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德氏乳杆菌L.bulgaricus KLDS08021为宿主菌,采用次级感染的方法筛选自发突变的抗噬菌体菌株,将筛选出的有抗性的7株菌株进行RAPD-PCR鉴定,然后进行EOP、遗传稳定性、溶源性检测,并对其中的2株抗性菌BIM1、BIM7及野生株进行发酵性能测定。结果显示,7株菌RAPD-PCR电泳图谱一致,均来自宿主菌,是遗传性稳定的非溶源性菌;无论噬菌体是否存在2株抗性菌BIM1、BIM7其发酵活菌数、产酸能力都比野生株高,且制作的发酵乳黏度与硬度也比野生菌株强,适于作为酸奶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2.
从泡菜中分离得到1 株以植物乳杆菌WCFS1为宿主菌的烈性噬菌体,命名为Lpla。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Lpla的潜伏期为15 min,裂解期为180 min,裂解量为43 PFU/cell。根据透射电镜观察的形态将其归为长尾病毒科,B1类。噬菌体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Lpla对酸、碱的耐受性较强,对乙醇、温度和紫外射线的耐受性较低。吸附实验结果显示,Lpla在4 ℃时吸附率最大。Ca2+、Mg2+均可促进Lpla对宿主菌的吸附,热灭活宿主菌可使Lpla的吸附率下降20%。本研究筛选出6 株对噬菌体Lpla具有稳定抗性的植物乳杆菌,为制定出有效的噬菌体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将抗性菌株应用于生产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酸奶异常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保加利亚乳杆菌Lb2噬菌体LP5。以自然选育方法筛选出其抗噬突变株,再经紫外线诱变,获得3株产酸与出发菌株相当的抗噬株N491,N492,N761。对三抗株进行多次传代和酸奶发酵试验,结果表明,三抗株的抗噬性稳定,其中N761酸奶发酵产酸达94°T,酸奶的组织状态及风味优于Lb2,可应用于酸奶的发酵生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0 株不同来源的植物乳杆菌进行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能力的测定,探究植物乳杆菌表面性质与黏附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LiCl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处理,探究参与植物乳杆菌对细胞黏附过程的物质。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3-4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最强。所选的不同植物乳杆菌之间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性;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与表面疏水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因此,自聚集能力和疏水性可以作为筛选具有高黏附细胞能力的植物乳杆菌的参考指标。同时LiCl处理前后,植物乳杆菌自聚集能力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均有所下降,表明菌株表面蛋白类物质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参与自聚集和黏附过程。  相似文献   

5.
剁辣椒中优良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发酵剁辣椒中分离出乳酸菌菌株,通过产酸能力和亚硝酸盐降解率筛选出5?株乳酸菌。经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3?株菌为植物乳杆菌,2?株菌为短乳杆菌。胁迫耐受实验表明,相比较短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具有较强的耐酸和耐盐能力,其中植物乳杆菌W-4的耐胁迫能力最强。药敏实验证实这5?株乳杆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6.
以大肠杆菌BL21为指示菌分离得到1 株噬菌体vB_EcoS_IME18(IME18),通过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并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裂解谱和体外杀菌效果;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仪完成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噬菌体基因组特征;通过筛选噬菌体抗性株分析其耐受原因,利用受体基因沉默突变实验、噬菌体斑点实验和噬菌体吸附实验验证噬菌体受体。结果表明,噬菌体IME18具有二十面体头部和非收缩性尾部,属于长尾噬菌体科,Tunavirinae亚科,T1类噬菌体;噬菌体IME18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50 min,爆发量高达223 PFU/cell;在体外,噬菌体IME18能在90 min内有效杀死处于对数期的BL21;噬菌体IME18基因组全长50 354 bp,G+C含量为45.6%;蛋白FhuA、TonB在噬菌体IME18的吸附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谷氨酸生产菌株T_6-13经紫外线诱变获得抗6株噬菌体突变株BM91—1,其产酸能力达4.66g/dl,与原生产菌株水平近似。该菌株具抗噬菌体突变株的所有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食品工业中,乳制品发酵失败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噬菌体的侵染。在确保有效杀菌消毒的前提下,将不同化学消毒剂进行复配,使各杀菌剂性能达到互补,从而起到更好的增效作用,可有效避免噬菌体对发酵过程的侵染。本实验以植物乳杆菌IMAU10120及噬菌体P1、P2为研究对象,评价质量分数为0.3%过氧乙酸溶液与不同浓度次氯酸钠复合处理对其的灭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依次使用800 mg/kg次氯酸钠和0.3%过氧乙酸处理植物乳杆菌5 min后,植物乳杆菌的存活率为0.38%;0.3%过氧乙酸与800 mg/kg次氯酸钠直接混合可使噬菌体P1在10 min内完全失活;依次使用800 mg/kg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处理5 min后,可噬菌体P2下降5.05个对数级。本研究可为准确评价常用化学消毒剂对噬菌体的灭活效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使用化学杀菌剂可有效防控食品发酵中因杂菌或噬菌体造成的污染。单一化学杀菌剂适用范围窄且存在弊端,复合使用化学杀菌剂则可弥补该缺陷,提高杀菌效率,进而有效防控微生物污染。以植物乳杆菌IMAU10120及噬菌体P1、P2为研究对象,检测0.3%过氧乙酸溶液与不同浓度二氧化氯溶液复合处理对其的灭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依次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和0.3%过氧乙酸处理植物乳杆菌5 min即可使其完全失活。依次加入有效氯浓度为300 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和0.3%过氧乙酸处理5 min,可使噬菌体P1、P2分别下降4.99、6.75个对数级。相较于过氧乙酸单独处理,噬菌体P1、噬菌体P2的存活数分别下降了3.94、5.64个对数级。由此可知,二氧化氯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过氧乙酸对植物乳杆菌及其噬菌体的灭活效果,可为食品工业防治微生物污染提供一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酸奶生产菌株嗜热链球菌S2为出发菌株。采用自然选育的方法筛选出其抗噬菌体突变株。获得4株生产性能较好的抗噬菌株KS21、KS22、KS23、KS24,溶源性检测其为非溶源菌。对4株抗性菌株进行20次传代和酸奶发酵实验,结果表明抗性稳定,其中KS23发酵酸奶产酸达109°T,凝乳时间与出发菌株相当。细胞全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在某些蛋白表达上有所差异,可能是抗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