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致密油水平井井组注水开发综合经济效益评价较少,难以制定合适的致密油藏调整方案的问题,在大量分析及调研的基础上,以J油田M区为例,将受地质因素、开发工艺影响的现场井网类型划分为完善井网(O型)和不完善井网(I型、T型、L型、C型、U型),并利用盈利系数、数值模拟等手段对不同驱替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I型、T型、L型驱替模式,当钻井成本低于150万元/口时,完善井网所获盈利大于钻井成本,是井网调整的重点,可调整为完善井网(O型)驱替;对于C型、U型驱替模式,完善井网的钻井成本高于增产效益,建议以注采参数调整为主。  相似文献   

2.
结合塔中4油田422CⅢ油组开发实践,采用相渗曲线法、水驱油效率方法、实际曲线与童氏图版法对比方法、丙型水驱曲线法以及经验公式法对该油组的采收率进行定量化评价,找出主要问题和矛盾,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挖掘剩余油,编制开发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布并热采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水平并与立并组合布并的原则,推荐了两套最佳实施井网.这两套并网与全直井井网相比,采收率提高3%~7%,油汽比提高0.05~0.15t/t.目前,两套井网已全面投产,并取得了良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4.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胜坨油田是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的多层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应用常规层系井网调整技术难以有效挖掘多层砂岩的剩余油潜力,井网重组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深度开发技术。以胜坨油田坨28块沙二段1—3单元为例,建立概念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得出了井网重组时的技术政策界限,包括井网重组后的井网调整方式、不同组合层系的压力保持水平等。以此研究结果为指导开展了坨7井网重组先导试验。方案实施后,10口新钻油井投产非主力层初期平均单井产油量8.6t/d,比调整前平均单井产油量高2倍;含水率70.6%,比单元综合含水率低25.6%,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稠油油藏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布井方式数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布井热采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布井的原则,推荐了两套最佳实施井网。这两套井风与全直井井网相比,采收率提高3% ̄7%,油汽比提高0.05 ̄0.15t/t。目前,两套井网已全面投产,并取得了良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6.
应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密闭取心等方法,研究了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典型模型开展了层系细分及井网调整技术界限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双河油田Ⅳ5-11层系进行了层系细分重组。模拟结果表明,调整后的井网显著提高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平面、纵向波及效率,为复合驱油体系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适应的井网条件。  相似文献   

7.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油藏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实现油藏的多次开发.预报各种开发方案的效果,从而优选最佳方案.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性建议。安塞油田王窑区注水开发近20年.水淹油井逐年增多,井网矛盾日渐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王窑区剩余油分布,该成果应用到确定水淹油井侧钻井位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沉积微相、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总结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有效做法,明确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垂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分布在以河口坝为主体的相带内,落实到井网,剩余油分布在油水井排非主流线区域。应用剩余油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乾安油田的挖潜工作,在确定合理的井网方式基础上,开辟井网调整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9.
喇南试验一区井网调整方案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南试验一区完成葡I1-2油层聚驱试验后,开始上返萨三组油层。针对上返层系的油层特点,提出了两种层系组合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推荐以二类油层为主并适当扩大部分三类油层的上返方式进行层系组合,最终确定萨Ⅲ4-10油层作为开展聚驱上返试验的目的层。在分析和研究萨Ⅲ4-10油层地质特点及动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6种聚驱井网的调整方案。通过分析对比,推荐采用将现注聚井网注采井别互换后的212m五点法面积井网方案,为该区块聚驱上返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翼山浅油藏上油砂山组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油藏注水开发的含水上升规律和含水率变化特征,对南翼山浅油藏上油砂山组Ⅰ+Ⅱ油组和Ⅲ+Ⅳ油组含水上升规律进行了研究。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Ⅰ+Ⅱ油组采出程度仅0.67%,含水已达48.2%,含水上升太快;Ⅲ+Ⅳ油组采出程度1.24%,含水达47.2%,含水和含水上升率同样太快。控制或延缓含水上升速度,对于保持油田稳产、降低开采成本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沈95区块储层具有砂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效果差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特点。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该区块油藏数值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压力、含水率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地质储量拟合误差为4.2%,87%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小于6%。研究结果表明,沈95区块剩余油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断层的封闭性、井网不完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纵向上来看,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的Ⅱ4—Ⅲ2小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现井网未波及区、断层封闭性较强地区及微构造高部位,多呈孤立状和条带状。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西北部石炭系已开发TZ10、TZ40等多个海相碎屑岩油藏,CⅢ油组(石炭系III油组)含砾砂岩段为其主要的产油层段。通过岩心观察、分析化验资料、测井及地震资料等对含砾砂岩段的沉积相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含砾砂岩段主要为细砂岩、含砾细砂岩,形成多期相互叠置的正韵律砂体,砂岩岩石类型以岩屑质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成熟度中等;发育冲刷面、滞留沉积、平行层理、交错层理等层理构造;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以2段式为主,悬浮总体含量较高;含砾砂岩段灰色泥岩、褐色泥岩均有发育;泥岩微量元素反映出淡水、咸水古盐度特征;测井形态组合、三维地震属性均显示河道沉积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研究区CⅢ油组含砾砂岩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平原的分支河道、越岸沉积以及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及席状砂等多种微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河道的频繁侧向迁移垂向上形成了砂体的多期叠置,平面上形成了砂体的大面积分布,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寻找以河道砂体为主的岩性地层油藏是滚动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低电阻率油层研究的3个尺度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拉张的地质背景下,高束缚水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形成于弱水动力变化带,水动力的强弱变化形成特殊的储集层岩性叠置结构(即不同的岩性按一定比例关系形成薄互层),形成由微孔隙与大孔隙构成双组孔隙系统的油层微观组构,油层高含束缚水因而电阻率低,但其中较大孔隙储集可动油气,具备产能。以沉积相研究为指导,从沉积相、储集层岩性结构及储集层微观组构这3个尺度进行研究,有助于在弱水动力变化带寻找高束缚水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了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某断块,数口井见到增油效果。图2参16  相似文献   

