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曲流河储层构型横向岩性变化快、储层空间变化复杂、单砂体厚度小,而海上油田井距大、井网稀疏,因此采用陆上密井网条件下的多井预测方法很难准确表征曲流河储层构型;地震解释方法受常规地震资料及常规反演资料纵向分辨率的限制,只能识别厚度为10~20m的大套厚层砂体,无法识别薄互层小砂体,也不能满足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的精度要求。为此,在曲流河砂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以不确定性高精度反演数据为基础,结合测井数据分析,采用"垂向分期、横向定边、三维定型"的方法对渤海W油田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3小层(N_(2m)~LⅡ-3)的R23砂层组的曲流河砂体构型进行层次分析。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和反演地震数据特征将R23砂层组在垂向上划分为R23-1和R23-2两个沉积单元,在R23-1和R23-2两期复合河道中识别出6条近SN向展布的单一河道,且在单一河道内识别出多个规模不等的复合点坝,在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下精细识别了不同级次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有效提高了复合河道、单河道及点坝体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2.
在低可容纳空间下,曲流河常形成厚层连片状砂体,在开发中后期,需揭示其内部砂体的结构关系.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Nm Ⅲ-5)小层厚层曲流河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平面与剖面识别标志相结合确定复合河道边界.利用平面识别标志识别出可能的河道主体和废弃河道,再利用河道边界的4种剖面特征确定复合河道的边界位置.在复合河道内部,泥岩夹层、底部的滞留沉积和砂体间的钙质胶结带是单期河道的划分标志.在羊二庄油田Nm Ⅲ-5小层识别出4期复合河道、12期单期河道,建立了厚油层网格间距为10mx10mx0.25m的精细三维构型模型.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后期辫状河、曲流河和分流河道3种典型河道砂体,依据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和密井网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动态资料,应用层次和成因分析的基本思想,精细研究典型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及其地下储层分布模式,形成了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定量描述方法.依据大量岩心分析资料,发现了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层内水淹厚度动态变化特征及水淹厚度随开发时间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受砂体内部构型控制的辫状河“零散薄层状”、曲流河“叠瓦状”和分流河道砂体“窄条状”的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针对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为特高含水期河流三角洲储层精细挖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一区油井井间距和水井井间距为75 m、注采井距为150 m的密井网条件下,开展了利用河型演变模式指导曲流河、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对比和拼接的研究。通过建立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辫状河—网状河、网状河—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和曲流河—网状河6种河型纵向叠置演变模式,确认Ng1+2砂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建立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河道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河道砂体下切对比和侧向相变对比4种地层对比模式,开展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结合矿场注采对应关系,建立了单一河道内部、河道—河道、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和河道—溢岸—河道4种成因砂体拼接类型,注采连通性因成因砂体拼接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连通性差异主要控制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差异富集,据此通过指导井网调整流场转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水驱、化学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以长垣油田密井网区葡萄花油层葡Ⅰ2小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横向高密度信息、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结合浩特陶海海拉尔河段现代沉积等资料,剖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形成了"地震趋势引导,井点微相控制"的井震结合废弃河道精细识别方法。按照废弃河道成因机理,结合卫星照片、现代露头、三维地震及测井等资料,将废弃河道划分为2大类4小类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完成了长垣油田密井网区块葡Ⅰ2小层曲流河沉积环境废弃河道精细识别和平面组合,并利用抽稀井网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井震结合相图对废弃河道的识别精度提高了11%;废弃河道走向及组合方式控制着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储层的分布特征,影响剩余油分布;研究区废弃河道以决口改道型为主,平面上呈"S"形,其中一条废弃河道横跨整个工区,长度达4.8km,宽度约为60~130m。应用废弃河道识别成果指导开发调整挖潜,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苏6区块盒8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力产气层,但其沉积特征和砂体演化规律有待明确。分析岩性、沉积构造和旋回特征等沉积相标志,认为研究区目的层为河流相沉积,盒8下亚段为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河漫滩和溢岸微相;盒8上亚段为曲流河沉积,发育边滩、废弃河道、河漫滩和溢岸微相。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多期正旋回特征和切割程度差异,将研究区目的层的正旋回叠置类型细分为加积叠加-强切割式、加积叠加-中切割式、退积叠加-中切割式和退积叠加-弱切割式4类,据此正旋回特征的差异,利用旋回和分级控制的对比方法,自下而上将盒8下亚段细分为2套小层6个单层,将盒8上亚段细分为2套小层4个单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单期河道的识别和河道构型要素的提取,将研究区河道砂体演化过程分为10期4个阶段,其中1—3期为砾石质辫状河演化阶段,4—6期为砂质辫状河演化阶段,7—8期为砾石质曲流河演化阶段,9—10期为砂质曲流河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河流储层建筑结构识别与预测已经成为高含水后期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地质保障.根据河流储层层次性,采用层次建模方法,分别对高弯度曲流河储层和辫状河储层进行层次识别和预测;在高弯度曲流河内,逐层次建立起高弯度曲流河河道、河道内部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层分布;在辫状河储层内,逐层次建立辫状河道、心滩、落淤层等分布,形成高精度的三...  相似文献   

8.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AS油田沿河湾地区特低渗透储层识别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及筛选含油有利区工作,提出利用多种测井响应提取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信息,使其曲线形态、特征和数据大小能够集中反映相对高渗的单渗砂层最大沉积能量及厚度变化,确认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骨架砂体的发育、规模及分布范围.通过该区长6特低渗透储层段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测井曲线和岩性、孔隙度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起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在该区长6目的层段储层中提取单渗砂层及其沉积能量信息,划分出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分布,预测和筛选出不同类型相对高渗高产含油有利区.克服了单一测井参数不能准确表征特低渗透储层中单渗砂层能量厚度的问题,特别是有效避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相近薄砂层或砂泥互层中砂层累加厚度划分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含油有利区,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利目标和重点层位及井区.  相似文献   

