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西北高原地域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密切,具有鲜明的多民族文化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典型建筑案例的调查与分析,揭示此地区建筑在建造材料、结构体系、空间功能等方面逐渐融入现代观念,且在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的需求下,继承与强化建筑形式上的民族性表达的现象,并对川西北高原地域建筑的演化体系展开初步...  相似文献   

2.
建筑的观念与表达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征.现代建筑不仅仅是建构过程的再现,亦反映社会生活和空间诉求.现代建筑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 “现代性”植根于其中,在观念的表达过程中传播,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变化多矣.我以为最重大也最根本的变化是在过去100年中.我国建筑领域逐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转轨与转型。于是.在今天的中国到处都可见到两类建筑.一类是老式建筑.一类是新型建筑.前者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后者非中国固有.是百年来建筑转轨与转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该文是顾馥保先生和其他同志们一起编撰的忡国现代建筑100年卜书的序文,该书辑录了20世纪我国建筑创作的优秀成果,从1900~1999年约600余例,每例除作扼要介绍外,并附以每例的钢笔插图,力求作到“探寻历史的足迹,传递现代的信息,通向未来的桥梁”。黑白描图,一方面以钢笔画的细腻而精确的表现创作特色一则可降低书价,以利青年学生得以购买。书稿已交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预计年内即将出书。伴随着19世纪后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在“新建筑运动”,工业化思想为基础而产生的“现代建筑”,就其创作方法、功能类型、技术要素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探索具有中国建筑传统内涵的现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固有文化、政治和生活的综合体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有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值得保存 ,也就是说要将祖先遗留的固有建筑文化加以整理 ,去粗取精搓揉在现代建筑中去 ,促使中国的新建筑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深圳的现代建筑应当有别于於西方 ,也应当不同於香港建筑 ,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时期发展起来的香港 ,所以它受英国影响颇多 ,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在香港有民族形式内涵的建筑不多。所以中国的建筑师们应当着重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内涵 ,也要研究西方建筑的优点 ,吸收它们的成就 ,力求创建有民族传…  相似文献   

6.
7.
李海清 《建筑师》2013,(1):45-51
从发生学视角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师由形式、空间到建造的不同层面探索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历程。普利茨克奖落户中国的启示在于:王澍并不孤独,而是行进在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发展之路上;此番成就并非一夕之功。而是他对差异性生存状态不懈思考的结果:转向探索建造模式是及时和有效的,但仅从传统技术模式本身发力,在指向差异·陛的同时也牵引出两方面的讨论:如何实现传统技术模式与现代技术模式的高效衔接。以及二元工业化格局下如何确定传统技术模式的适用范围。这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潜能有利于深入探究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传统可说是历史承传所凝结的一种秩序,它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形式,亦非指单一的文化慨念,而是凝聚精练、绵延不断而产生的,同时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与空间的广域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配合2008年奥运会,文化部和建设部将要携手打造自己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相似文献   

10.
从建筑语言学论走向新世纪的现代中国建筑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语言是书写建筑,阅读建筑的手段,也是评价建筑总体艺术水平最为直观而敏感的参照系,多元化潮流下所掩饰的建筑语言流毛病说明了,现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仍未未出幼稚的启蒙阶段,作为执业建筑师,唯有平心静气地从规范与净化建筑语言做起,我们才能从总体意义下迎来真正入流的创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认为,"中和"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主要表现是"矛盾统一"、"群"、"大气"和"谦和文雅",并讨论了这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复合 《华中建筑》2002,20(3):81-84
该文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入手,结合此项研究工作开展的三个时期,与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现代和传统”问题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国近代建筑中教学,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简要论述,展望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式设计风格已在建筑,环境和室内设计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其概念和发展的诠释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认为现代中式别墅建筑与环境设计主要经历了商品房发展雏形期、竞争rJ热化期和理性回归期3个阶段,有形式仿古式和简化传统式2种主要设计手法,其设计要点主要集中在景观元素运用、建筑单体设计,材料应用、色彩选用和文化元素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崔富得 《华中建筑》2005,23(5):32-34
近代中国建筑失败之后,中国建筑才摆脱了其错误的传统建筑意识。但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更大的错误。中国现代建筑随波逐流,不确立它的主体性,而进入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传统之路,而是错误之路。该文批判地探讨了关于近代以后中国建筑的一些现象,作为提示中国建筑未来方向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期是探索其发展规律、评估其经验教训的必要基础,能够促进对学科、行业发展的历史理解与批判性反思。现有相关分期多参考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有待更为严谨的学术论证。通过史料解读、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将“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主线,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在政策背景、学科教育、行业实践3方面互动交织的历史进程为根本依据,研究其关键历史节点、确立分期标志,重新认识了1949、1953、1958年等国家发展重大历史节点的风景园林内涵与意义,论证并确立了1984、1992、2011年等对于风景园林事业而言具有传承与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节点,同时总结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分期的启示、反思与前瞻。  相似文献   

17.
从中西文化比较和建筑形态观念两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三种主要建筑类型,由此说明文化转的历史意义及对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帆 《华中建筑》2009,27(1):53-57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与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他在此时期的探索仍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该文拟从梁思成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对梁思成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对其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杨秉德 《新建筑》2005,(1):48-51
从三个领域整体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历程:源自民间的无意识探索、西方建筑师在教会大学校舍建筑领域的探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卢庆旼 《新建筑》2014,(4):86-90
对中国和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按三个层次展开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中国与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的时限问题;其次,分析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过程,以及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方法的共同视角;最后,总结上述研究并指出,中韩近代化过程还有一点很相似,即国家间的海路、铁路等交通手段的开发引起了资本主义市场领域的扩展,构成了新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