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Cahn TherMax 500型加压热重仪上,对煤的热电气焦油多联产半焦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考察了压力对半焦热失重特性、着火特性、燃烧产物释放特性、燃烧稳定性、燃尽及综合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升高,半焦燃烧特性明显提高.压力从常压升高到2.4,MPa,燃烧产物释放特性指数r从0.115提高到0.590,燃烧稳定性指数RW从10.7提高到33.2,着火温度从666,℃降低到523,℃,综合燃烧特性指数S从0.49提高到2.83.  相似文献   

2.
加压条件下半焦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热重分析法是了解煤热解和燃烧机理的有效工具。在自制的加压热重分析仪上,研究了压力(0.1MPa-0.9MPa)对煤热解后的半焦燃烧特性的影响,并对结果作了机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褐煤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89,自引:2,他引:89  
利用热重分析法对三种褐煤及其混煤的热解、着火和燃尽等燃烧特笥及其活化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混煤中的单一煤种在混煤燃烧过程中基本保持各自的着火和燃尽特性;而其热解特性和活化能与掺混比例有关。提出了能够表征单煤及混煤燃烧性能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SN。  相似文献   

4.
以木质成型燃料及其半焦为研究对象,通过热重分析对不同掺混比例下木质成型燃料和半焦的混燃特性展开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失重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半焦掺混比例的增大,5种试样的TG曲线逐渐向低温区移动,DTG曲线上的第一个反应峰逐渐减小,最后消失,第二个反应峰所对应的温度区间逐渐增大;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随着掺混比例的增大而升高,燃尽温度所对应的残重量变化不大,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随着掺混比例的增大而减小;当掺混比例小于50%时,掺混比例对混合燃料的燃烧状况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掺混比例增大,影响较为明显。提出的失重速率模型和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高正阳  方立军  周健  阎维平 《动力工程》2002,22(3):1764-1767,1749
对不同配比下由烟煤、无烟煤和褐煤掺混得到的混煤的燃烧性能进行了热天平试验研究,对不同配比下混煤的活化能进行了计算,并根据活化能与着火温度随掺混比的变化规律对混煤的着火特性进行了探讨;此外根据不同掺混比下煤样的试验数据,从阿累尼乌斯定律出发,提出了表征煤在着火后燃烧速度和燃烧稳定性指数HF,对不同配比下煤的HF进行了计算,并据此对混煤的稳燃及燃尽性能进行了研究。图11表2参5  相似文献   

6.
混合垃圾在热重分析仪中的燃烧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热分析技术,对城市固体废弃物中几种典型组分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混合垃圾在热重分析仪中的燃烧特性,并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混烧规律开展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赵炬明 《节能技术》2014,32(6):527-529
利用热重分析仪获得了升温速率分别为10 K/min、30 K/min、50 K/min和70 K/min下锡林浩特褐煤的燃烧失重特性曲线,计算了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最大失重速度等燃烧特性参数。采用Coats-Redfern法计算出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升高,其着火温度降低,燃尽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8.
煤的部分气化及气化后半焦的加压燃烧是第二代增压流化床蒸汽燃气联合循环 (PFBC -CC)发电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半焦在压力下的燃烧特性则是目前该领域研究攻关课题之一。对半焦加压燃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阐述了压力下半焦的燃烧特性、反应特性、半焦形态、动力学特性以及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典型城市垃圾组分热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3种典型的城市垃圾(橡胶、塑料、果皮)的单组分试样以及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多组分混合试样的燃烧特性。分别确定了各试样的着火点温度,燃烧失重规律及燃烧动力学方程,并对单组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叠加与多组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为合理设计垃圾焚烧设备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风化煤、煤矸石、煤泥的大规模利用,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多元低热值煤在不同升温速率、掺混比例下的着火特性和综合燃烧特性,并采用改良Coats-Redfern方法分析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提高升温速率可以改善低热值煤的燃烧特性;煤泥、风化煤比例的增加有利于混煤的燃烧,随着二元混煤中风化煤比例由10%增至90%,混煤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由1.73×10-8增至1.41×10-7;随三元混煤中煤泥比例由20%增至80%,混煤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由8.77×10-8增至1.57×10-7。与煤矸石相比,混煤的活化能更低、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更高,具有更好的燃烧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多元低热值混煤在循环流化床中的大规模利用及其工业装置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炭黑燃烧特性的热天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重分析天平对天然气扩散火炬中直接取样得到的炭黑的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选用了蜡烛炭黑、4种商业炭黑以及一种无烟煤焦炭作为对比。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燃烧动力学特性参数,并分析了它的燃烧特性。天然气扩散火焰中生成的炭黑具有着火相对容易、着火温度较低(与煤焦或挥发份较低的煤比)、前期燃烧较弱、后期燃烧较缓慢、燃尽时间较长等燃烧特性。这些结果为利用天然气燃烧过程的炭黑生成强化火焰辐射特性并进行有效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玉米秸秆混烧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汪清油页岩干馏残渣、玉米秸秆及二者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燃烧特性实验,得到了燃烧特性曲线并求解了燃烧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燃烧特性明显优于油页岩干馏残渣,油页岩干馏残渣中掺入玉米秸秆后,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提前,综合燃烧特性得到改善;混合物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随升温速率的升高而增...  相似文献   

