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具吸湿梯度的三层吸湿发热织物为基础面料,采用吸湿排汗整理剂HP对织物进行亲水整理,研究了不同整理方式、整理工艺对织物吸湿发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织物内层进行印花亲水整理,吸湿排汗整理剂浓度为60g/L、增稠剂浓度为50g/L、印花整理面积比75.42%、涂覆4次时,织物具有最优的吸湿匀缓发热效果,实现了吸湿发热最大化,且耐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Y字形涤纶纤维的纯纺和与棉纤维混纺的不同结构的纱线,设计开发了联合和纬二重组织的织物,并对其吸湿排汗性能如吸湿性、透湿性、吸水性及快干性等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Y字形涤纶纤维,可开发具有较好的吸湿排汗特性的床上用机织物.本研究结果对扩大吸湿排汗纤维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Coolplus纤维和竹纤维纱交织的方法开发出5种双面针织面料,通过对5种试样进行吸水率、滴水扩散时间、芯吸高度、透湿量、蒸发时间的测试分析得出,织物厚度、密度以及织物中Coolplus与竹纤维的含量比会影响织物的吸湿快干性能.综合分析测试结果得出,针织面料罗纹织物、罗纹空气层织物、涤盖棉织物和双面集圈织物都属于吸湿快干织物,凡罗纹空气层织物的吸湿快干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适合于棉织物的绿色阻燃剂A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运用数理统计中的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棉织物绿色阻燃整理的最佳工艺参数:阻燃剂质量浓度250 g/L,交联剂质量浓度90 g/L,柔软剂质量浓度9 g/L,温度160℃,时间3 min.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耐水洗性,织物的甲醛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TF-620、HMW8871、Uhtraphil PA、NH-D20 4种吸湿排汗整理剂,在不同整理剂用量、不同整理温度和不同烘焙时间条件下,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并对整理后织物与未整理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4种整理剂对涤纶织物吸湿排汗性能均有较大提高,但TF-620对涤纶织物整理效果最好,其最优整理工艺为:整理剂用量为60g/L,烘焙温度为200℃,烘焙时间为0.5min。经整理后,毛细高度由1.7cm上升到13.7cm,水分蒸发率由10.1%提高到99.7%;结果表明,经吸湿排汗整理后织物的表面电阻由1.08×1013Ω下降到1.31×107Ω;整理后织物经10次水洗,吸湿排汗效果仍然良好。  相似文献   

6.
测试了各种涂层剂在纯棉织物和合纤织物上涂层整理后的防水性和透湿性 ;分析了涂浆量对涂层织物性能的影响 ;探讨了各种紫外屏蔽剂的防紫外效果。结果表明 :某些涂层剂中添加合适的紫外屏蔽剂进行涂层整理可获得具有高透湿、高耐水压和良好防紫外线的多功能涂层织物。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涂层织物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各种涂层剂在纯棉织物和合纤织物上涂层整理后的防水性和透湿性;分析了涂浆量对涂层给物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各种紫外屏蔽剂的防紫外效果。结果表明:某些涂层剂中添加合适的紫外屏蔽剂进行涂层整理可获得具有高透湿、高耐水压和良好防紫外线的多功能涂层织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适合于棉织物的绿色阻燃剂A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运用数理统计中的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棉织物绿色阻燃整理的最佳工艺参数:阻燃剂质量浓度250g/L。交联剂质量浓度90g/L,柔软剂质量浓度9g/L.温度160℃。时间3min.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耐水洗性。织物的甲醛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Coolplus/棉混纺纱、Coolplus长丝与棉纱交织,开发了单层和二重两个系列的吸湿快干织物,并对织物进行了芯吸、透湿率和散湿性测试。结果表明:加入Coolplus纤维后织物芯吸效果明显提高,加入Coolplus短纤纱效果优于长丝;单层织物中加入Coolplus长丝后透湿率高于短纤,二重织物中Coolplus短纤纱或长丝作为里纬时透湿率好于表纬;加入Coolplus短纤纱或长丝后织物散湿性提高,二重织物中Coolplus短纤纱或长丝作为表纬时散湿性好于里纬,加入Coolplus长丝后散湿性好于短纤纱。  相似文献   

