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了珠江河口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的主要特点.通过局部动床冲刷及悬沙淤积试验,研究了港珠澳大桥修建前后伶仃洋滩地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修建后主流区附近桥址断面局部河床将出现明显的冲刷调整.与无工程相比,工程后伶仃洋各主要浅滩10年累积淤积厚度有所增大,但量值较小;主要浅滩发展速度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工程实施后,伶仃洋三滩两槽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伶仃洋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9 m,最大潮差为2.29~3.36 m.伶仃洋潮汐动力远远强于径流动力,潮流是塑造和控制滩槽格局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伶仃洋河口潮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伶仃洋河口潮流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潮底动力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表现为东部人工岛附近较强,西部桥区附近相对较小;近桥局部区域潮位及流场的变化比较明显,远离桥轴线5 000 m以外区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3.
拟建的港珠澳大桥横跨珠江口外伶仃洋水域,是珠江河口的一项特大型涉水工程,初选线位方案的工程阻水比为10.95%~19.15%,可见大桥工程的阻水影响不能忽视。工程实施后将使工程上游海区、口门及网河区水道高潮位普遍降低,低潮位有所抬高,潮差减小,潮汐动力有所减弱,潮波变形,潮汐通道的输沙能力降低,口门地区拦门沙抬高。为了减少大桥工程对珠江河口防洪及水环境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优化大桥工程设计方案,在研究维护潮汐通道的同时.应对西滩治理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笔者认为。开辟伶仃洋西滩泄洪排沙通道势在必行.这是西滩治理的关键补救措施。为此特建议港珠澳大桥建设应为开辟伶仃洋西滩泄洪排沙通道留有余地。有关桥段的桥孔布置和桥墩设计应符合泄洪排沙通道的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4.
港珠澳大桥是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水域特大型桥梁通道工程,跨水域长度约35 km.工程采用桥隧组合方案,结构建筑物众多,有口岸人工岛、隧道人工岛及几百个桥墩,结构形状复杂,工程附近流场模拟困难.针对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与隧道人工岛,采用无结构的三角形网格,建立潮流数学模型进行专题模拟,较好地反映出岛体结构附近潮流运动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5.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三峡勘测公司在完成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岛隧工程香港大屿山至西人工岛测量平台高精度跨海高程传递项目后,以雄厚的技术实力继续续约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测量平台至西人工岛测量平台6 000 m跨海高程传递工作。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  相似文献   

6.
《广东水利水电》2011,(11):I0004-I0004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港珠澳大桥在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战略意义。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6年完成,大桥投资超700亿元,约需6年建成。  相似文献   

