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控灌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而制定的灌溉方法,水稻生育期、水分敏感期采取浅水层满足需求要求;对水分非敏感期的生育期采取湿润灌溉,控制灌水,节约用水。水稻灌水有促有控防止倒伏,实现了节水增产增效。每hm2用水量1.5~2.0万m3,产粮9750kg。  相似文献   

2.
水稻灌溉技术的水层管理是水稻生产中夺取稳产、高产的主要环节。通过水稻各生育期的水层管理标准,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稳产、高产的基础上,人为调节控制用水量,减少灌溉次数及水量,达到量化灌水指标、节水控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上限,以50%、60%、70%饱和含水率为控灌下限,对水稻全生育期生理生态变化及产量结构与常规灌(即淹水灌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0%、60%两种控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常规灌高,但产量相对较低;4种处理中只有70%控灌的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与常规灌相比增产2.6%、耗水量减少41.4%,效益十分显著,是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在管理方面,水稻控制灌溉必须在水稻完全返青,即叶片顶部没有黄尖现象后方可实施,否则对水稻的茎蘖数有明显不利影响。水稻控制灌溉灌水时间除可实时监测预报外,还可根据灌水间隔或地表特征简易掌握,在没有降雨的情况下,70%控灌一般间隔46 d灌水一次。  相似文献   

4.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从插秧到返青期田面保持薄水层(5~30mm),返青后各生育期不再建立水层,水稻不同生育期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标准来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从而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发挥水稻的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达到节水增产的灌溉新技术,具有节水、高产、优质、高效、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等优点。 操作要点:在返青期前采取田面花达水5—30mm,返青期后田面不建立明水层,每当田面水层到达下限时,开始灌溉补水,灌到上限时,停  相似文献   

5.
水稻控水增产技术是根据水稻对水分的要求,分生育阶段对田间水分进行控制,该项技术经过盆栽试验,小区试验及大田中间试验,控水灌溉与同期浅灌中蓄的常规灌水方法对比,早、晚稻年减少灌水21次,省水55.3%,增产粮食7.9%,1994 ̄1995年,该项技术在衡阳,零陵、郴州三地市推广31.53万hm^2次,在推广过程中,广大农户乐意应用这项技术。据统计大面积推广,平均每公顷节水225m^3,增产粮食990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7,(4):137-139
2011—2013年在山西省临汾市灌溉试验站进行冬小麦灌溉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延迟灌水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旨在优化半干旱地区冬小麦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通过对冬小麦产量及生育期耗水量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水时间的延后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会产生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冬小麦总耗水量、水分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提出半干旱地区冬小麦的最佳灌水方式:丰水年份拔节水延后20 d灌溉,干旱年份灌浆水延后20 d灌溉,可获得适宜的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有效降水,合理制定灌溉决策,通过收集南方典型水稻种植区湖北省漳河灌区钟祥站点1965年—2016年52a逐日气象资料,利用降水集中度指数,基于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内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在水稻灌溉决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降水正逐步向分散均匀的阶段转变,分蘖期较拔节—孕穗和乳熟—黄熟两个生育期降水集中,且作为需水敏感期的拔节—孕穗期降水集中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Umk值最大。在灌溉决策当中,就全生育期而言,随着降水分布均匀,应考虑充分利用有效降水,适当减少灌溉水量或次数,避免灌溉水浪费;就各生育期而言,由于分蘖期降水较集中,应适当避免降水极值发生导致灌则灌水浪费、不灌则受旱的情况发生,同时针对需水敏感的拔节—孕穗期降水集中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未来应加强此阶段灌溉决策,保证作物正常需水。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海林市海南灌溉试验站积极推广田间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不仅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在节水的同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谓"水稻节水,八方受益"。一、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试验概况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简称控灌,是指稻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体积饱和含水量,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体积饱和含水量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盐碱地水稻灌溉制度与一般灌溉制度的差别、特点、泡田冲洗及生育期灌溉用水量、灌水技术与水层管理。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优化灌溉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张喜英  裴冬  由懋正 《水利学报》2001,32(1):0090-0096
本文根据4年的连续试验,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及其亏缺程度对其产量影响和不同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下限指标,建立了优化的冬小麦灌溉制度。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常年灌溉次数在3~4水,如果实施优化灌溉制度,干旱年灌三水、平水年灌两水、湿润年灌1水,灌水定额60mm,可减少生育期灌水次数1~2次,冬小麦产量提高7%~1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1%~24%,这对减缓本区地下水位的下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低温融雪水是高寒区重要的灌溉水源,青稞是一种很重要的高原谷类作物。为明确高寒区融雪水灌溉春青稞根层水分运移,进一步阐明低温融雪水灌溉对春青稞根系生长影响。通过低温水灌溉对照试验定量分析了灌水温度降低对地温及青稞生长变化,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对比分析了关键生育期灌水前后作物根区水分来源变化,明晰低温融雪水灌溉春青稞根层水分稳定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通过关键生育期水分贡献率的研究得到了低温水灌溉春青稞用水策略。在低温融雪水灌溉条件下,青稞根系对灌溉水利用效果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随灌水温度的上升,青稞主要吸水根深对应的土层土壤水分贡献比例增加。随灌水温度梯度的上升,主要吸水根深对应的土层水分贡献比例越大,建议尽量在18时(相当于WT3处理)进行融雪水灌溉,从灌水时间角度避免低温水灌溉产生的寒害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八五七农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水稻返青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汤旺河灌区5a的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控制灌溉对寒区水稻的产量、灌水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CK),不蓄雨水的控灌Ⅰ处理会造成水稻小幅减产,而蓄雨水的控灌Ⅱ处理可使理论产量增加6.3%,样方产量增加10.6%;控灌处理的灌水量和耗水量均小于对照,且控灌Ⅰ的灌水量和耗水量最小,比CK年平均节水267.6mm,年平均减少耗水334.2mm;控灌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高于CK,控灌Ⅱ的IWUE高于控灌Ⅰ,但其WUE低于控灌Ⅰ;综合考虑控制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宜在寒区示范和推广控灌Ⅱ的水稻调控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4.
依据气象和有关灌溉资料,在分析玉米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程度及缺水对玉米生长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水文年玉米节水增产灌溉模式,即播种期坐水种,需水敏感期灌关键水的节水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5.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地下水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关键,是及时、准确地获取土壤水分指标。本文通过对水稻根层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的研究以及返青后水稻生长的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探讨,导出了水稻各生育期灌水下限的地下水埋深指标。在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过程中,用地下水埋深指标代替土壤水分指标的方法简单、直观,群众易于掌握。2 试验概况 试验采取点面结合,试验和调查  相似文献   

