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郑东军  周兰兰 《新建筑》2011,(3):114-117
作为城市防御和管理而形成的里坊制度,其解体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商品经济的影响。从北宋东京城市防御体系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战争、城市管理、城市治安等军事因素与里坊制解体的关系,指出厢坊制管理模式的出现是里坊制解体的首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多堡城镇是堡寨聚落向“里坊制”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现存的多堡城镇聚落及其特点入手,分析中心城堡和一般城堡向里坊制城市的演变过程,指出堡发展的多样性、聚群性、再生性等特征,并比较多堡城镇与“里坊制”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来探讨多堡城镇在“里坊制”城市发展脉络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地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推行里坊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内里坊出现的原因;阐述了邺北城与邺南城里坊的规模和构成特点,以及里坊内的居民生活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客观地探讨了里坊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里坊制"的建立、发展及背景,阐述了其松懈瓦解的过程,探讨了西方古代城市没有产生"里坊制"的原因,通过分析"里坊制"的出现与否,论述了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史料分析,揭示唐代市内已经出现居住功能。指出唐代的里坊制松动迹象并不只局限于坊内发生商品交易行为,还包括市本身出现的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现象。市内居住功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一变化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破坏了里坊制的市坊区分规划制度;突破了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原则;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从市向街道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吕泱 《规划师》2004,20(8):94-94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布局由坊里制到街巷制的转变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渐变的个过程。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国力鼎盛,政治、经济、化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正是在这时期迈出了坊里制向街巷制转变的实质关键的一步,而这一时期的城市商业布局变化,可从唐诗里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里坊制的形成及发展,分析了里坊制在唐宋时期的瓦解与改革,并研究了街巷制进入历史潮流的成因,指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进步是促使里坊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街巷制取代里坊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里坊制度承自西周时期的闾里制,最初指乡村居民的聚居单位,后移入城市,成为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里坊制度有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建筑学的层面可能在宋代前后的某些城市中部分地消失,而社会学层面则一直延续到明清乃至民国年间。本文通过对里坊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重新解读,发掘里坊制度的沿革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9.
伍国正  吴越 《华中建筑》2007,25(4):90-92
里坊、坊巷和街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聚居形式.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聚居形态的影响.文章以有关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湖南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总结了街巷式村落形态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了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文章最后指出了街巷式布局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代都城的条坊制效仿自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在由藤原京向平城京、长冈京和平安京三次迁都的过程中,条坊制度既有历史继承性,也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方法优化案例.本文从城市街坊和道路规划方法、条坊尺度、命名法、坊内分割方式以及宅地分配制度等方面,对于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度的继承与革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郑卫  李京生 《城市规划》2007,31(10):81-87
鉴于学界目前尚缺乏对唐长安里坊内部道路体系情况的清晰认识,通过对文献史籍的解读和考古发掘资料的分析,提出唐长安里坊内部的道路体系是由十字街和沿墙街、十字巷、曲组成的三级道路体系的观点,并认为整个路网呈方格网形,是在一定的规划和建设管理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李晨 《山西建筑》2009,35(32):49-50
通过对唐长安和北宋东京两座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来分析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从里坊到街道这一巨大变迁的背景、影响因素和意义,以提高人们对唐宋时期都城空间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胡英娜  张玉坤 《华中建筑》2006,24(11):98-101
里坊制度曾是我国城市与农村规划的基本组织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但经过调查与分析.作者认为在许多乡村聚落里至今仍有里坊制度的遗存该文通过分析山西介休市张壁古堡的形态格局与隐含其中的管理制度,发现其具有类似里坊制度的形态模式,进而将里坊与张壁古堡的结构模式进行详细地对比与分析.从多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与此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张壁古堡中里坊制度遗存至夸的原因.从而揭示其村落营造中的里坊文化。  相似文献   

14.
郑卫  杨建军 《城市规划》2005,29(10):83-88
认为唐里坊并不是小城镇,而是中国古代城市中传统的聚居单位;唐里坊之间的大街在内在本质上仍是街道,并非军事隔离带;唐长安大城套小城的城市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城市普遍形态,这种形态的形成是由封闭的里坊制度决定的,不是唐长安的独特形态。比较研究必须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必须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念。城市形态研究必须立足于城市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明初西安城市格局的演进及其规划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明初西安城市规划背景的分析,探讨了其规划手法.明初西安城是在元奉元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时系统考虑了城市周边的历史文化环境,尤其是大雁塔、小雁塔对于确定明初秦王府和西安城的格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这种规划手法的探讨有助于理解西安的城市文脉,有助于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和明城区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刘炜  周伟 《华中建筑》2014,(9):136-139
淅川县地处古代南襄盆地之藩篱、古"南襄隘道"西线水路之要冲、丹江之北岸。该文结合淅川明清老城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分析出区域政治、交通、山水等要素对老城选址的影响,并由此切入,探讨古县城发展历史沿革和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以相关文献、史料及历史图像为基础,还原其"方正规矩,南北相错"的城垣形态、"一环两轴,棋盘分隔"的街巷空间、"北政南居、沿街商业"的建筑布局,展现出老城的地域营建特色。  相似文献   

17.
城市意象是研究城市居民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地图与文字则是研究城市意象的最佳工具。本文通过解读不同时期重庆城市历史地图演变,比较城市形态拓展过程,指出传统城市的空间意象注重实体具象的感受,而近代以来的空间意象则偏重“路径”元素感知,这种城市意象的转变是近代城市转型的体现。同时通过剖析包括张恨水、朱自清、冰心、司马訏等作家笔下的城市整体意象、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嬗变,指出近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文化在陪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下江人”影响深刻,“重庆小上海”成为当时的普遍话语。  相似文献   

18.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元大都大承华普庆寺复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东成 《建筑师》2007,(2):68-72
本文通过史料与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大承华普庆寺基址范围,并对照文献材料对寺院平面进行复原,发现其与元大都其余敕建佛寺建筑模式明显不同:大承华普庆寺一改敕建佛寺习见的蒙、藏、汉建筑风格杂糅的特点,寺院格局更接近汉地佛寺,藏传佛教的特点仅体现在幡杆、角楼以及所供奉的经文、塑像上。本文进一步从仁宗文化素养、成长经历、政治理念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今日北京旧城改造中如何改造和保护元代胡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