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王永翔 《数码》2007,(12):47-49
某次在和朋友聊天时.谈到了现在数码产品的普及.谈到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时无刻不被数码产品所占有着.于是,我和朋友打赌.看谁能坚持呆在家里一天不用数码产品。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在坚持了6小时零38分钟的时候总算抓狂了,而我的朋友早在两个小时前就举手投降了。确实.现在像手机、电脑.相机,MP3.电视等数码产品已经占有了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甚至某些人就连睡觉都习惯戴着耳机听着音乐入眠,由此可见数码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力有多大。  相似文献   

2.
我的数码病     
阿元 《数字通信》2005,(11):2-2
现在说什么什么病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病,但我的确是认真地发现了自己的数码病的几种症状,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想写点东西的时候,明明手头有纸有笔,却非要打开电脑在键盘上敲。有时给人说个事,明明一两句话就说完了,还要用大拇指在手机那窄小的键盘上摁半天去发短信,唉。  相似文献   

3.
蓝波 《家庭电子》2006,(8):82-87
两部图片电影,一样的唯美,而《灰羽人间》里说:“有些人,你以为可以遇见的,有些事,你以为可以一直继续的。也许,就在你转过身的刹那,有些人,你就再也遇不到了,有些事,也就不能再一直继续下去了。”《失乐园》里说:“自己想望的不是该拥有的,而自己拥有的不是已失去的,这样,归为安然。” 前者告诉我们要抓住,后者说要放下,其实都是生活的态度。 两部作品的内容都是心灵成长的记录,其人物造型就像是受伤的小孩,在经历之后,身心的受伤带来的是灵魂的成长,灵魂在破壳而出之时听得到肌肤骨头的撕扯破裂之声,而最终继续生活……  相似文献   

4.
BIN  一鸣 《新潮电子》2006,(1):274-275
数码败家子,就是那种有钱就盲目地购买自己中意产品的人。“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这段来自冯小刚作品——《大腕》的经典台词无疑是众多数码败家于的真实写照,本身数码产品只是一种方便我们生活,供大家握乐和消遣的玩意儿,怛却有这么一群狂热发烧友为了追求自己心爱的数码产品,不惜血本。但数码产品本身更新换代就很快,追逐时尚的数码产品自然就需要很大的财力来支持了。  相似文献   

5.
Display  一鸣 《新潮电子》2006,(12):186-187
无处不在、不可或缺却又像玻璃瓶子一样透明,数字果园弥漫出的魔力宛如新鲜空气般存在于21世代生活洪流中,充溢在每个人的似水时光里——无论容颜动人的“样子”还是一尝动心的“味道”,抑或那种只要带在身边,只要“想到”就可以拿出来“咬一口”的简单快乐感,正在给每个人生活主旋律带去叮叮铛铛欣悦之调的数字佳品都像极了美味的水果,其中入时如下者,不单止百种风情和千般妙味,更能一心两用,双面玲珑。  相似文献   

6.
《家庭电子》2006,(7):88-89
早在两年前,我就曾和一位摄友聊天讨论未来的数码单反相机会不会可以使用LCD取景。尽管当时还没有任何一家厂商有这方面的尝试或者计划,但我却很笃定的认为这样的产品迟早会诞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任何都无法否认利用LCD取景给摄影带来的极大便利。而作为技术研发的领导者,总有一个厂商会推出这样方便人们使用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高磊 《无线电》2009,(10):77-80
一 突发奇想 一次,看到网友制作的辉光数码管时钟,觉得很有趣。暗红色的辉光给人一种非常古老的感觉,非常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台。正好我也需要一台功能比较全的台式万用表,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做一台用辉光数码管显示的数字万用表呢。这样,对我这个无线电爱好者来说,实用性会更大一些。于是“抗战”的决心就这么定下来了。  相似文献   

8.
唐钫 《数码》2006,(4):210-213
很多人都说广州是个排外的地方,我却不以为然,在这里生活只有一年,我便有离不开的感觉。只要了解广州,欣赏广州,就能真正地融入广州,爱上广州。  相似文献   

9.
《新潮电子》2004,(1):59-61
有很多人都在说:“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不知为什么,我却越活越累。”的确,如今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像万花筒一样的斑斓和变化多端,引诱得许许多多的人心不迭地追赶,却永远也追不上。难怪要累!这样被动的生活,消耗钱财,劳损心智,正是现代人常感力不从心的主要原因。所以我想——何不换一种坦然、平静而又简单的生活方式——既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又不为其所左右。这样的生活,看似简单,却更不容易做到的。  相似文献   