10.
纳米银粒子可在一定条件下对PDDA前处理的棉织物进行涂覆处理。PDDA浓度不同时,可获得不同的颜色深度。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对银整理后棉织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银颗粒均匀的覆盖在棉纤维表面,当前处理试剂PDDA的浓度达到20g/L时,纳米银整理的棉织物色差最大,经过后处理,十八硫醇成功处理到棉织物上,后处理后的纳米银整理织物颜色稳定,且具有拒水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使用自制的反应型水性聚氨酯固色剂,用浸轧法对活性染料染色后的纯棉织物进行了固色整理.通过选用不同的固色剂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轧液率,探讨了影响该反应型水性聚氨酯固色剂固色效果的因素,得到了最佳的固色工艺,即二浸二轧(固色剂用量为80g/L,整理液pH控制在6~7,轧液率80%)→烘干→焙烘(150℃×3min).该固色剂能明显提高染色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其固色效果与市售固色剂基本相当,且不影响染色织物的色光.  相似文献   

12.
涤/棉抗浸透湿面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涤/棉混纺织物进行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获得了一种新型的、对服用环境变化可以做出智能响应的抗浸透湿面料.该织物在保持原有强力的前提下,阻水性能优良,对水的响应速度较快,响应强度较高,同时透湿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泡沫整理法对涤棉织物进行单面防水整理,使其单面防水的同时反面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能。复配了稳定型泡沫防水涂层剂,并探讨了该涂层工艺的最佳焙烘温度和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整理剂配方为防水剂与10%SDS溶液以2∶1混合,并添加CMC 10g/L,HEC 0.5g/L,PTF 5g/L,焙烘温度160℃,时间3min,效果最佳;织物带液率由传统整理的45%降至为26%,节约原料55%。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含氟拒水拒油整理剂FK-510,通过正交试验对亚麻织物进行拒水拒油整理,优选出亚麻织物拒水拒油整理的工艺条件:FK-510用量为60 g/L;氯化镁用量为6 g/L;预烘温度90℃,时间5 min;焙烘温度160℃,时间1 min.整理后织物的拒水拒油性能优良,且对织物强力、透气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通过对丙棉机织物的吸湿性和导湿性的实验测试,分析了纯丙纶织物、棉织物、丙棉交织物及双层织物的湿传递性能,为丙棉机织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醋酸乙烯酯、苯乙烯、丙烯腈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性能稳定的核壳型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无醛免烫剂,通过红外光谱(FTIR)验证了醋丙共聚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此醋丙乳液整理后织物水洗后DP级达3级,强力损失下降19%,白度下降5.6%。将醋丙乳液与甲醚化改性的N,N-羟甲基-4,5-二羟基乙烯脲(DMDHEU)树脂复配,对纯棉织物进行免烫整理的用量优化为:醋丙乳液50g/L,DMDHEU树脂30g/L,氯化铵3g/L,整理后织物的DP级达3.5级,缩水率<1%,布面释放甲醛未检出。  相似文献   

17.
竹棉织物的吸放湿性能和芯吸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试比较,研究了竹纤维含量及纬密变化对竹/棉交织物面料吸放湿性、芯吸效应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竹/棉交织物的吸放湿性能和芯吸效应优于纯棉织物;随着织物纬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增加,交织物的吸放湿性能和芯吸效应明显改善,舒适性提高;吸湿或放湿初始,竹/棉交织物吸湿或放湿速率最大,织物可迅速吸收、排出汗液,使人体感觉凉爽、舒适,随着时间的延长,织物吸湿或放湿速率减弱;当经密不变时,随着纬密的增加,织物的吸放湿性能和芯吸效应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8.
复合型固色柔软剂及其对棉织物的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染整加工合理化从而碹以高效节能的目的,采用固色组分和柔软组分制备了复合型固色柔软剂,并将其用于棉织物的一浴固色和柔软整理,重点考察和研究了固色柔软剂的浓度、烘温度、染料浓度以及固色柔软剂中的柔软组分对加工织物的染色表面浓度、固色率、皂洗牢度、摩擦牢度、手感和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色柔软剂在工作浴中的浓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加工织物的皂洗牢度、摩擦牢度、表面深度和固色率的增长;随着焙烘温度的升高,加工织物的皂洗牢度和摩擦牢度均有所改善,表面深度、固色率和柔软性略有波动;随着染料浓度的升高,加工织物的皂洗牢度、摩擦牢度和固色率逐渐下降,表面深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固色柔软剂中的柔软组分对固色组分的固色作用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3种不同类型的柔软组分对染色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APP/MPP/PER阻燃纯棉织物的阻燃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聚磷酸铵作为酸源,聚磷酸蜜胺作为气源,季戊四醇作为碳源,以其三元复配物(APP/MPP/PER)作为膨胀型阻燃剂,以乙二醛为交联剂,对棉织物进行后整理,并测定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APP/MPP/PER的最佳配比为10∶7∶1,阻燃棉织物的LOI值达到30.8,其阻燃等级达到UL94V-0级,具有较好的阻燃作用;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阻燃体系提高了棉织物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残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