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非均相体系反向微乳液法在室温下合成PtRu合金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表征PtRu合金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尺寸和组成。TEM图片与XRD结果表明,PtRu合金纳米晶体为面心立方体结构。采用电化学测量方法,研究了PtRu合金纳米晶修饰的玻碳电极(PtRu/GCE)传感器对较高浓度的葡萄糖的检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1×10~(-2) mol/L~1 mol/L范围内PtRu/GCE对葡萄糖检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 acid),PGA)金磁微粒(Fe3O4-PGA@Au)电沉积修饰玻碳电极,构建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无酶型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采用绿色还原吸附法制备Fe3O4-PGA@Au,并利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Fe3O4-PGA@Au的理化性质。优化葡萄糖传感检测体系的反应温度、pH值、扫描速率和反应时间等检测参数。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无酶传感器检测葡萄糖时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Fe3O4-PGA@Au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在葡萄糖浓度分别为0.1~5.0 μmol/L和10~250 μmol/L范围内时,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峰电流密度与其葡萄糖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74 μmol/L(RSN=3);此无酶型生物传感器具有好的重复性和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反向胶束法在室温下合成出AuRu纳米粒子,使用X射线衍射(XRD)、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EDS)、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表征其结构、组成和形貌,制备其修饰辣根过氧化物酶传感器(HRP/AuRu/GC)。使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i-t)研究该传感器对H2O2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HRP/AuRu/GC对H2O2检测具有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在H2O2浓度为1×10-7~1×10-3mol/L范围内检测电流与浓度的负对数成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59,检出限为5.02×10-8mol/L。电极使用1个月后其响应电流为原来的91.54%。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快速、精确和稳定的葡萄糖检测技术,在碳布上利用水热法原位生长镍钴硫化物颗粒,制备镍钴硫化物@碳布自支撑柔性电极材料,并对该电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镍钴硫化物@碳布电极对葡萄糖的灵敏度为3.934 A·(mol·L-1·cm2)-1,检测线性范围为0.20 μmol/L~2.50 mmol/L;对葡萄糖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发一种新型纳米酶杀菌剂,以解决现有纳米酶在果蔬保鲜中杀菌性能不足的问题,推动其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方法 利用自牺牲模板技术制备了核@笼结构的Cu2O@AuCC纳米酶,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确认了其微观结构。利用平板计数法评估了该纳米酶对两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抗菌性能。利用显微镜技术监测了杀菌过程中细菌的形态变化和细胞膜的完整性。此外,通过在圣女果和葡萄上的保鲜应用测试,验证了材料的实用保鲜性能。结果 Cu2O@AuCC通过释放Cu+和催化含氧自由基生成的机制,实现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99.99%的杀灭率。水果保鲜实验结果表明Cu2O@AuCC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污染并延缓水果腐败。结论 Cu2O@AuCC显著延长了果蔬的保鲜时间,这种新型材料的发现为纳米酶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制金钯合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特异性定量检测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量的过氧化氢传感器。以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优良电催化性能的金钯合金纳米粒子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于玻碳电极,制得过氧化氢传感器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及交流阻抗法表征电极在组装过程中的电化学特性,利用计时电流法对传感器性能进行考察。研究表明:该传感器测定H2O2的线性范围为1×10-7~5×10-3mol/L,检测限为8.0×10-7 mol/L,对H2O2具有较好的催化还原活性和良好的检出性能。该传感器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可重复性强,可用于快速定量检测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量。  相似文献   

7.
银纳米粒子(silver nanoparticles, Ag NPs)具有消光系数较高、比表面积大、合成成本低、表面可修饰等特性,被广泛用作比色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食品、药品、环境中危害因子的检测。Ag NPs的表面状态影响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灵敏度、稳定性等,因此,对Ag NPs进行有效地表面功能化尤为重要。采用共价键合功能化、非共价键合功能化或掺杂复合功能化等不同的修饰方法,提高了Ag NPs的稳定性和分析适用性,从而扩宽Ag NPs的应用和研究。该文重点介绍了Ag NPs的表面物理修饰法和化学修饰法以及表面功能化后的Ag NPs在构建荧光生物传感器、比色生物传感器、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原理,以期为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聚丙烯酸酯乳液,然后用溶剂型染料对乳液着色,制备纳米色素粒子(NCP),将NCP用于棉织物的涂料印花中;优化NCP的制备及印花工艺,同时对比了NCP和传统涂料的印花效果.结果表明:在60℃下,m(溶剂型染料)∶m(二乙二醇丁醚)∶m[乳液(固含量为48%)]=1.5∶2∶30的条件下制备的NCP性能较好;印花时NCP用量6%(对色浆总质量,下同),粘合剂用量20%,焙烘温度160℃,织物的得色量高,手感柔软,干、湿摩擦牢度分别为4~5级和3~4级,皂洗(褪色)牢度为2~3级,可满足涂料印花的要求.与传统涂料印花相比,耐摩擦牢度有所提高,但是耐皂洗牢度略差.  相似文献   

