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宋丽美  徐峰  袁正 《新建筑》2022,(3):122-127
乡村产业转型带动的就地城镇化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空间低效”“空间风貌”和“风貌破坏”问题明显。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为对象,重点调查不同产业转型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与潜在问题。通过调研获取了乡村社区居住主体、经营主体、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活空间的适宜性营建策略。研究成果为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社区空间营建提供了实用性建议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基础,社区参与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将其纳入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中能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文章通过阐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社区参与的因素,构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建设过程与空间营造内容的两方面的社区参与策略,并以明月村为例,阐述了明月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社区参与方法,以期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有效的社区参与策略,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德州市乡村风貌与建筑营造的政策支持与推广,说明了乡村建筑营建的探索、乡村建筑营建特点、乡村建筑营建策略,分析了空间类型解析与行动导则,希望对德州市的乡村建设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中的空间转型现象。以空间形态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增加与农用地规模化、内聚性秩序分散、建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2)土地流转制度是空间形态变化的基础力量,乡绅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量,村民角色转变是内在动力,而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动力。(3)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主要空间问题是产业空间规划与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弱化、建筑空间品质差。最后以燎原村为例提出“延续”“整合”与“提质”的可持续空间营建策略以回应当代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复兴这一背景与目标之下,文章针对热闹非凡的"乡建"现象进行了辨析,指出了乡村建设应是源于生产、生活的真实需求,乡村营建的着力点应是提升公共服务、促进乡村凝聚力的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乡村营建的策略宜是针灸与触媒式的微介入、点激活,乡村营建的途径则是利益各方组成的共同体的建造与运营。  相似文献   

6.
浙江乡村风貌与空间营建导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竹  王韬 《华中建筑》2014,(9):94-98
面对浙江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风貌特色缺失等相关问题,该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乡村聚落的区域分布、公共空间以及建筑营建进行了深入剖析,遵循与实际操作并行同步的方式给出针对性的营建导则。研究着眼于乡村风貌营建与管理工作,整合风貌特色与空间营建的行动导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施中由于单一视角切入而产生的低效与片面。同时关注对乡村内在特质和主体行为层面的表达,期望对浙江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乡村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将乡村景观视为基于城乡统筹之下的乡村自然生境、经济生产、居住生活平衡发展的生命系统。对国外乡村景观营建案例中的整体模式与方法进行解析,指出基于城乡统筹之下的中国乡村发展定位,以及建设方法的整体导向。  相似文献   

8.
李晓峰  谢超 《华中建筑》2015,(1):149-155
近年来在当代乡村建设的诸多问题中,"地域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然而现实的乡村营建活动中,模仿城市和"异地样式"等现象依然普遍。由于缺乏对地域性的现状调查与合理解读,建设之中甚至忽略了建筑的"真实性",地域性在空间形态、地方材料和营建技艺等方面难以体现。该文以汉江上游移民村为例,基于调查分析与设计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探讨顺应时代发展和生态人居的适宜营建策略,反思地域性塑造对当代乡村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祝笋  付皓 《华中建筑》2020,38(6):68-7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美丽乡村规划时期,乡村建设成为关系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工程之一。作为农村生活的重要场所,村庄居住环境不仅是当地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它的建成成果也能反映出时代的新需求。该文基于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研究视角,将鄂西北地区中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乡村战略选择,以探讨山地村庄居住环境的适宜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当下民宿的发展诠释精品乡村民宿的定义,并借鉴生态系统的理论,提出提升村域环境和链接乡村产业的民宿生态系统营建策略,试图探索近年来精品乡村民宿因为缺乏对外环境建设的思考而产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杨敏 《中外建筑》2013,(12):136-137
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应该同步进行,让亿万农民也可以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走上一条工业、农业共同发展、同步推进的发展道路。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也是一个农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本文从新农村住宅建筑的空间构成与功能分析、新农村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要点、新农村住宅的时代特征分析等方面论述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唯山 《规划师》2007,23(2):8-11
城乡统筹及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是城市和农村"双赢"发展的有力保障,全面解决好农村建设发展问题,应当关注农村的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两种模式.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根据"以城带乡统筹规划"的基本思路,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统筹布置,强调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农村发展实行整体规划,采取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的农村空间发展模式,实施农村"金包银"等建设工程,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卓君 《规划师》2003,19(11):108-110
居住空间向城市外围扩展,已成为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选择。居住空间扩展必然形成三种建设模式:交通引导发展;服务引导发展;生态环境引导发展。居住空间扩展方式与居住空间扩展战略及居住区建设模式直接相关,具体表现为基于发展便捷交通系统战略连续扩展和基于发展多中心居住空间结构战略跳跃式扩展两种方式,并形成相应的居住区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集聚的集约住宅,而是应该营造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基于这一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布局而形成的新农村规划使得规划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并充分激发聚落活力,延续传统文脉。这些努力有利于形成城乡建设协调推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张铮  杨锦辉 《山西建筑》2010,36(7):39-40
分析了广西民居的地域性及民居特征,探讨了广西民居保护与新农村规划建设,指出新农村规划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本地地域特征的民居,民居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发扬,新农村建设须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逯瑞敏 《城市建筑》2014,(29):90-9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建筑是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和经济效益,工业化住宅在造价、使用等全寿命周期成本上处于优势,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周娟  余辉 《山西建筑》2011,37(13):9-10
通过分析黔北地区地域文化背景,解读了黔北乡土民居的特色,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现状,探讨了乡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并挖掘传统民居资源进行现代诠释,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发展与规划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艳平 《山西建筑》2007,33(15):46-4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指导之下,以长治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为例,分析了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发展对策与空间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从发展经济、村庄整治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方法,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陈亮  李斌 《山西建筑》2010,36(2):71-72
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开展背景,总结了武庄村村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村庄发展定位与规模、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布局、住宅单体设计等作了论述,以期为今后这一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新农村现阶段发展的现状,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化分析,因地制宜,结合建筑节能要点,选择适宜性技术,提出了建设我国低碳型新农村住宅的技术策略,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