13.
海藻类生物质的热解和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多种海藻的燃料特性,利用高温热显微镜观察了海藻的着火方式,并通过热重试验分析了升温速率及粒径对其热解和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具有低熔点、易结渣、高灰分、高挥发分和均相着火的特点,其热解、燃烧过程与陆上木质类生物质差异较大,并非每种海藻都适合作燃料;综合考虑焚烧海藻类生物质的最佳方案是流化床低温燃烧方式,但要注意防止锅炉受热面的腐蚀.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对两种烟煤的热解特性及富氧下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煤粉中低温下的热解行为对其富氧气氛下的着火机理有明显影响.挥发分初析温度低、热解特性指数D大的煤,随着氧体积分数的增加,着火方式逐渐由非均相转变为均相.而挥发分初析温度高、D较小的煤,着火方式则无明显变化.热解活性高的煤,在着火机理转变后,着火温度显著降低,但燃尽温度基本不受影响.氧体积分数提高后两种煤粉的燃烧特性指数S都有所增大,但相同氧体积分数下不同煤种之间的S相差不多,说明着火机理的改变对S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蔗糠进行了工业分析实验和热解实验,总结出了其热解反应动力学规律。对钝体、开缝钝体燃烧器后蔗糖挥发分着火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扩散控制、动力控制条件下,分别对蔗糠挥发分燃烬时间进行了计算。得出了蔗糠悬浮燃烧宜采用开缝钝体燃烧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热输入为1 MW增压流化床燃烧中试试验装置上,对加压煤部分气化得到的气化半焦进行了加压燃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煤气化半焦增压流化床燃烧中试装置的各分系统设计合理,全系统能协调、稳定运行。在燃烧室压力0.5 MPa,燃烧温度900℃,过剩空气系数1.2~1.3,流化速度1.1~1.2 m/s条件下,半焦的燃烧效率达到99%以上,飞灰含碳量在2%以下;此外,还发现适当提高半焦燃烧的床温和一个适宜的空气过剩系数有利于半焦的充分、稳定燃烧,而飞灰循环对提高半焦燃烧效率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7.
含碳燃料在还原气氛下燃烧会生成炭黑,在动力设备的燃烧装置中,炭黑的后期氧化对污染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利用石英管固定床反应器对天然气扩散火焰中生成的炭黑在不同氧浓度下(20%、15%、10%和5%)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选用了蜡烛炭黑、丁烷炭黑和煤焦作为对比。根据实验中得出的燃烧特性,与煤焦相比,炭黑的着火温度较低,但是炭黑的燃烧活化能相对更高。氧浓度对各试样着火温度影响不大,而却影响各试样燃烧过程。还进行了水蒸汽对天然气炭黑燃烧的影响研究,水蒸汽能引起炭黑燃烧速率的显著增大。图9参12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分析陕西主要煤种的燃烧特性,采用德国NETZSCH STA-409PC型热重分析仪分析了样品质量、升温速率、粒径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神木烟煤的燃烧性能先增强后变弱,粒径75~90μm左右燃烧特性最好。升温速率、样品质量对煤粉的燃烧特性也有影响。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煤粉的着火温度升高,最大失重速率增大,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升高;随着质量的增加,煤粉的着火温度略有降低,燃尽温度却逐渐增大,最大失重速率明显增大,放热效应的最大温度点逐渐增大,并且煤粉挥发分燃烧低温放热与固定碳燃烧高温放热有一定的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