9 0 3硫化体系的扯断伸长率最低,PT75和促903硫化体系的100%定伸应力最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氯化聚乙烯(CPE)共混时的配比、补强炭黑或非炭黑填充体系的品种和配比、硫化体系、高温或低温混炼的加工行为及其相分布对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PDM/CPE并用胶料采用炭黑和非炭黑填充、促进剂M/D/DM并用体系,可获得优异的耐热老化、耐臭氧老化及耐低温性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在对甲苯磺酸和硫酸铝复合催化剂存在下,以正庚醛(A)和1.2-丙二醇(B)为原料经脱水缩合合成了新型香料4-甲基-2-己基-1,3-二噁戊烷。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n(A): n(B)=1:1.1、催化剂用量为主原料总质量的0.35%、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90~98℃,产物收率达94.2%。产物经理化检测和红外光谱确证。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以硝基甲烷和四醛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经烷基羟基化和溴化两步合成2-溴-2-硝基-1,3-二丙二醇,考虑了烷基羟基化反应,溴化反应温度,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收率可达78.6% 相似文献
18.
异戊烯是抽余碳五的一种馏分,主要由两种同分异构体2—甲基—2—丁烯(2MB2)和2—甲基—1—丁烯(2MB1)组成,其中,2—甲基—2—丁烯含量越高,应用价值越高。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提高异戊烯中2—甲基—2—丁烯含量的方法,即在催化剂作用下,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空速下,以液相形式将2—甲基—1—丁烯异构为2—甲基—2—丁烯。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5—55℃,反应空速5—20hr^-1,反应压力0.6—0.9MPa。在此条件下,异戊烯中的2—甲基—2—丁烯与2—甲基—1—丁烯的比例由原料中的1—4:1提高到10—13:1。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2-二乙氨基-6-甲基-4-羟基嘧啶的合成方法,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产物总收率和纯度分别大于85.0%和97%。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对氯-r-溴丙苯的合成方法,以对氯氯为原料制取对氯苄基氯化镁,通过镁过量解决了在四氢呋喃中的偶联问题,提高了格氏试验剂的收率,此格氏试剂与环氧乙烷反应得到氯-r-苯丙醇,然后在三氯甲烷助溶剂作用下,与过量的氢溴酸反应得到对氯-r-溴丙苯,文中优化得出了最佳合成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