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魏秦  王竹  徐颖 《华中建筑》2012,30(6):83-87
论文从我国地区人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切入点、研究视角、求解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出发,系统梳理了从建筑本体、多学科视野拓展到地域建筑创作几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针对我国地区人居环境研究的学科共同体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地区人居环境的研究定位应着眼于地区的范式研究。  相似文献   

2.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生态低碳时代的到来,促使人居环境研究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以仙居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的人居体系规划内容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的概念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人居体系框架以及规划策略。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且具备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的县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面临着巨大挑战。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植物景观不仅是景观风貌构成的基础,同时还承担着国土生态环境修复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多重功能。植物景观多功能性的实现有赖于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研发应用,以及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维护的研究与实践,而植被生态修复则是当前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为积极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亚健康高速发展,地球生态环境日趋脆弱,生态承载力成为影响人居环境规划的重要因素,基于生态承载力分析的人居环境规划研究显得尤为紧迫,该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农村道路生态化研究对统筹推进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维育区域生态格局乃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中国黄土台塬区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景观割裂、环境侵扰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基于国内外道路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梳理农村道路环境及景观研究进展,厘清其景观生态化内涵机理,从道路主体、沿线设施、路域环境、养护管理等多维度构建黄土台塬区农村道路景观生态化改造模式。以宝鸡市金台区北坡生态整治项目作为实证案例,总结梳理美丽农村路绿色化营建方法举措,通过生态修复、景观重构、文化塑造和工程建设等手段推进黄土台塬区农村路域景观生态的修复与重塑,为营建美丽绿色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朱玲  朱文莉 《室内设计》2020,(2):97-103
防治土地荒漠化以及进行生态修 复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论述了国内外荒漠化 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防 治机制与实践研究,对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修 复的管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 梳理与总结,期望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 依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与信息化时代给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立足国家与地方发展的战略需求,本文对“人居环境”到“智慧人居环境”的内涵拓展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国内外智慧人居环境实践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基于“系统认知—实践需求—理论构建—研究方向”的思路,搭建了智慧人居环境规划治理的研究框架,对其中的难点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从智慧人居1.0到3.0阶段发展的建议,对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及产生背景做了基本梳理,针对其实践应用不足,强调人居环境景观作为审美本体对生态美学的研究与实践意义重大。同时,基于生态美学对当前中国城镇化与人居环境景观进行了生态反思,并且还对生态美学在人居环境景观的实践应用做了理论前瞻,为进一步夯实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拓展生态美学的研究方法做了理论铺垫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澳门作为一个国际自由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其持续的填海工程及城市开发模式导致了湿地资源的破碎甚至消减。本文通过对澳门人居环境现状的调研,发掘澳门人居现有模式与人居环境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及改善的方向。在未来的人居环境发展中,基于功能湿地理论对澳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运用与指导。将澳门人居环境建设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相结合,体现湿地的生态价值。重建人居环境中水体生态的良性循环,对澳门周边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促进澳门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澳门城市的整体弹性。  相似文献   

10.
王霁轩 《城市建筑》2023,(10):13-15+29
面对我国人居环境中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带来的困境,基于前人对传统聚落相关领域研究的客观现状,致力于传统聚落生态价值的再发现。通过文献回顾、案例研究、逻辑推导,对我国传统聚落相关领域中气候与环境的历史经验、地域类型、技术路线、设计精神,以及北京四合院案例进行分析,基本梳理出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态”意识与实践原则,分析探讨生态价值的挖掘方向与规模,以及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以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茹 《山西建筑》2005,31(21):36-37
介绍了生态建筑的特征以及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目前在生态建筑热中普遍存在的三大误区,指出在人居环境优化中应注重生态,大力发展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筑——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鑫 《工业建筑》2000,30(10):47-48,75
生态建筑是集沼气净化、废物资源化和绿化美化为一体的自身良性循环的建筑物 (群 )。从国内外发展状况和我国国情分析 ,推广生态建筑势在必行。生态建筑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建筑发展模式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加深之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提出必须从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统一的角度出发并深入到最广大的物质范围(宇宙整体物质能量运动)来审视这一问题,并建立符合建筑本质要求的生态建筑发展模式才能得到适宜人居的理想定居环境,而这也是我国未来城乡规划和建筑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燃气在多孔介质中预混燃烧的换热特性、燃烧稳定性、燃烧速度、烟气排放、多孔介质材料和相关数值模拟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对多孔介质燃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发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3,39(1):6-13
围绕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生态文明“生态化”“集和化”“体系化”的三大趋势意义,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命题。以史为鉴,阐述中国风景园林始终以人类为本、以自然为根、以生态为脉、向着“集和化”迈进,主导了中国人居环境数千年的哲学、价值观和实践,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主力和先锋。与古为新,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划时代发展:自主的现代性转变及开拓创新、自主的知识理论实践体系构建、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以及为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等。前瞻超越,面对学科的未来使命,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顺应三大趋势发展的未来,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学科知识组成特性、学科的核心体系,构建了感知行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常用的采样和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钱晓旭  彭阳 《山西建筑》2014,(14):50-52
通过对比分析采用传统抗震方法设计的建筑结构与基础设有隔震体系的建筑结构,指出了基础隔震体系的优势,并对国内外多种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复合隔震体系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耿跃  廖白茫 《山西建筑》2011,37(34):25-26
通过对国内外商业建筑的广泛关注,指出了商业建筑内部空间对于顾客的影响力所在,并结合实际案例归纳了四点空间营造策略,力求为日后的设计工作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采矿迹地是由于人类采矿活动而产生的大量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其景观重构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发挥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采矿迹地概念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国内外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研究内容及特征进行了梳理,发现其研究趋势呈现出4个转变:1)从单一的...  相似文献   

20.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主观需求为准绳,寻找及保留草原人居环境演化中相对稳定不变的基因,构建草原人居环境CVA三力评价体系,建立草原人居环境发展CVA量化模型,以求指导草原人居环境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可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也将使伊犁河谷成为多种人居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