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脱色工艺对月见草油品质的影响,对脱色剂配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别以茴香胺值、酸值、色价为考察指标,研究表明,真空脱色工艺效果最好,最佳脱色配方为白土:活性炭为8:2,最优脱色工艺参数为:脱色温度75℃,时间30 min,脱色剂用量为3%.  相似文献   

2.
丙酮酸发酵液脱色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粉末活性炭、K-15颗粒活性炭和732阳离子树脂等三种脱色剂对丙酮酸发酵液的脱色条件、脱色效果及其对丙酮酸的吸附程度。结果表明,732阳离子树脂是理想的脱色剂,具有脱色、沉淀蛋白质和去除钠离子三种功用。确立丙酮酸发酵液的脱色工艺为:离心发酵液→阳离子柱脱色和改性发酵液→后续工序,减少了离交法提取丙酮酸的环节,增加丙酮酸提取的收率。  相似文献   

3.
以FZ/T 01057.3-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显微镜法》为依据,利用显微投影仪、CU系列纤维细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观察脱色牦牛绒与脱色紫绒纤维外观形态、鳞片色泽、色素等方面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4.
紫山羊绒经脱色处理后再染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各项性能指标如上染率、皂洗牢度、纤维强力等很难达到标准.目前脱色紫绒的染色主要采用中性染料、弱酸性染料、媒介染料和活性染料.文章首先通过筛选实验,选出染色效果最好的染料,然后针对该染料继续做染色实验.并对染样测试上染率、皂洗牢度、单纤维强力等性能指标.实验得出了脱色紫绒的最佳染色工艺.  相似文献   

5.
酱油渣油脂脱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酱油渣油脂作为工业原料逐渐被大众重视起来。酱油渣油脂的颜色由于非常深而严重影响其作为原料油脂进一步加工。通过对酱油渣油脂脱色研究发现:普通脱色剂的脱色效果不理想,而改性凹凸棒土可以有效脱去酱油渣油脂的色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其最佳的脱色工艺条件是:搅拌速度为300r/min,改性凹凸棒土用量为油脂质量的75%,脱色时间60min,脱色温度90℃,油脂脱色率90%。在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下,脱色油脂的产率为65%。  相似文献   

6.
有色印染废水脱色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运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油脂进行全波长扫描后,确定油脂脱色率测定波长。以537和612 nm波长下脱色率为指标,分别研究复合脱色剂脱色工艺中的脱色剂用量、脱色剂配比、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和搅拌速率5个单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脱色剂用量、脱色温度和脱色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法进行试验优化,并进行方差分析和模型拟合,在脱色剂用量3.4%、脱色温度100℃、脱色时间27 min时,脱色油复合脱色率达97.02%。对脱色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后,分析可知,复合脱色剂脱色油酸价和磷含量明显低于活性白土脱色油,而前者维生素E含量、甾醇含量、脱色率和色泽等指标则高于后者,且后者油脂品质可达到国标一级菜籽油水平。  相似文献   

8.
陶璐 《西南造纸》2003,32(2):38-38
为了建造处理制浆和造纸工厂有色废水车间,使处理后的水作为工厂循环工艺用水,日本环境保护研究所试验了采用脱色菌株处理废水方法。中间试验工厂处理废水方法。中间试验工厂处理废水的流程为:有色废水→生物脱色反应→沉淀槽→连续砂子过滤器→生物→活性炭槽→脱色处理后的水供工厂循环工艺用水,在生物脱色反应器中应几种脱色菌株,用经粉状活性炭涂布表面的颗粒状PVA(聚乙烯醇)作为载体。处理后水的质量:色度1~2,COD7~13mg/L和SS2~4mg/L.这些结果可以满足制浆和造纸工厂工艺用水的质量指标。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建造的废水处理车间,处…  相似文献   