7.
由于珠江口港珠澳大桥(包括联络桥)、人工岛及其他重大工程的实施,改变了珠海拱北湾海域潮流与水沙条件,通过珠江河口平面二维模型对拱北湾进行潮汐动力、泥沙淤积进行分析预测,初步提出了拱北湾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8.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试挖槽回淤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伶仃洋水沙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试挖槽现场实测的17组水下地形资料,并结合γ-射线密度仪在试挖槽基槽及边坡进行的浮、淤泥重度探测结果,对试挖槽的泥沙回淤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试挖槽回淤的速率变化及分布特征,明确了稳定边坡的坡比,区分出槽内浮泥层和淤泥层的厚度及其变化趋势.本文还分析了洪水和台风对挖槽回淤的不同影响,指出由枯转洪的首场洪水会明显增加淤积.另外,还对3种不同频率超声测深的对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多波束与低频测深仪所测数据之间存在0.30 m的水深差值,与现场实测的浮泥厚度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老鸦洲浅滩整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鸦洲底槽航道是西江船舶进入北江东平水道的必经之地,由于浅滩淤积,严重影响通航。本文通过水动力条件和河床演变分析,揭示浅滩成困及演变特点,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找到一个消除浅滩回流,破坏浅滩淤积条件的较估民整治方案,并经局部动床模型试验进一步进行了检验和改进,经模型试验研究确定的较优整治方案施工后,老鸦洲底槽航道达到设计水深,通过工程整治成功解决了浅滩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方神光  陈文龙 《人民珠江》2011,32(1):18-22,72
为分析港珠澳大桥对珠江河口水域纳潮量的影响,分别采用经验公式和建立贴体曲线坐标系下的珠江河口二维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河口伶仃洋水域的纳潮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数学模型的离散和求解采用纯隐格式的混合有限分析法,根据实测资料对其进行了验证。比较显示,采用实测资料和经验公式计算到的伶仃洋水域纳潮量与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在5%以内,从而证实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珠江河口磨刀门水沙动力的基础上,介绍了横琴新区南部围填海工程总体规划方案。采用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通过清水、浑水定床试验,研究了横琴围垦规划方案对磨刀门河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方案实施后,工程附近的水动力分布将有大幅调整,磨刀门水道涨、落潮量及分流比减少;洪湾水道分流增加,径流动力相应增强;十字门水道及口外湾口水域水动力均减弱。围垦规划方案实施后,磨刀门口外的深槽由双汊变为单汊,拦门沙位置下移,与无工程相比,工程后磨刀门及十字门出口10 a累积淤积厚度有所增;主要浅滩发展速度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建议对远期规划的岸线走向和线型作适当优化,以减小工程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荆江关洲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治平  邓良爱 《人民长江》1999,30(5):27-28,39
关洲汊道位于葛洲坝工程下游长江荆江河段首部。其两汊年内水沙分配随来流少左右易位,临界流量为20000m^3/s,即20000m^3/s以上,左汊为主汊,20000m^3/s以下,右汊为主汊,水沙分配的这种变易性规律,与该河段特定的汊道河槽形态及相应的水力泥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从长系列资料看,上游来水量无趋势性增大或减少,来沙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分沙呈减少趋势,尤其以藕池口衰减最为突出. 1998年大水造床作用明显,上荆江滩槽皆冲,以冲滩为主;下荆江表现为冲槽淤滩,总体呈淤积状态.还对重点河弯,如沙市、石首河段,自1998年大水以来的最新演变情况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特点表现为沙洲移动、主流线摆动,顶冲点普遍下移,崩岸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运用后, 坝下游水沙过程发生了较大调整, 对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弯曲型河段河床冲淤演变造成较大影响, 从而对本河段河势稳定、防洪、航运等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基于此, 根据最新实测资料分析水沙条件变 化及其对本河段河床调整规律的影响。研究成果显示: 三峡水库运用后, 水流含沙量大幅减小, 且水库调蓄导致熊 家洲至城陵矶河段在枯水期径流量明显增加, 使弯道主流长期偏向于凸岸, 引起凸岸边滩大幅冲刷, 这是近期该河段发生“撇弯切滩”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三峡上游干支流水库群陆续建成运用, 坝下游河道将会长期遭受清水冲 刷, 河床仍将呈单向冲刷下切的趋势, 弯顶段主流平面摆动仍将较大, 弯道顶冲点也将相应下移, 导致主流贴岸距离 进一步下延, 引起河道岸线的崩退, 未来一段时期内典型弯曲型河道的局部河势变化仍将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下游河床冲刷趋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泥沙数学模型的计算分析, 对三峡水库修建后坝下游河床冲刷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并论述了因河床冲刷引起的河床变化、沿程含沙量恢复以及下游各站水位下降等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李先维 《人民珠江》1996,(6):31-36,41
华隆公司拟在万顷沙西十二涌与十三涌之间兴十三涌3000T级油轮港口码头。本文分析了该河段水文泥沙的特性、河道演变趋势及河段稳定性,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及对航道、港池的回淤计算分析,预测工程建成后引起局部水流流态的变化,对水道泄洪、潮排、潮灌的影响,以及港池、航道建成后的泥沙淤积情况。  相似文献   

17.
黄河宁夏平罗四排口“Ω”型河道“裁弯取直”工程的实施, 引发了该段河道河床边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为了掌握工程运行后该段人工开挖引河中水流运动、泥沙运移以及河床迁移演变的发育、演化规律, 项目组多次赴平罗黄 河四排口进行现场考察与实地取样、测量。根据所研究河段初始地形、流场分布情况以及初步预测的河床变形规律布设了一系列淤积测验断面, 随后多次对其展开现场实测, 得到了该段河道的河床演变规律、悬移质泥沙粒径和含沙量的分布情况与岸边丁坝影响下河道主流的演进变化规律。依据实测结果计算、分析了工程运行初期河床的平均冲淤变化程度( 1.6077 m) 和河段整体冲刷量( 356.4908万 m3) ,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进一步加固丁坝群后左岸岸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97年汛期黄河潼关站枯水水少,仅发生一次流量大于3000m^3/s的洪水,汛期水量55.53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枯69.3%,是1929年以来水文记载的最小值。洪水前,在潼关以下宽浅河段进行清淤疏浚,采用射流冲沙的方法,以冲为主,冲沙与扰流相结合进行作业,疏浚主河道中的浅滩,封堵串流汉道。清淤后,河势趋于规顺,浅滩段比降增大,水流相对集中,河道形态发生有利变化,增大了河道泄洪输沙能力。7月  相似文献   

19.
隧道工程所在位置河床的最大冲刷深度是过江隧道方案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合理确定最大冲刷深度能为保证工程安全和减少投资提供重要设计依据。在分析近年来河道演变特点和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江下游仪征水道世业洲河段拟建过江隧道为例,分析工程河段的来水来沙特点,采用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不同水文年条件下河段河床最大冲刷深度进行了研究。在验证模型水流和泥沙冲淤相似的前提下,确定了动床模拟的不利水沙系列为2007—2010年+1998年+300年一遇洪水流量过程,并结合地质勘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合理预测。最终确定过江隧道断面河床左汊最大冲深为10.85 m,右汊最大冲深为8.87 m,该结果对拟建过江隧道工程而言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