14.
根据溱潼凹陷西部内斜坡戴一段的岩石学、粒度分布、沉积构造及测井相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戴一段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席状砂、前三角洲泥6类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展布,席状砂平面分布广泛。戴一段整体为一套正旋回沉积特征,从Ⅲ油组到Ⅰ油组,水体面积不断增大,反映了一个水体不断加深、沉积厚度不断减小的退积过程;沉积相序自下而上由三角洲前缘亚相逐渐演化为前三角洲亚相。  相似文献   

15.
赵凹油田泌304区储层属于近源快速混杂堆积的水下扇沉积,扇体厚度大,横向岩性变化快,导致传统测井电性特征很不明显。砂砾岩体一般是多期发育、多次沉积形成的,其内部地质结构和油水关系十分复杂,油层分布研究难度大。运用传统沉积相研究方法,进行了单砂体刻画和精细沉积微相研究,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及孔渗图对编绘的单砂层微相图做出修正,对同时期沉积的不同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连通关系及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并编绘了含油层平面图。成果现场应用后,解决了本区长期以来存在的注水方向不清、油井受效不明显、部分井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储层精细研究指导油田开发后期高效调整井部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Ⅳ1-3层系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三高”开发期,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储层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通过密井网资料对该层系进行精细解剖,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式,与现井网结合确定剩余油分布类型和地区,指导高效井的部暑。经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沉积相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项重要工作,基于直井信息的沉积相研究技术较为成熟,但对于水平井沉积相的描述方法尚无成型经验。从水平井和直井的测井、录井资料及测井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水平井和直井的电阻率关系,以储层"四性关系"为基础,构建水平井沉积微相判别图版,可以准确识别沉积微相类型。在水平井储层分段精细描述的基础上,依据水平井分段判相结果,可有效地解决平面相带组合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多解性的问题。与单纯应用直井信息刻画相带进行对比,水平井参与相带组合,变相增加了井网密度,能够合理、准确地反映地下地质体情况,使砂体接触关系和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描述更加清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这套水平井沉积相描述方法,对今后水平井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向实现精准地质研究目标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44  
研究中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了解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是储集层精细描述和不同类型储集层剩余油挖潜的基础。按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滩坝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和基岩(包括变质岩、火山岩和岩浆岩)七大类储集层,研究了中国15个主要油区71个油田的原始地质储量、水驱标定采收率、水驱油效率和可动剩余油储量等油藏参数在各类储集层中的分布规律。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已探明和投入开发储量的92%赋存于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各类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的原始地质储量分布情况是:河流相42.6%,三角洲相30%,扇三角洲相5.4%,滩坝相1.4%,湖底扇(浊积)相6.3%,冲积扇(冲积—河流)相6.4%,基岩8%。各类碎屑岩储集层中可动剩余油储量的分布情况是:河流相48.6%,三角洲相27.6%,扇三角洲相5.5%,滩坝相1.8%,湖底扇(浊积)相9.6%,冲积扇(冲积—河流)相6.9%。此外还分析对比了各类碎屑岩储集层的平均水驱标定采收率、平均水驱油效率。结果表明,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三大类储集层是中国今后储集层研究的重点及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图1表3参4(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9.
周清庄地区沙一下生物灰岩主要分市在港西断层下降盘,生物灰岩的平面展布及产能情况较为复杂,为了明确油气聚集、油井产能与沉积相带的关系,该又通过研究沉积能量大小与生物灰岩的分布关系,确定了水下隆起、浅水高能带、深水低能带及过渡带四个沉枳相带,而浅水高能带沉积的生物灰岩储集层物性好,油井产能高,是有利的钻探区域。  相似文献   

20.
文昌A油田隔夹层分布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A油田ZJ2-1U油组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控水稳油是当前面临的生产难题。针对该油田井网不规则、井点资料少但三维地震数据品质高的特点,充分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以及伽马、声波、中子等测井资料,首先从密闭取心井识别隔夹层,然后从取心井标定非取心井,应用神经网络算法对非取心井隔夹层进行识别;继而采用沉积相控及伽马反演数据体约束下井震结合方式,运用序贯指示方法预测隔夹层在井间及三维空间的分布;最后,动静态结合,从隔夹层角度揭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为剩余油挖潜及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