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41)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正在逐渐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非常有必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创新素养也能得到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3)
农村初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和学校文化阵地,对学生全方位渗透国防意识教育,同时让学生在"少年军校""乡村学校青少年宫"等活动载体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国防知识、国防观念和军事知识教育。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公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懂得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在农村初中学校加大国防教育力度,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和爱党爱国、献身国防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2)
<正>"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学生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完成小学至初中教育。体现办学目标的一致性,办学资源的整合性,教学生源的延续性。2011年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阅读量;三是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初中课程教学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战,初中学校应当全面加强管理模式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不断提升育人成效。探究了目前初中学校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现行制度下初中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9)
社会需要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然而,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初中教育是为学生持久发展奠定基础,初中三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义务教育的学校,不仅仅要培养精英和高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教育,培养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随着对英语教育的不断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初中学校教育的关注重点。基于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及分析,提出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策略,为广大初中生学习英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0)
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体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体育课程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通过充分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差异,对课堂体育项目进行改革和创新;学校也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以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高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学科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翻转课堂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主要阐述了初中寄宿制学校翻转课堂的构建策略,旨在优化初中寄宿制学校教育,促进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初中学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
在我国初中教学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并一直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也是评价学校教学实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并不是十分理想。然而,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新课改下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相关策略的研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本文就现有初中教学中如何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提高我们课堂的教学效率做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1)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培养的关键阶段。要想真正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家校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找到二者之间最佳的平衡点,才能有效发挥出初中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家校结合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教育中提高家校结合的实效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