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研究区植被光谱特征的相似性,通过对崇明东滩植被地物光谱特征的分析,利用遥感影像原始波段及新构造的DVI、TRVI、Brightness、Greenness、Wetness、TNDWI、NDVI等指数合成新图像,采用监督分类与分层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研究区湿地植被信息的提取,该方法分类总精度达到82.50%.近30年湿地植被信息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2年间海三棱藨草的面积不断减少,2002—2013年间海三棱藨草的面积先增后减少.1985—1989年间芦苇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9—2013年间芦苇面积不断减少.2002—2013年间,互花米草面积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用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对鄱阳湖入江通道1989年、1996年、1999年、2006年、2010年、2014年的6期枯季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分析,得到水域、滩地、植被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水域面积从85 km~2增加到108 km~2,其趋势是先增后减再增;滩地面积从189 km~2减少到150 km~2,其趋势是先减后增再减;植被面积从37 km~2增加到53 km~2,其趋势是先增后减再增再减.分析可知鄱阳湖入江通道在25年间的变化受自然、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人工挖沙等人为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91,2001和2006年3个时期的TM影像进行校正、解译判读以及分类等处理,分别获取了延吉市各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其中提取出延吉市近15年间农用地空间格局的转换特征,并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1年间延吉市农用地变化率为4.55%,主要表现在未利用地大量转换为农用地;2001—2006年间延吉市农用地变化率为-8.20%,主要表现在农用地转换为居民地.造成延吉市农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城市化、人口和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Landsat TM/OLI TIRS遥感影像反演获取蚌埠市2007年、2009年、2013年、2017年的地表温度和热岛强度,并提取建筑指数、植被、水体等主要地表参数信息。通过正规化、等级划分处理、空间叠加分析和回归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分析蚌埠市2007—2017主要地表参数变化及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2007—2017期间,建成区面积增加120.86km~2(占总面积30.43%),植被面积减少115.40km~2(占总面积29.05%),城市热岛面积从95.76km~2增长到196.51km~2;地表温度与建筑指数总体呈正相关,与植被、水体总体呈负相关;地表参数信息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分别是建筑指数最大、植被次之、水体最小,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植被和水体面积的减少以及通风不畅是造成蚌埠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两期WorldView和一期高分GF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决策树分类法提取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的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以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开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决策树分类法开展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较高,最高总体精度为93.89%,Kappa系数为0.87;在2010—2016年间,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显著,其中沼泽草甸面积减少4.48km2;在2010—2014年和2014—2016年间,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分别为31.56%和33.44%;土地利用转出类型是沼泽草甸、河流和沟渠、建设用地,主要转换为光滩.该研究可为深入探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煤炭的持续开采,煤矿塌陷区积水造成水域面积大幅增加的问题逐渐引起重视。以2005年、2009年Landsat TM影像和2013年、2017年Landsat8OLI影像作为数据源,对淮南市丰水期水域面积进行遥感监测。使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Modified NDWI)提取水体,监测淮南市水域分布的动态变化,得到以下结论:淮南市在2005年、2009年、2013年、2017年水域面积分别为189km~2、207km~2、220km~2、256km~2。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相对于2005年增加水域面积分别为24km~2、45km~2、81km~2,其中,2013—2017水域面积增加最快,水域面积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潘集区和凤台县境内。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省淮北市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GeoSOS for ArcGIS平台,探究2005—2015两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及转化方向,并使用ANN_CA模型对研究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淮北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占研究区61%。2005—2010,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为29.68km~2;水域流出量为3.14km~2,转向建设用地;水域流入量为5.21km~2,来自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不明显。2010—2015,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为45.33km~2,草地向耕地和林地转移14.22km~2、10.47km~2。水域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为10.76km~2、8.36km~2。2)运用ANN_CA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总体精度为78.46%,满足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快速准确评估城市植被覆盖度质量及变化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选择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2010年和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方法对10年间植被覆盖度(FVC)进行了评估和变化分析,结果发现:201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均值由0.466下降至0.411,其中中、北部地区下降明显。2010-2020年间有28.28%的地区植被覆盖度保持不变,48.24%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减少,23.48%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其中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沧州市中心城区、泊头县城区、沧县城区、南皮县城区、青县县城区。通过分析10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说明近10年沧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用地面积不断扩张,整体植被覆盖度降低;高覆盖地区面积略有增加,说明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过程中,注重绿色、生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城市扩张强度、紧凑度等指标,分析近20年来连云港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分类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云港市建成区1995—2013年近20年间面积增长了3.1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和水体转变为居民用地和工业用地上;通过结合人口增长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地理因素和政府政策导向因素等对连云港市扩张情况进行驱动力分析,政策导向前提下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其最直观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三峡库区建设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三峡库区1995年和2008年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覆被解译,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在结构、数量、类型上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995—2008年间,研究区水田面积减少、旱地增加,耕地面积总量减少;有林地(森林)、灌木林地、其它林地(果园、苗圃等)、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疏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覆被组成结构的总体态势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宁夏农牧厅草原站近20 a的草地观测资料和对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的提取和推算,参考《2006年IPCC指南》中第四卷第6章"草地"碳汇编制清单指南,计算了宁夏不同节点年份草地总碳储量以及变化情况,得到:宁夏天然草地1990—2000年间主要因面积减少碳汇量减少了约58.79万t,2000—2010年间因实施了多种天然草原恢复和保护措施碳汇量增加了约124万t;宁夏人工草地1990—2000年间因面积增加碳汇量增加了约77.2万t,2000—2010年间因人工种草业及技术的大力发展碳汇量增加了约288.43万t.