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理水生态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水生态危机。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黔东南都柳江流域30多个侗寨的跟踪调查,首先,从生产主义时期生态循环传统断裂、功能主义下流域自调节能力下降、经济理性下水“生态-社会”系统失衡的新“生产-交往-个体”实践中剖析了侗寨面临的理水生态危机;其次,通过“实践-历史-资本”理论关系解析了侗寨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标准化现代工程实践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生态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下的功能空间异化、农业生命逻辑缺失下的现代生态制度失范;最后,从融入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流域多尺度生态规律的功能空间活化、加强村民主体意识的水“生态-社会”系统共治3个方向提出新时期侗寨水环境治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建设》2010,(4):100-101
<正>渼陂古村座落在吉安市青原区之陂乡,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整个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天然形胜。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学界 公认的传入我国的时间大概为2 0 世纪8 0 年代,而经过深入挖掘,长春作为中国四大 “园林城市”中唯一一个寒冷地区的城市, 在20世纪30代初即在东西方营城思想的共 同引导下进行了城市尺度的生态规划及生态 实践探索,是我国罕有的较早运用生态规划 思想及生态智慧观建设实施的城市,将我国 城市开展生态规划实践的时间向前推进了 近半个世纪,为我国生态城市理论方法系统 的完善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对长春市经典 的、已实施建设的“流绿空间”体系的提炼, 也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研究提供一个 典型的、鲜活的范式及城市案例。且在对长 春市近百年来城市发展演进史的回顾基础 上,从生态规划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蒙 昧嬗变进行解译,通过与同时期、同级别和 同类型城市的生态空间特征进行差异性对 比,剖析10余个历史时期长春生态实践历程 中生态规划思想内核的特点及其变化,对长 春市生态规划思想内核萌芽、波动和复兴的 嬗变进行解读,能够为未来其他城市的城市 双修提供新的生态智慧范式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适应性生态设计"在生态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形成,是一个以恢复力为基础,以实现更广泛领域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的设计理论新方法。文章探讨了其理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并以海拉尔河湿地规划为例,进一步研究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旨在为风景园林的生态规划设计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突出,以山南部霹雳涧水系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智慧与数字景观技术,探讨优化生境条件、彰显山地水景特征的策略,解析当代山地景观的理水方法。  相似文献   

6.
宣化传统葡萄园的生态实践智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系统作为人类在与自然协同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生态实践智慧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全球唯一的城市农业遗产——宣化传统葡萄园,囿于现有研究大多停留于客观属性的描述层面,尚未揭示在客观属性背后,传统葡萄园作为人与自然相作用的文化景观所蕴含的机理,故不能全面揭示其延续千年的原因。因此,采用文献回顾、田野调研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场地选址、种植方式、空间布局和生境结构4个方面切入,总结作为半干旱地区的庭园农业,宣化传统葡萄园经久不衰的生态实践智慧在于"因地制宜"与"协同共生"2个方面。最后指出宣化葡萄园所蕴含的生态实践智慧,对于其他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而言,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适宜的耕作方式,并且通过协调"三生"关系,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应对不利的人居环境,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生态与生存智慧相生相伴、关系密切,但却有许多的差异。离开系统的认知分析,简单引用实践案例有可能混淆生态与生存智慧的异同。生存智慧是人类的基本能力,生态智慧则是人对于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认知与运用。生态智慧研究需要辩证思维以突破单纯线性与逻辑思维的局限,通过探索人居诉求与生态环境供给之间的耦合关联,以获得人居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翟俊 《新建筑》2013,(4):16-19
面对原始自然已经消解的城市,传统防御性的生态设计手法,应转向更全面、更积极主动的生态解析与规划方法。分析了以景观这种"人工化的自然"作为城市结构性载体,建立城市生态新秩序的可能性。提出了"设计生态"的新范式,并希望以此重新组构大尺度的人为环境,缝合日益碎片化的城市肌理。  相似文献   

