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粤古驿道是沟通南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广州古驿道作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古代以广州城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还成为将其与中华版图乃至世界地图联系起来的重要命脉。文章通过对六个时期的历史剖析,呈现出今日广州市域范围内古驿道的时空演变过程,了解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与相关文化遗产,以期使广州古驿道的特点和价值得到初步体现。  相似文献   

2.
叙事与空间——南粤古驿道遗产网络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粤古驿道是不同历史时期岭南地区内外交流联系的通道,可称作是人口迁徙的走廊、商品交换的渠道以及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针对以往古驿道研究中侧重空间而忽视叙事的局限性,引入叙事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基于南粤古驿道承载的邮驿往来、军事战争、商业贸易、宦游羁旅等四大主体功能,对南粤古驿道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叙事空间研究,以期构建较为完整的遗产廊道网络叙事空间结构。研究表明,四大功能性叙事点均依托于廊道,其空间结构以广州为主要核心,粤西雷州、阳江以及粤东潮州为次核心,形成了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的网络系统;驿道由最初的军事功能为主转移到以经济功能为主,经历了与中原内部交流到与沿海区域交流、再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成为岭南地区历史发展过程的缩影。叙事空间结构分析方法能够深入挖掘遗产廊道中的历史特色及文化内涵,促进对于驿道的整体认知,分析结果对南粤古驿道遗产廊道网络的构建与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其他学者开展类似遗产廊道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美国历史游径是美国线性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其标识系统的布局和设计,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南粤古驿道作为宝贵的线性历史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在标识系统的布局和表达方式上,与美国历史游径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总结美国历史游径标识在空间布局和设计表达上的特点,梳理美国历史游径标识系统与南粤古驿道标识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未来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改进和提升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南粤古驿道是构成我国线性遗产网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研究并真实再现和活化利用古驿道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古驿道沿线地区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线性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及实践。以梅州市境内的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提出打造集传承古色、绿色、红色于一体的古驿道线性遗产空间,并采取以线串点、连线成片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空间组织策略和"规划策划-发展建设-推广宣传"的全过程活化利用方式,推动沿线地区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综合旅游,实现古驿道历史、文化、生态多元价值,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相似文献   

5.
南粤古驿道是一条有2000多年历史,纵横南岭山脉,遍布珠江流域,与岭南文化相伴相存的重要文化线路。本文从世界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类型的视角出发,对南粤古驿道遗产构成要素进行挖掘和梳理,提出构成南粤古驿道的4类遗产要素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南粤古驿道的3条突出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6.
《华中建筑》2021,39(6)
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种主要理论,对我国宝贵的线性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文通过对这两种理论的梳理和对比研究,总结出各自的适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现状进行探讨,认为综合借鉴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的理论实践经验能够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邱衍庆  汪志雄 《风景园林》2019,26(11):26-30
游径系统一直是广东城乡规划建设的亮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广东省绿道建设和古驿道建设为例,通过厘清两类游径的缘起和作用,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力量在绿道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专业设计之"道",提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道"传"道",将绿道专业设计之"道"传承到南粤古驿道建设中去,推动南粤古驿道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进行景观创作提供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粤古驿道是经济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早在1913年以前,南粤古道就在广东省境内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运输物资,对各类文书进行传递。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加强对南粤古驿道的开发与建设,带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文章主要以从化钱岗古驿道为例,对南粤古驿道的情况和开发工作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绿道“升级版”,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中成为一种新型政策工具,并作为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建设语境差异、以及使用群体多元等原因而较少开展活化利用实效评估。以南粤古驿道西京古道乳源段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公众感知的角度在场所使用、文化传承和经济促进三个维度考察其活化利用效益。研究发现,受访者对南粤古驿道总体评价较为积极,但对于具体功能作用如文化传承与经济促进的体会较为模糊,这表明南粤古驿道建设仍然需要场所营造、活动策划、知识培育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长期持续投入。为此,从线路营造、文化特色、产业培育三方面对西京古道乳源段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并提出对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整体工作有所启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粤古驿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更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指示以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要求,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对展现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助力沿线精准扶贫脱贫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大量史料研究和实地勘察为基础,重点阐述发展目标、总体布局规划、功能利用规划、线路规划和规划实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旌表制度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社会伦理思想的重要手段,主要形式为旌表门闾,以门为载体树立物化标志。本文以历史文献为根据,梳理了旌表制度的对象和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得出秦汉魏晋"榜其闾里",唐宋"树阙表闾",元明清"立坊旌表"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李炎  梁晨 《华中建筑》2014,(4):142-147
