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勇 《新建筑》2005,(4):95-95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在各个学科与领域已被广泛认同,但如何进步深化与落实、并转化成可具体操作的方法与措施,还需进行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目标的过于宏大,往往远离般人的日常生活,从而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共鸣,也因此削弱了相关理念的普及以及具体措施的实施效果。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尺度与角度,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建设是一种渐进、整体、低碳、协调、循环、共生、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要跨越五个阶段,即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卫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通过对生态人居环境的内涵、特性、规划原则与方法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生态人居环境的理论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态观与结合自然的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易 《时代建筑》1995,(3):45-47
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学中的再生与共生原理,结合传统中国文化基因及风水理论,探讨如何在当代建设结合自然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宋智 《中外建筑》2001,(5):12-13
近百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已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然而,在物质环境逐步完善的同时,当今世界的自然生态环境却在遭受着空前的破坏:人类生存空间的开发与建设,毁灭了大量的森林;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使耕地面积急剧缩减;绿化覆盖率的大幅度下降,不仅导致许多动植物物种灭绝,而且也直接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环境的概念进行综述,分别就人居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作了探讨,同时对生态人居环境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生态人居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人居环境中的生态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生态理念的介入成为环境设计的新课题,本文探讨了生态理念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几大内容,并探讨了环境规划学科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建筑技术科学在创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具体介绍了相关的建筑科学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建筑创作思想活跃、建筑技术并存、建筑材料推陈出新,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的现状却是在追随平庸的价值观,并呈现出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此种格局的延续必然撕裂建筑和自然之间的朴素关系,也必然摧毁维系了几千年的生态平衡状态,因此建筑学专业一定不能缺少人文方面的思考。本文通过提炼传统文化中对当代农环境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思想,力求为当代农村环境构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9.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以邯郸市传统村落金村为例,提出传统文化中四个维度的保护策略,达到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鑫 《山西建筑》2004,30(24):16-17
对人居环境与住宅生态设计的概念及应坚持的原则等进行了探析,指出只有做到自然、社会(政府)、经济的三大平衡,居住环境、城市建设生态才可全面走上可持续发展和良性的生态循环之路。  相似文献   

11.
区域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弹性”正在国际范围内深远地影响着区域空间的发展、重构与规划.今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国内外区域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首先,概括了弹性及区域弹性的概念与空间构成,并从属性、过程和能力三要素的角度,分别简要分析了弹性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特征;其次,对目前区域弹性主流的工程、经济、生态和社会四领域在定义、研究背景、研究视角、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指标及意义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然后,对应属性、过程和能力要素三方面,归纳了目前弹性评估的主要方法与技术;接着,从区域弹性的空间研究、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区域弹性的空间实践展开讨论;最后,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沈洁  张京祥 《规划师》2006,22(1):73-76
从原始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人类的价值观经历了畏惧自然→改造自然→融和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主从→分裂,走向回归.与之相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也经历了由原始、朴素的生态观→从空间上亲近自然的生态观→融功能、景观于一体的综合生态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闫水玉  唐俊 《室内设计》2020,(2):111-118
韧性作为现代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变 化和威胁的新范式,也是维持城市系统正 常运行的有效途径,明确韧性城市的定义内 涵、核心机制和评估策略对其实践建设具有 重要意义。首先,总结韧性的研究缘起、核心 机制和认知观点。其次,阐释韧性城市理论 的内涵与外延,从多个角度对其定义进行梳 理,简要分析韧性与适应性、可持续性间的 关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城市韧性归纳 为两种类型:城市“特定韧性”和城市“一般 韧性”,在此基础上对韧性城市的评估体系 和提升策略进行归纳。结果发现韧性模式的 确为城市复杂问题的解决的有效范式,但仍 需要在韧性分类研究和因地制宜的标准体系 等方面进行继续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生态自然观下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生态城市产生的哲学渊源和时代背景,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指出了生态城市与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沿海地区的受灾风险,探索海岸带韧性景观建设对保障沿海地区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2002—2022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分别对海岸带韧性景观的概念、研究趋势、理论及实践研究概况4个部分展开述评。【结果】近20年来,国内外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基于灾害适应性管理的海岸带风险管控、基于景观生态系统动态修复的海岸带韧性重塑、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方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实践热点则主要包括海岸带政策性韧性规划防灾、硬性及软性防御性基础设施建设和适应性漂浮工程技术措施应用3个方面。【结论】可为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体系完善及规划建设推进方面提供一定启示和参考,但是未来还需在加强海岸带景观系统动态机制和过程研究、促进多学科团队合作、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及适应性景观技术探索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刘樯  张颀 《新建筑》2005,(4):52-54
通过对弹性设计概念和必要性的论述,分析实倒,总结相应的设计方法,说明弹性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引入标志着种观念的革新,即在建筑设计中纳入时间的因素,将建筑作为全寿命过程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总结近10年来中国学者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成果,归纳其特点在于“1+4”的学科结构、四个研究层面和五大热点研究方向,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大大滞后于城市绿地的发展、研究理论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以及量化工作不够,在此研究基础上,借鉴人类聚居环境学、恢复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理论,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景观的绿地系统三元论思想,对无锡市城市绿地系统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8.
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水环境治理、保护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2004年全市河道、湖泊水质现状、太湖流域来水水质恶化的趋势和上海面污染情况等,强调了修复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以及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4个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生物链关系的理论。指出了水环境治理、保护和建设,必须同时或及时开展水生态的修复,创造水边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地制宜地连接生物链,不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提出了修复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的“两岸造树林、河坡植草坪(灌木)、墙上攀绿藤、水边栽植物等可操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的研究是城市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基础。梳理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的缘起、国际上城市自然空间设计思想的演变和我国对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研究进展,分析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反馈机制,得出在城市设立生态保护区相对于乡村的自然保护区有更高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后以深圳、澳门的城市生态保护与生态规划设计实践为例进行阐述,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城市生态保护区如何实现:开展城市生态体系规划,对城市生物保护区制定多目标、多物种需求开展生境设计,引导其发挥正反馈作用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并在生态容量容许范围内开展适宜的科普、游憩活动,制定长效的生态本底跟踪调查制度,为城市生态文明的构建打下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敏  徐福泉 《建筑科学》2003,19(5):29-31
某砖结构房屋在验收过程中,发现位于伸缩缝两侧的第1层墙体和顶板存在裂缝。通过计算分析,该结构基底反力的差异较大,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在局部墙体产生较大的剪应力,造成墙体及局部楼板开裂。本文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讨论了裂缝对结构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以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