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庆喜  曾伟涛 《炼铁》2020,39(1):1-6
武钢8号高炉投产10年来,不仅没有一块冷却壁损坏,而且年平均产铁量达到设计指标(330万t)的108.3%,特别是2019年以来,8号高炉继续维持高产长寿的态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再创新高。从设计、高炉操作两方面出发,概要总结8号高炉的高产长寿工作,认为优良的设计炉型、中心加焦的技术、高炉经验诊断模式、炉前均衡出铁操作技术是实现高产长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郭可中  李肇毅 《钢铁》2001,36(12):6-10
宝钢的3座高炉(1、2号高炉内容积均为4063m^3,3号高炉4350m^3)现处于满负荷生产。近年来在生产技术上大力提高高炉喷煤,1号高炉1999年年均喷煤比达238kg/t铁。高炉生产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得益于精料技术的推进,得益于高炉操作技术以及长寿技术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炼铁》2016,(5)
宝钢3号高炉停炉以后,对高炉的炉体侵蚀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合调查结果,重点从高炉长寿设计、不同炉役时期的高炉操作和长寿维护等三个方面,阐述了3号高炉的长寿经验。认为3号高炉能够取得一代炉役寿命19年、单位炉容产铁量1.57万t/m~3的长寿业绩,一是高炉长寿设计,为长寿奠定了基础;二是高炉操作上保持长期的炉况稳定顺行,为长寿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炉役后期加强高炉的长寿维护,为长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安钢6号高炉生产7年多的长寿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采用一系列长寿措施,优化高炉操作及管理,对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在7年零2个多月的时间内,实现单位炉容累计产铁8 864.40 t/m3.  相似文献   

5.
对宝钢大型高炉长寿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宝钢炼铁工作者在掌握大型高炉操业技术的同时,对高炉长寿工作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宝钢特点的大高炉生产操作与长寿维护系统技术,实现了2号高炉一代炉龄15年以上和3号高炉单位炉容产铁已达12000t/m~3(还在生产中)的高炉长寿目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刘新生 《天津冶金》2010,(3):9-11,18
天铁4号高炉第四代炉役已经连续生产进入12年,单位炉容产铁量达10395t/m^3,至今仍保持较好的操作炉型,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仍然较好。结合生产实际从炉型的设计、耐火材料的选择、生产操作、生产管理等方面对保证高炉长寿高效的经验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攀钢四高炉高效长寿生产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钢四高炉第一代炉役无中修生产14年6个月6天,单位容积产铁量为9 367.2t/m3,最高的年均利用系数超过了2.3t/(m3·d).高炉的高效长寿生产,除了受设计、装备水平影响外,与炉料条件、高炉操作、日常维护等也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提高钒钛磁铁矿冶炼水平,从炉料条件、高炉操作、日常维护等几方面对攀钢四号高炉第一代炉役实现高效长寿生产的有益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精料工作、长期稳定顺行的操作及炉役中后期对高炉冷却设备和炉体的及时维护是高效长寿生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田路生  候军 《马钢技术》2000,(B05):51-54
马钢12号高炉(300m^3)第五代生产七年九个月(无中修),单位炉容产铁6013t/m^3,达到了国家冶金局制定的300m^3高炉长寿标准,该高炉长寿的主要经验是对冷板进行改进、强化高炉操作与管理及加强冷却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郝志忠  吴钢生  汪进刚  王玉英 《钢铁》2005,40(10):21-24
介绍了包钢炼铁厂近10年来的生产实践及取得的技术进步。包钢炼铁厂充分利用铁、烧合并后管理上的便利条件,强化高炉操作,使包钢炼铁生产维持在较高水平。包钢炼铁技术进步包括烧结矿、球团矿、焦炭、煤粉的产质量,高炉操作制度调整及管理.高炉安全停炉及开炉之后快速达产.高炉长寿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包钢4号高炉实现了连续7年不中修的长寿目标。  相似文献   

10.
《炼铁》2014,(1)
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诊断及维护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3号高炉长寿诊断的技术特点,认为对高炉整体状况进行长寿诊断必不可少,对炉缸侵蚀状况和炉体的状况进行监测、诊断分析,是确保炉役后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