南阳古城在其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代宛城、唐宋小城、明代唐王府城和清末"梅花城"的不同城市空间形态,它们勾勒出了古城历史发展的前后传承脉络。其中,城市水系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要素,在古城的选址、城市对外交通、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防洪涝减灾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反映出水系与城市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成为深入探研和把握古城历史发展规律与特色内涵的不可或缺的线索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植物专类园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了植物专类园的特点,简要回顾了我国植物专类园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植物专类园是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园艺栽培技术和园林艺术的有机结合和集中展示,不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普和科学价值,并可充分展现中国传统花文化。我国的植物专类园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长安,经过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其后,专类园造景形式一直延续下来,并在近代随着植物园事业的发展而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翼角起翘和大木举折共同构成了古建筑屋面优美的凹曲弧线,我国古建筑翼角形态多样、辨识度高,具有重要的力学功能及美学价值。本文基于更好地提升当今仿古建筑类项目品质、为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文献史料与案例,运用图表法对我国翼角起翘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出角翘于秦汉萌芽、唐代兴盛、宋代活用、明清稳定化的整体脉络;分析总结了我国古建筑翼角起翘的南高、北低的地域性特色、制式及成因;以期在当今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古建筑的翼角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5.
苏畅  周玄星 《华中建筑》2008,26(4):168-173
该文总结出《管子》的主要城市思想,即适用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并通过南宋临安、宋元泉州、隋江都与唐扬州、明清赣州几个古代城市实例,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从其营建实践中寻找《管子》城市思想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并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汀州古城垣空间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从唐末营域开始到明末綦本定型,表现出特点鲜明的三个时期:唐末草创时期、宋元全面开放时期和明代的扩建改造时期。文章在对汀州古域垣空间的历史演变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探讨其演变的有机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古城垣的当代传承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睿隆 《风景园林》2020,27(2):116-121
虎丘是苏州乃至中国重要的风景名胜,它的开发自春秋时起历代未有断绝,积累的丰富的文史资料与遗 迹使得研究其从自然山体向名胜发展的历程成为可能。分析了两宋时期虎丘的成就,将两宋时期作为虎丘发展历程的中间节点,以春秋至两宋时期作为研究范围。充分挖掘史料,考证了该时期较为准确的景点形成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5个重点阶段的理景背景、理景实践、理景手法以及理景特征等,发现虎丘在春秋至魏晋时期由于权属的改变曾2次转变理景方向,确立了以景区为理景方向后,唐宋时期由着重外部向着重内部理景发展,且理景手法不断完善,最终在宋代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上,琉璃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装饰材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文献的记载和近代考古发现,表明它起始于北魏,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和砖瓦的历史相比,起步虽晚,发展速度甚快。特别是在明代,这种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的应用达到空前的地步,对清代以及近代的琉璃技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主要的明代琉璃产地和实物进行考察,具体对琉璃瓦的历史发展、产地分布、类型、制度以及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上,琉璃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装饰材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文献的记载和近代考古发现,表明它起始于北魏,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和砖瓦的历史相比,起步虽晚,发展速度甚快。特别是在明代,这种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的应用达到空前的地步,对清代以及近代的琉璃技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主要的明代琉璃产地和实物进行考察,具体对琉璃瓦的历史发展、产地分布、类型、制度以及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克明 《华中建筑》2006,24(10):4-7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按照历史的发展的脉络,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建筑图学的成就,论述了历代图学工作者的图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除中国建筑图学的基本概念、中国建筑工程几何作图、中国建筑图学的数学基础、中国建筑图学的绘制技术、中国建筑制图的表达方式、中国建筑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之外,按历史发展的进程写成.全书主要内容为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图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图学、隋唐时期的建筑图学、宋代建筑图学的成就、明代和清代建筑图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