16.
华北轮作农田灌溉制度多目标优化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芷婧  尚松浩 《水利学报》2016,47(9):1188-1196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构建了轮作农田灌溉制度多目标模拟-优化模型,该模型利用水量平衡模型模拟不同灌溉制度下的农田耗水过程,利用水分生产函数估算不同耗水条件下的作物产量,以2种作物每次灌溉的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为决策变量,以两种作物产量最大为目标函数。引入动态罚函数对灌溉定额进行约束,采用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终用理想点法对所得Pareto非劣解进行决策。不同灌溉定额下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灌溉制度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下冬小麦的灌水关键时期为抽穗与灌浆期,与水分敏感期基本一致;夏玉米的灌水关键时期为拔节与抽穗期,受前期墒情及降水影响比水分敏感期有所提前。在最优灌溉制度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两种作物产量均增加;产值呈抛物线增加,但边际产值递减;单位灌水量产值呈幂函数减小;同时作物耗水量呈对数增加,而土壤水利用量呈抛物线减少。  相似文献   

17.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宁夏引黄灌区应用水稻控灌技术节水增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宁夏引黄自流灌区示范应用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节水高产效果。结果表明,1961.1hm^2的控灌水稻的产量比常灌水稻增产519kg/hm^2,增产幅度为5.3%;灌水次数平均减少16次,灌溉定额平均减少7057.5m^3/hm^2,节水38.4%,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65.3%;稻米粗蛋白含量提高了0.21%,整精米率提高了1.59%,垩白率和垩白度降低了1.12%和0.29%。此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土钻取土烘干法及作物指标常规测定方法测定了不同年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及种植方式下小麦、玉米出苗率、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数据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了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冬季储水灌改为春季储水灌从技术层面上切实可行。在适宜灌水定额条件下,小麦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4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0%;玉米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4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06%。在实际种植生产中小麦应以春灌定额105 mm,生育期灌水2次(灌水定额105mm)为宜,玉米应以春灌定额105 mm,采用垄沟种植,生育期灌水3次(灌水定额60 mm)为宜。这样不仅可节约有限水资源,还可提高地温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型控灌中蓄稻田水分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灌中蓄是在控制灌溉(排水)技术和蓄雨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依据南方地区稻植期雨量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节水灌溉制度。本文从不同年型稻田各水分要素在田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入手,通过比较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溉模式下有效降雨量、灌溉用水量、水稻需水量、田间耗水量、稻田排水量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年型水稻生育期田间水分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对水稻不同年型田间灌溉以及对降雨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水稻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排模式下水稻需水量之间的差异,探索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差异的根源,阐明控灌中蓄生态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机理,旨在为节水灌溉技术下土壤水分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