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郊融合型村庄由于距离城市建成区较近,受到城市辐射影响显著,人口结构复杂、产业类型丰富、农作方式多样,不同居民点之间发展条件的差异性较大,发展需求不尽相同。特殊的空间区位呈现出生活方式城市化、生活习惯乡土化等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是城市形态和乡村聚落有机融合的特殊载体,是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点研究区域。本文以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南晓社区为例,深入分析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面临的困境,提出以目标导向引导村庄规划建设,明确村庄建设管控规则,划定七条控制边界线。针对不同的实施主体提出不同的成果体系,以期为城市化区域的村庄规划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提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并应纳入到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的规划。论文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构成和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各种要素,建构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层次及其主要内容,突出农村的村庄布点规划在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美丽家园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经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村庄规划的系统性实用性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方法,以特色挖掘为手段,兼顾重点与普惠,强调从建设到维护,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保护与治理共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美丽"范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建立起乡村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督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相似文献   

4.
2013年以来,山东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厕所革命"等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部署,一年启动实施一个专项,持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规划引领 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补足农村人居环境短板.2015年,制定 《山东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2015-2020年)》.同时加快县、村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制定,推动实现城镇化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目前65%的村庄编制了新一轮规划.分类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标准,明确指标要求,聚焦中央一再强调的农村垃圾治理、改水改厕等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农民宜居宜业美好家园.预计到2020年,全省6.4万个行政村将全部完成垃圾处理、改厕改水、清洁供暖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农村建设历经十余年的探索,越来越关注人居环境建设。文章提出从人居环境科学的内涵和方法论出发,基于人居环境理想,村庄整治规划应以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融合为整体目标,深入了解村庄问题和村民需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共环境,因地制宜,制定村庄整治实施方案。并以广东省阳江市茶山村自然村为例,探索其在村庄整治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逐渐成为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重点。扬州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逐渐加深,扬州市西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下降。2018年9月,住建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强调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的前提。因此,设计以扬州市椿树庄、郑家庄两村为例,针对村庄在环境治理、公共空间、景观功能、规划主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丰富村庄景观要素功能,实现村容村貌的多方面、科学化提升。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协同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新要求。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导致农村的大量人口和资源流向城市,城乡差距扩大。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发展,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乡村建设相关行动。从新农村规划到当下的田园综合体概念,中国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投入众多精力。文章聚焦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展的村庄规划及建设活动,通过梳理我国20世纪以来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文献、资料,认识、把握我国乡村建设的演变历程,结合当今社会及经济现状对乡村建设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将以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文章以广州市萝岗区佛塱村的规划实践为例,从村庄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指引下,着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等.  相似文献   

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乡村要素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3个乡村发展阶段。通过综合解析乡村发展要素水平和耦合状态,依据村庄内部主导因素一致性和地域相似性原则,划分多种发展型、主导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不宜发展型等4种乡村发展类型,其中依据主导要素目标维度不同,主导发展型又可细分为特色提升型、产业引导型、农旅融合型、城乡协同型。按照乡村发展类型和发展需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概括分3种:①主导提升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村庄优势资源整合,识别并提升主导发展要素,促进乡村主导发展要素激活。②短板补齐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制定全域整治规划,解决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辅助要素发展水平。③优先发展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完善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乡村发展要素全面耦合。  相似文献   

10.
上海新农村的嬗变升华:从村庄改造到美丽乡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上海市以村庄改造为载体,按照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要求,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生态、产业和文化建设作为主线,对美丽乡村提出了全覆盖推进、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建管并举等对策措施。系统回顾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历程,阐述了建设工作战略,对中国的新农村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