9.
棉籽油脱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棉籽的生长、储存、加工状况等对棉籽油色素的影响,探讨了适合棉籽油精炼脱色的加工工艺和对所用脱色白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酒的脱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元森 《酿酒科技》1999,(6):111-111
编者按:我们收到大量读者的来函来电,询问基酒变黄的原因及其处理办法,现特邀赵元森和赵兴华同志以“基酒的脱色处理”作答,供参考。对变黄的基酒进行脱色处理,国内进行研究的不多。脱色的方法虽然很多,如活性炭、皂土,或琼脂、明胶、单宁合用等,效果都不很理想,所以脱色问题一直困扰着酒界。以至于有的厂干脆对变黄的基酒进行重蒸,但损耗太大,酒体风格改变,同时也破坏了基酒的陈酿效果;有的厂多次过滤也解决不了问题。要对变色的基酒进行脱色处理,首先要弄清楚变色的原因或引起变色的因素。基酒变色,成因比较复杂,与原料品种、发酵工艺等密…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紫绒脱色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紫绒脱色机理;分析了紫绒脱色剂组分及作用机理,对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做了详细的探讨,确定了最佳脱色工艺;鉴于脱色绒染色、纺纱、后整理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羊绒业常用的白绒、漂白绒和脱色绒3种原料的后整理色光变化现象进行研究.跟踪羊绒围巾的后整理工序,研究各种工艺因素对色光变化的影响.调整工艺参数,选择色光变化小的助剂,力求使产品在后整理过程中色光的变化控制在最小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染色时加入增艳剂,可降低纤维的泛黄程度;染色后的固色处理显著提高了各项牢度指标;使用柔软剂的同时加入抗氧化剂可减轻黄变现象;烘干和蒸呢工序中严格控制温度,可明显改善织物的色光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粗纺羊绒围巾产品的原料配置、产品设计,以及纺纱、后整理主要工序的加工技术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生产,制定出合理的绒毛混纺羊绒围巾的生产工艺参数.羊绒混纺围巾的原料选择在不影响产品手感、外观风格的基础上,一般采用长度70~85衄,细度20~25μm以下的毛60%,再混以长度30~40衄,细度15μm左右的羊绒40%.  相似文献   

14.
王利平  邱莉  张鹏 《毛纺科技》2007,(11):24-26
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对羊绒分梳的关键工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A186F型梳棉机及风轮式羊绒分梳机上减少纤维损伤,增加提取率的具体措施,并对改造前后的分梳山羊绒提取率、纵长度损伤、含粗率等进行了对比测试.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丽  张占柱 《毛纺科技》2015,43(1):38-40
针对黑色马尾色泽单一且黑色居多,大多数不易于染制出所需要鲜艳颜色的问题,对黑色马尾毛脱色漂白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黑色马尾毛氧化脱色最佳工艺:双氧水用量5.2%(owf),TAED用量0.6%(owf),温度65℃,p H值8,漂白时间150 min,浴比1∶25。脱色后马尾纤维白度可达40.0左右。  相似文献   

16.
简述牦牛绒纤维的优良性能,提出织制牦牛绒围巾的意义。采用灰色关联法对2组不同织造工艺制得的8.3 tex牦牛绒精梳纯纺围巾的物理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织造工艺对牦牛绒围巾的经向断裂强力影响最大。据此,测试了5种不同织造工艺织制的牦牛绒围巾的经向断裂强力,得到了最优织造工艺,即综平时间220 mm,后梁高度88 mm,投梭力280 mm,投梭时间216 mm,经停架位置210 mm。为开发高档牦牛绒围巾产品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萌  王宝周  陈俊  翁武银 《食品与机械》2015,31(4):212-217,259
利用复合酶通过酶解方法制备罗非鱼皮胶原肽,考察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对胶原肽的脱色效果。以脱色率和肽损失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在pH 4.5、活性炭添加量2%(m/V)、脱色时间60min、蛋白浓度50mg/mL的条件下,活性炭脱色效果最佳,脱色率可达92.66%,肽损失率为11.23%;而大孔吸附树脂在最佳脱色条件下,脱色率只有83.02%,肽损失率却高达30.77%,脱色效果明显不及活性炭。根据胶原肽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发现:经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脱色后,鱼皮胶原肽中分子量500~1 000Da组分比例明显减少,His、Tyr和Phe等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羊绒/莫代尔混纺织物的留白染色一直是工业生产中的难题,主要问题是组分中的一组纤维会沾有一些浮色。文章采用毛用弱酸染料对莫代尔留白染色和棉毛直接染料对羊绒留白染色,通过调节p H值、染色时间、染色温度、硫酸铵用量和选用合适的防沾色剂,在保证上染百分率和色牢度的前提下,实现了留白效果,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和验证实验,确定出合适的羊绒/莫代尔混纺织物留白染色工艺技术路线和工艺参数。研究结论对企业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原料、生产环境、使用设备等方面讨论了精纺羊绒制条工艺 ,通过试验 ,对和毛、梳毛、针精梳等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合理的选用。  相似文献   

20.
对紫绒采用预处理—清洗—氧化漂白—还原漂白—脱铁的工艺流程处理,研究了紫绒漂白工艺.通过测试漂白后纤维的白度、碱溶解度评价漂白效果,并对紫绒漂白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漂白工艺为:预处理阶段硫酸亚铁用量3g.L-1,温度60℃,时间45min;氧化漂白阶段过氧化氢用量35g.L-1,焦磷酸钠用量6g.L-1,温度60℃,时间2h;还原漂白阶段漂毛粉用量17g.L-1,温度60℃,时间1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