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生产中由于催化剂的不成熟,利用甲缩醛目前生产通用型催化剂苯磺酸树脂生产掣,生产过程中的混合液组分比较多。乙醇、DEM、水等组分两者或者三者之间都会形成恒沸物,分离难度大.针对目前客户需求,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出去混合液中的水。在实验的基础上,用当前工艺通用大型模拟软件aspen中的NRTL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校核,分析结果对以后的模拟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乙醇浓缩和回收的萃取剂及萃取精馏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G102色谱仪筛选乙醇和水萃取精馏分离的萃取溶剂;提出乙醇和水萃取精馏分离的新工艺,用徽机模拟该工艺的分离结果,比较该工艺与其它工艺之间的能耗差别。 相似文献
4.
用液液平衡釜测定了二乙氧基甲烷-水、二乙氧基甲烷-甘油2组二元和二乙氧基甲烷-水-甘油、二乙氧基甲烷-乙醇-甘油、二乙氧基甲烷-水-乙醇3组三元体系常温、常压下的液液平衡数据。用NRTL和UNIQUAC方程对所测二元体系的平衡数据进行了处理。采用单参数法关联了乙醇-甘油体系的模型参数。结合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用NRTL和UNIQUAC方程关联出了三元体系中的第3对模型参数。确定了二乙氧基甲烷-乙醇-水-甘油体系合适的模型及参数,为含二乙氧基甲烷体系的实际分离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复合溶剂间歇萃取精馏乙醇-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及其组成的复合溶剂为萃取剂,在间歇萃取精馏实验装置上研究了乙醇-水共沸体系的分离过程。实验考察了溶剂种类、溶剂流率、回流比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溶剂的最佳配比为7∶3(二甲基亚砜与N,N-二甲基甲酰胺质量比);随着溶剂流率与回流比的增大,复合溶剂分离效果增强;在最佳配比下,当回流比为2,溶剂流率为15 mL/min时,乙醇的质量分数可达99.14%,比单一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分别提高了3.29%和1.71%,且单位产品溶剂消耗最低为1.58 mL/mL,此时复合溶剂间歇萃取精馏乙醇-水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8.
采用乙醇-水-1,3-二甲基咪唑二甲酯磷酸盐([MMIM]+[DMP]?)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回归了NRTL模型的二元交互参数。根据对剩余曲线的分析确定选用[MMIM]+[DMP]?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精馏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模拟计算得到最佳操作条件:萃取剂进料量为30~40 kg/h,回流比为0.6,原料进料位置为第23块理论板,萃取剂进料位置为第2块理论板,此时塔顶产品浓度可达到99.6%。通过模拟确定的[MMIM]+[DMP]?用于乙醇-水萃取精馏的设计及操作参数为实验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为离子液体工业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了以气相色谱法测定二乙氨基乙氧基乙醇含量的方法,阐述了分析二乙氨基乙氧基乙醇色谱柱的配置,讨论了操作条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间歇共沸精馏法回收制药废液中的乙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制药厂的规模、现有设备等实际情况,研究了以正己烷作为共沸剂,采用间歇共沸精馏法回收该厂生产废水中乙醇的过程,得到了该条件下间歇共沸精馏的流程,以及共沸剂正己烷与乙醇的最佳配比、回收水相中的共沸剂正己烷和原料乙醇时适宜的回流比等操作参数.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行并且是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18.
钱俊青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1,15(2):144-148
为解决95%乙醇浸出大豆油工艺中的几个难点,探索了新的油料预处理方法。将自然水分的大豆粉碎至20mesh,在140~180℃下烘20~30min,浸出效率明显提高,溶剂比为2.5:1时,油脂质量分数18%的大豆浸出残油率为0.6%。而且油料预烘温度对浸出混合油中的磷脂含量及粕中溶剂的回收均有明显的影响,大豆经180℃预处理,混合油中磷脂质量分数为0.186%,回收后粕中乙醇残留量仅0.45%。研究的大豆预处理新工艺十分有利于用95%乙醇浸出时提高浸出效率,降低磷脂的浸出量和粕对乙醇的吸附。 相似文献
19.
穿心莲总黄酮乙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穿心莲中总黄酮的乙醇提取工艺。以穿心莲中总黄酮质量分数为考查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查提取温度、乙醇质量分数、固液比、提取时间对总黄酮质量分数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2h,乙醇质量分数60%,固液比1∶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