9.
生态设计是近几年才在中国被关注的话题,当越来越多的项目以“生态”命名时,人们也很快发现并不是只要有小桥,流水,环境就“生态”了,由于不假思索地使用水景,许多项目在开发和运行过程中遇到了资源消耗大。建造与维护成本高,环境效果达不到预期值等诸多问题,而在景观设计中,水体往往又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因此,景观设计师有责任将水环境的质量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列入设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文英 《中国园林》2020,36(1):13-18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从现场调研到规划设计,再到建设实施和如何持续地激发乡村活力,需要探索一整套不同以往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通过对近几年乡村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提出"向乡村学习—在地设计—触媒激活"三步走的工作过程和模式。首先从向乡村学习生态智慧出发,到扎根于场地的在地规划设计和在地营建,最后通过催化剂般的乡村触媒激发乡村的内源式活力,从而真正在整治提升乡村面貌的同时,通过全面搭建乡村触媒系统,实现乡村的渐进式保护与开发,激发连锁持续的触媒反应,通过乡村显性和隐性文化触媒的复兴,重塑场所精神,最终重构乡村聚落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梅州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特殊的系统,它具有人文的、景观的、情感的一面。由于古村落系统具有开放性,社会环境必然要对系统产生强大的作用;因古村落保护而引发的矛盾减缓了系统改变的速度;但是,由于古村落系统突现性的存在,决定该系统最终会被现代村落系统所代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全国六个省区的大量调研和参与小城镇的规划实践,从住房供给制度、住房更新方式和住房链等多角度对城乡二元住房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城镇化进程中现行的农村住房制度制约了村镇住宅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亟待变革.同时,初步提出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雄 《华中建筑》2009,27(6):216-218
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基本条件,而且孕育了人类的古文明。该文从徽州古村落入手,重点分析了古村落水系因地制宜的布局和其中所蕴涵的朴素的技术与生态发展观,将其与当今住宅小区的雨水利用和水景观设计加以对照,其智慧和经验堪为当代借鉴。  相似文献   

14.
依据生态住宅小区环境性能评价体系(EPAS)方法,对天津、北京和苏州三处住宅小区的水环境系统性能做出评价,并对所选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村寨旅游规划从规划前到实施后全过程的思索,分析了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对策;介绍了规划对指导思想、规划方法、生态保护途径、风貌保护措施的探索;阐明了旅游规划与保护规划的差别,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动力的不同情况,以及对箐口村未来发展与保护的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李小云  闵忠荣 《华中建筑》2010,28(9):106-10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山地丘陵历史文化名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该文以江西曾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从保护要素、保护层次、空间形态、保护性开发四个方面对曾家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进行探析,以利于历史风貌的有机保护和山地丘陵传统格局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岭南水乡风貌因城市无序蔓延而逐渐消失,导致城市特色越来越不鲜明。因此如何保护与延续岭南文化是当前城市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湖地区城市设计作为案例,从生态景观格局、住区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体系及滨水景观等四个方面分析传统岭南水乡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最后也对该空间模式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今后建设岭南特色住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红原 《规划师》2009,25(9):77-82
依托现有的区位优势和山水自然资源,<凭祥夏石镇板小屯修建性详细规划>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基本理念.融入区域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项目的选择上追求创新,强调策划,创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而通过建设板小生态旅游小康文明示范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接待水平.更进一步地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永佾 《建筑节能》2009,37(10):23-27
根据夏热冬暖地区海南气候条件,对海南某新建大厦的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智能水蓄冷节能设计。依据海南省现行的分时用电政策,将智能水蓄冷节能中央空调系统和常规中央空调系统的初期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该大厦采用智能水蓄冷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西省农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评价江西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中农村卫生室卫生人力建设的成效,为今后合理地配置农村卫生室人员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1-10月采用普查方法对江西省所有农村卫生室进行调查,并与2007年的基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2010年全省有农村卫生室26 287所,比2007年减少358所;服务总人口数为4 155.27万人,较2007年增加了26.03万人。农村卫生室负责人以男性为主,占87.49%,较2007年降低0.51%;年龄构成以31~45岁为主,占51.57%,较2007年增加4.29%;平均年龄为42.64岁,较2007年增加了2.99岁;执业(助理)医师仅占6.80%,但与2007年相比较,增加了1.8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20.37%,较2007年增加13.22%。全省每千服务人口卫生人员数为1.10人,比2007年增加0.08人;卫生人员以中专学历者为主,占80.92%,较2007年增加3.77%;卫生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7.52%,较2007年增加1.87%;执业(助理)医师数占6.51%,较2007年增加1.35%。结论 2010年农村卫生室资源得到整合,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逐步趋于合理;农村卫生室负责人平均年龄增加,学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大部分农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数量尚可,整体素质得到改善,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