9.
纳米酶作为一种酶模拟物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等优势,可代替传统酶构建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操作的简便性使其成为传统检测方法的良好补充工具。该文首先简述纳米酶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其次概述近年来纳米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对其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铂-钯/裂解碳纳米管(Pt-Pd/UCNTs)无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循环伏安法(CV)分析发现,沉积的Pt-Pd金属纳米粒子颗粒均匀,且很好地分散在UCNTs修饰电极的表面上;与UCNTs、Pd/UCNTs和Pt/UCNTs修饰电极相比,Pt-Pd/UCNTs复合修饰电极对葡萄糖氧化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如催化响应快和催化电流大),对葡萄糖检测有更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共聚单体,采用反相乳液微聚合法合成了稳定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探讨了乳化剂、油水质量比、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和阳离子度等因素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并将其与国内外产品进行了絮凝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微乳液法和沉淀法制备CuO纳米材料,并对其气敏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乳液法合成的CuO纳米材料对H2S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高灵敏检测技术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传感器的原理和增强SPR检测灵敏度的方法, 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应用SPR传感器检测农药残留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SPR检测农药残留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微乳体系,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拓展微乳液及姜黄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制备具有较高姜黄素溶解度、可无限稀释的食品级微乳液.以油酸和不同聚合度的聚甘油单月桂酸酯、不同碳链长的醇为原料,通过对拟三元相图的分析,筛选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研究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水相pH值和NaCl浓度对微乳...  相似文献   

15.
反相微乳液的研究及其在淀粉微球制备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淀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具有很好的生物兼容性和降解性,近年来,以淀粉为原料,开发新产品或新应用途径,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首先提出以环己烷和氯仿为油相,Span80和Tween60作为复合乳化剂,碱性淀粉溶液为水相的反相微乳液,并以此制备粒度分布较均匀的,满足药物控释要求的淀粉微球。研究反应条件对微球粒度的影响,并应用SPSS统计工具推导出微球粒度与搅拌速度、油水相体积比、淀粉溶液浓度、表面活性剂用量及交联剂用量等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6.
顾千辉  黄赣辉  顾振宇 《食品科学》2011,32(16):152-156
在氮气保护的环境下,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确定含芭蕉芋淀粉的稳定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工艺:油水比为1.2:1、复合乳化剂用量为30%、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 lipophylic balance,HLB)为7.36;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单体丙烯酸的用量16mL、引发剂用量3.5%、交联剂用量0.8%、单体丙烯酸中和度70%)条件下,制备出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的吸水倍率可达1340g/g。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芭蕉芋淀粉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速剪切—反相细乳液交联法制备负载氯沙坦淀粉纳米粒的可行性。方法:以氯沙坦为模型药物、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考察淀粉溶液浓度、三偏磷酸钠添加量、交联时间和剪切速率对淀粉纳米粒粒径和产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光学显微摄像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负载氯沙坦淀粉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纳米粒制备的最佳工艺为淀粉溶液浓度15%,三偏磷酸钠添加量25%,交联时间3 h,剪切速率5 000 r/min,该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粒粒度最小为755.2 nm,产率可达69.5%;光学显微摄像显示纳米粒形态圆整,颗粒饱满且均为球形;FTIR显示氯沙坦成功负载于淀粉纳米粒中;XRD显示纳米粒以无定形结构存在。结论:高速剪切耦合反相细乳液交联法可以制备出小粒径的载药淀粉纳米粒。  相似文献   

18.
张成楠  徐斐  曹慧  于劲松 《食品科学》2012,33(23):166-170
利用微量热仪Micro DSCⅢ,以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氧化葡萄糖的反应放热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和中心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葡萄糖氧化酶催化反应的工艺条件。3个因素对葡萄糖氧化酶催化产热的影响依次为:酶添加量>pH值>反应温度。响应面法分析显示,葡萄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35℃、pH4.46、酶添加量1.58mg/mL,总的反应热为39.6668J,与预测值40.1071J的相对误差为1.11%。经响应面法研究所得回归模型显著。  相似文献   

19.
微乳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乳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现总结国内外文献,从给药途径方面综述近年来微乳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