9.
南堡凹陷南堡1-5 区东一段储层层次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凹陷南堡1-5区主力开发层系东一段为浅水环境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发育砂体的层数多、接触关系复杂。根据层次结构分析的原理,将研究区东一段储层划分为9级层次,研究重点为第5至第7级层次储层,即单砂层—单成因砂体—单河道砂体。在小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夹层特征完成沉积时间单元的细分(单砂层划分);根据单砂层的沉积微相特征,识别出单成因砂体;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高程和厚度差异特征,在最主要的单成因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研究结果表明,南堡1-5区东一段单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砂体厚度为3~5 m,最大宽度为400 m,且多条单河道砂体交切形成广泛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区;受波浪作用的改造和后期水下分流河道的破坏,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边缘砂体呈席状化展布;河口坝砂体不发育,仅在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河道边缘部位局部残留。  相似文献   

10.
南堡凹陷马头营凸起馆陶组二段(Ng2)河道砂体单砂层厚度薄、宽度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综合运用面元小网格化叠前偏移处理、古地貌恢复、高频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岩心-测井相分析技术、“地震线描”河道砂体追踪、层控波阻抗反演和振幅地层切片等技术对马头营凸起Ng2 Ⅴ砂层组窄薄河道砂体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地震资料面元尺度由15 m×30 m缩小为7.5 m×7.5 m,提高了地震资料垂向和横向分辨率,增强了曲流河窄薄河道砂体边界识别能力;馆二段为明显的曲流河“二元结构”沉积,岩性具河道沉积与泛滥平原沉积“砂泥间互”的特征;短期沉积旋回控制着不同沉积砂体的分布,上升半旋回中下部和下降半旋回上部河道砂体较发育;Ng2 Ⅴ砂层组地震相分析揭示河道状、不规则圆弧状振幅或波阻抗异常体为曲流河河道沉积和点坝砂复合体,预测河道总体上呈北东—南西和近南北向展布。预测结果与钻井实测结果吻合度高,表明窄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 of H2O on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CH4 on Pt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obtained by measuring the exit temperature of the H2O/CH4/Air mixtures flow through Pt coated honeycomb channels showed that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was related to the CH4 and H2O mole frac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H2O blocked CH4 oxidation, leading to the increase of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reforming reaction did not occur with C/O ratio less than 0.43. However, with C/O ratio increasing, H2O could produce catalytic reforming reaction with CH4, and H2 produced in the reaction could increase the conversion of CH4. 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design of the micro-combustor.  相似文献   

12.
重质油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大量文献资料,介绍了重质油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对各种动力学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的相似性和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淀粉酶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当前对生物酶降解淀粉作用机理研究不足的问题,通过DNS比色法,考察了不同淀粉生物酶对淀粉的降解过程,并考察了温度、pH值和表面活性剂等外界条件对生物酶降解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pH值对淀粉酶的降解能力影响最大,在pH值为6.0时其活性最高,而在pH值为8时效果最差;温度对淀粉酶的影响也较大,温度从50℃升高到75℃后,淀粉酶的活性对pH值变得更加敏感,碱性环境对酶解的抑制作用更强;表面活性剂对淀粉酶具有抑制作用,且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该研究结果有助干指导淀粉酶的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现行沥青闪点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及国内外其它石油产品开口杯测定方法的可取之处,提出了石油沥青闪点测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石油沥青闪点测定方法制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醇胺法工艺模型化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近十多年来醇胺法工艺模型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并指出当前值得注意的发展动向是:a)在热力学模型基础上向动力学模型发展;b)提高热力学模型预测精度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电解质溶液理论,补充必要的实验数据,然后利用P-R状态方程和电解质双液模型加以处理;c)有关酸性气体-醇胺溶液体系的若干物理化学参数(如亨利常数、扩散系数等等)的准确度对预测.模型的精度也有重要影响,并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d)热力学模型是以逐级气液相平衡为基础,而动力学模型中则是分为气相传质速率与液相传质速率分别处理,欲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必须准确地测定(或确定)气、液两相的传质系数。  相似文献   

16.
李俊  杨鸿淋 《石油化工应用》2010,29(5):25-26,58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不同粘土矿物上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BTB形成的缔合物在619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且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996。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吸附量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迅速上升,到某浓度后吸附达到平衡。因吸附剂的物性不同,达到平衡时的溶液浓度也不同,平衡吸附量也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示踪剂产出曲线双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原油田矿场示踪剂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常规示踪剂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针对影响示踪剂运移规律的层间非均质性以及水淹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产出曲线双峰值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层合注合采的注采井网中,若水淹程度相近,渗透率级差为3.3且低渗透层与高渗透层的厚度比大于4.0时可能出现双峰现象。该研究成果为现场的工艺分析和示踪剂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加油站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对加油站实施“整合管理”的思路,并从多个角度对其作用及实施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优化销售网络布局,激发基层管理链条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以北疆原油为原料油,以柠檬酸为脱金属剂,研究了微波参数对原油脱金属效果的影响及三种不同分离工艺对金属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范围内,金属脱除率随微波辐射时间延长而提高,随着辐射功率的增大金属脱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分离工艺的分离效果取决于脱金属剂与金属反应产物的类型,微波脱金属与常规脱金属相比,金属脱除率可提高11%~2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