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综述了目前膜法脱除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技术发展现状。首先对比了天然气脱除二氧化碳多种工艺技术特点及应用场合情况,膜分离法相比于其他分离方法,具有投资较少、占地小、耗能少等优势。介绍了膜法分离原理、膜材料、膜组件发展现状和膜法脱除天然气中二氧化碳工艺技术单元情况。而工艺技术单元又分为预处理单元和膜分离单元:预处理单元根据采出原料气成分选择不同脱除方法进行组合;原料气经预处理单元后进入膜分离单元,根据实际工况,综合考虑烃类回收率、占地、能耗、投资等因素合理地设计膜法脱碳分离工艺。然后又对国内外膜法脱除天然气中二氧化碳应用案例进行介绍,目前国外膜法脱除天然气中二氧化碳应用案例较多,而国内应用案例较少,因此需加大国内膜法脱除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的工业应用。最后对天然气膜法脱除二氧化碳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在实际复杂工况条件下能保持高性能、长周期稳定性的膜材料是未来膜分离技术发展的重点,同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脱除二氧化碳技术相结合的耦合集成组合工艺,如膜法分离+化学吸收法、膜法分离+变温吸附法等,这种耦合集成组合工艺为未来脱碳工艺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4.
5.
双碳背景下,加快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向低碳转型,打破技术壁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石油化工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石化行业高物耗、高能耗,同时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低的现状,总结国内外可行的工艺技术,以提高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从源头、过程到末端控制进行减碳路径,为化工行业提质增效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技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反应循环气脱碳技术研究开发进展及各种最新应用。由于反应后的气体组成复杂,选择脱碳技术也有特殊要求,不仅要求有用气体损耗少、同时溶液不会因与气体成分接触发生降解,而且溶液再生热耗应尽可能降低。南化集团研究院研究开发的循环气脱碳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其具有“有机组分损失低”、“溶液稳定性好”的优点,溶液再生热耗比常规的碳酸钾脱碳工艺降低30%以上。 相似文献
7.
8.
9.
10.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升,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而二氧化碳则是重要的一环,为此我国政府以及相关工作部门加强了对甲烷和二氧化碳催化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力度。在甲烷和二氧化碳催化重整的相关技术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在反应时涉及的难点部分: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载体的研究以及助剂的研究取得了突破,这体现出对工业发展质量和速度的高度肯定,但重整过程中仍然存在催化剂积碳失活等问题。主要对重整过程进行了综述,对重整过程需要的催化剂活性组分、载体以及催化剂积碳行为进行了介绍,并对制备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21,35(1)
二氧化碳(CO_2)是一种来源丰富、价廉易得的C1资源,将二氧化碳化学固定为环碳酸酯是最具工业应用前景的CO_2资源化利用途径之一。相比于环氧化物与CO_2反应制备环碳酸酯,以毒性小、价格低廉的烯烃为原料,通过环氧化、CO_2环加成反应一步制备环碳酸酯,由于反应路线简洁、原子经济性高,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在此回顾了近年来烯烃与CO_2直接合成环碳酸酯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催化剂,主要包括离子液体、金属氧化物或盐、金属有机配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催化剂,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13.
以CO2与环氧乙(丙)烷合成碳酸乙(丙)烯酯的反应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应用于环氧烷和CO2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的催化剂进行比较,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均相催化剂,特别是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用于CO2和环氧烷合成环状碳酸酯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通常比较高,但均相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与均相催化剂相比,多相催化剂易于和产物分离.但普通的多相催化剂,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碱金属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差,反应条件苛刻.将均相催化剂固载化形成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多相催化剂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碱金属(铵)卤化物为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二氧化碳与甘油合成甘油碳酸酯反应中的活性。采用环氧丙烷为溶剂及耦合剂,极大提高了反应的转化率。实验结果发现碘化物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以碘化铯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反应物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环氧丙烷0.3 mol,甘油0.1 mol,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5 h,反应压力3.0 MPa,催化剂用量0.15 g),甘油的转化率为86.5%,甘油碳酸酯的产率为81.6%。 相似文献
15.
16.
二氧化碳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二氧化碳转化利用研究开展综述,重点介绍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以二氧化碳为氧化剂制合成气和二氧化碳环加成的反应过程和相关机理;对比了二氧化碳转化技术特点和研究方向;指出了拓宽二氧化碳制品类型、最佳反应路径选择、高效催化剂的筛选或设计、催化机理是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工程应用发展稍有落后,需要依托大力发展碳捕集、绿电、绿氢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