10.
一日无聊,自己一人到外面逛街,走到王府井步行街时发现了一个新店,对于我这样经常在外面逛的人来说,这些新鲜玩意是不可能逃过我的眼睛的。  相似文献   

11.
Rocky 《新潮电子》2004,(6):202-204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想为家人,孩子.朋友拍摄一些别致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动态节目.为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样的乐趣。但,苦于没有专业的视频设备来达到这一愿望。随着家用数码摄像机的飞速普及,为让一般人士实现上述愿望提供了可能。不过,当你辛辛苦苦拍完一部作品,却在和专业制作的影视剧、艺术片对比中发现.自己的节目缺乏那些多样的特技效果和转场效果,毫无别致之处可言,不由得会让人觉得白辛苦了一场,但却又心有不甘。  相似文献   

12.
数码合家欢     
虽然“数字化家居”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可许多人对它仍是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其实,数字化家居并不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只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数码产品的功能的了解还太缺乏罢了。只需要几件物美价廉的常用数码产品,你的家庭生活就能充满科技、时尚气息,你会发现,日子原来可以这样过的!不信,你来看……  相似文献   

13.
数码总动员     
钟建勇 《数码》2006,(5):12-12
“五一”黄金周转眼又到,正是人们集体休闲出游的好时节。中国的旅游黄金周无疑是全球最为壮观的全国人民大“迁徙”,交通部门乐了,旅游景点乐了,不过对于寻找快乐的消费者来说,却多少有些美中不足。到处人满为患,黄金周出游变成了一次代价不菲的旅行。所以开始有人呼吁取消黄金周休假制度,但冷静一想,真要像欧美国家那样实行年休制度,以我国现阶段人们的工作休息观念和制度保证,恐怕很多人最终连黄金周这样品质的休闲旅游也未必能够实现,所以我们还是暂且享受这并不完美的黄金周假期吧。  相似文献   

14.
《新潮电子》2002,(2):94-95
在三年前,我就对数码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在逛电脑城的时候,我偶然发现有人拿着一种黑糊糊并且外型有些怪怪的东西,对着路上的行人一阵“狂扫”,不一会儿在他身旁的电脑显示器上就有了刚才所“扫”过行人的照片……眼前的这一场景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于是我赶紧凑上去.把那个怪东西仔仔细细、通通透透地看了个清楚.并且很认真地咨询了一番。原来那天正好是一名电脑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做柯达(Kodak)DC50数码相机的产品演示,也就在那时我才知道那个黑糊糊的东西原来叫做数码相机。  相似文献   

15.
数码摄相机     
《数码》2003,(6):87-87
对于学生一族来说,最欢喜的日子奠过于6月考试完后.暂停一下半年辛苦的学于生活.过一个开心的暑假。所以每逢6到8月份,一直是年轻人、在校学生出游的旺季;而在旅程当中,总会有让人值得回味的时刻.用照片虽然能够留下动人、精彩一刻.但是在过程中的声音谈话、连贯过程却无法再重现不过数码时代的来临.Dv(数宇摄像机)的出现却为人们提供了留下美好目忆的可能,而随着数码产品的普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V早已低下其高昂售价的头,成为一般家庭也能够拥有的玩物一所以这故的数码产品导购特意为大家带来数款5000元左右的数码摄像机.希望能够赶得上在各位读者出游前添置“装备”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宋茂信 《新潮电子》2004,(9):166-169
我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对新潮事物的接受能力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数字生活,是我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的动力,数字生活,使我永远年轻,让我的生活更加精彩。谁说新潮数码时尚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人也需要数字生活。  相似文献   

17.
贾樟柯说,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体制,就去坐一趟火车吧。如果你想了解火车里的人,就看一下《归途列车》。身为火车里的人,2011年的11月,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我看了两遍《归途列车》。第一次走出放映厅,我写下过这样一句话“越来越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而为何我又总想做个无根的人’。《归途列车》真切的触碰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18.
《数码》2007,(10):68-75
我们终于迎来了《数码》六周岁生日。数码产品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会让你上瘾,让你着魔,让你朝思梦想。我们每期带来的无数优秀数码产品就像毒药一样,令发烧友们欢呼、疯狂。数码是一种生活方式,相信你也是一个狂热分子吧!  相似文献   

19.
数码时尚圈     
《数码》2008,(12):18-18
以有限为无限-诺基亚N96李小龙限定版面世;你的表情,唯有我懂-BenQ Joybook Lite U101闪耀发布;巨星助阵万人参与-佳能摄影大赛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尽享SHOPPING乐趣-Apple Store的私人服务;胡军-数码生活中的时尚先锋。  相似文献   

20.
钟建勇  张熙平 《数码》2004,(5):14-14
提到冯海,摄影圈、时尚圈的人都知道他是国内最著名的时尚摄影师,几年前就已经成名的冯海,如今被很多人认为是国内时尚摄影第一人,他和化装造型师李东田这两个时尚圈顶尖高手的紧密合作更是被传为佳话。其实“著名”这个词有点用烂了,我更愿意用最炙手可热,也最有个性来形容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