总的来说,宁夏近20 a草地碳汇共增加了365.63万t,平均以每年18.28万t的速度增加,其主要原因归结于封山禁牧等草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和人工种草业的大力发展,草地碳汇量的迅速增加,为支持宁夏经济发展中的节能减排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与GIS技术,对银川市2006年、2011年、2016年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并从景观类型面积、景观破碎度、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草地、水域面积变化不明显,林地面积逐渐增加,荒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研究区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有所上升,景观优势度有所下降.水资源及利用方面,银川市2009—2016年水资源总量整体保持平稳,但水资源利用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其中农业用耗水量连年下降,城镇生活用耗水量急剧上升,分别与景观类型中的耕地与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而且还能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文中基于江西省赣州市2000—2015年NPP数据、DEM数据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借助最小二乘法和GIS空间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研究区近16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和土地利用与植被NPP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赣州市NPP值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沿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的分布态势;(2)16年间赣州市年植被NPP年平均值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城市主城区呈现负增长;(3)在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赣州市植被NPP随海拔升高呈现"升高—稳定—降低"的特点,在海拔500~1000 m的区域NPP达到峰值,在0~70°坡度范围内,植被NPP呈现增长趋势;(4)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植被NPP的重要因数,2000—2015年赣州市林地转出251.08 km~2,城乡建设用地转入130.07 km~2,耕地和草地各转入49.14 km~2和93.15 km~2,年均NPP增加了173.12 gC/(m~2·a),呈现出林地面积减少,植被密度有所增加。结果显示:2000—2015年间赣州市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点,全市碳循环系统状况总体好转。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和RS,以赣江上游太平江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解译.利用景观类型变化率、开发度,以及景观格局动态度分析了近20年来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得出的结果是:(1)1995—2015年,太平江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为林地,2015年已经占流域总面积的67%.草地面积一直缩减,水域和其它用地占地面积小,变化率较大,开发度相对稳定.建设用地在2005—2015年的动态度和开发度高达80%,变化显著.(2)景观类型中,草地和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逐步增长,林地和其它用地的斑块数量急剧下降.只有局部区域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相连接的区域.景观水平中,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香浓多样性指数和香浓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1.33和0.67下降到1.22和0.63.(3)经济因素是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流域径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以王快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0年、2005年、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应用ArcGIS10.3软件和SWAT模型,分析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地和草地是王快水库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0年1 889.99 km~2的草地转换为林地;2)SWAT模型在该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流域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05~201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0.51亿m~3;3)林地面积与径流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1),草地面积与径流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成果可为王快水库流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快速城镇化为研究背景,以西咸一体化为样区,基于Landsat TM热红外波段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获得了1988、2000和2010年三个不同时相西咸地区热岛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借助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西成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热岛的演变成因,结果表明:①西咸一体化致使西咸地区热岛效应加剧,表现为22年间热岛区域面积累计增加95.79 km~2;②热岛区域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强热岛区和常温区面积减少的流入;同时,绿岛区域是西成区域内变化仅次于常温区域的热岛类型,累计增加161.72 km~2;③22年间西成地区强热岛区域表现为由面及点的发展趋势,而热岛区域则呈现摊大饼式的面状扩展模式;④PCA分析表明: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化面积、平均风速和降水量6个影响因子为西成一体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演变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2000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为依据,对各期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依据各类对象在数字影像上的光谱特征,快速提取海岸线,对比分析两个时期江苏省海岸线的变化特征,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江苏省海域使用现状、海域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沿海地区整体保持向海推进势态,海岸线长度增加,围垦面积增加,特别是江苏沿海中段,射阳河口至团结港一带,变化最为迅猛.  相似文献   

18.
以西咸一体化进程为驱动,以咸阳市1988~2019年热力景观格局时空分异演变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多时相、多源异构数据为支撑,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得到了多时相热环境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斑块总数等景观指数及空间格局移动轨迹方法对咸阳市31年间的热力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1)咸阳市31年间热力景观类型中常温区占主导地位,年均占有率为70.1%;(2)常温区景观类型变幅最大,31年间累计减少104.65 km~2;其次是热岛区,31年间累计增加99.5 km~2;变幅最小的是强绿岛区,31年间累计减少2.24 km~2;(3)热力景观指数分析表明:31年间咸阳市整体热力景观斑块形状复杂度降低,斑块趋于规则化.究其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用地类型占主导地位及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过程区域完成所致.(4)咸阳市热岛景观和强热岛景观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的方向走势.  相似文献   

19.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实现对变化快速的城镇扩展进行变化检测研究的最佳手段之一。获取城镇扩展的基础数据,分析城镇扩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城镇体系结构特征,揭示城镇扩展的驱动机制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以高分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易门县城区2009—2013年城镇扩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谷歌影像的最佳分割尺度为120,形状因子为0.6,紧致度因子为0.7。面向对象分类后总体精度为84%、Kappa系数72.9%;(2)2009—2013年扩展变化率为38.26%、扩展动态度为9.57%、扩展强度0.02、扩展综合指数为0.61;(3)影响易门县城镇扩展变化的驱动因素依次为:城市化水平、非农业人口、工业用地面积,关联度数值分别为0.91、0.85和0.73。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遥感图家,研究了江西省兴国县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县在1958年、1975年和1988年的水土流失面积依次为2006.19km~2、2111.61km~2和1623.24km~2,土壤侵蚀总量依次为1.07×10~7t、1.04×10~7t和6.07×10~6t.30年来.强度以上流失面积减少了430.64km~2,林地面积由514.78km~2增至1359.19km~2,裸荒地面积由460.94km~2降至105.81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