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秦会馆坐落在自贡市中心区,坐北朝南,后依龙凤山,前临解放路大街。它是由昔日陕籍客商修建的一座同乡会馆,也是自贡迄今为止保留的盐业会馆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自贡盐业会馆中的精品。 一.西秦会馆历史沿革 雍正十年(1732年)农历九月初九,陕籍盐商的行帮组织西秦大会与当地龙峰井作坊主人李光华签约买下其地修建庙宇。乾隆元年(1736年),西秦会馆动工,至十七年(1752年)竣工,成为自贡地区首座盐业会馆。尔后,道光七年至九年(公元1827~182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与扩建,其规模、建筑形式与艺术价值在我国诸多会馆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自贡盐业历史的发展及盐业会馆的兴起,论述盐业会馆的社会功能及分类,通过对盐业会馆的精品——西秦会馆建筑空间布局、艺术形式的介绍分析,初步探讨了西秦会馆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四川会馆建筑与移民文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玮  胡江瑜 《华中建筑》2001,19(2):14-17
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在四川乡土建筑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四川会馆勃兴的历史渊源探究,会馆社会文化职能的论述,以及会馆建筑群体空间特色的分析,提出了四川会馆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空间实体的建筑艺术上,而且有着丰富的地域移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谢岚 《山西建筑》2009,35(12):38-38
通过对自贡会馆建筑的选址和布局特点的归纳,阐述了其中蕴含的传统的风水环境观念,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实例分析和研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贡会馆建筑的风水环境观,从而促进建筑文化和社会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清早期会馆主要指最先在北京出现的士绅会馆。明清早期会馆功能渊源于儒家祠堂、讲会书院、官房馆驿三大建筑类型,分别继承了其祭祀、教育和馆宿的三大建筑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殡葬和经济功能一起整合进来,形成具备集会(祭祀、教育、娱乐)和馆宿两大建筑功能的新的建筑类型。从建筑功能到建筑布局,明清早期会馆的布局来源主要有改扩建和新建两大类。改扩建的会馆其原有建筑来源有二,一为拓祠为馆,二为舍宅为馆。明清早期新建会馆为主要为单列式小型会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会馆是一类很独特的建筑。它兼具食宿,祭祀,聚会和娱乐等诸多使用功能。从建筑配置上看,会馆也很特别,一般包括厅台馆阁,大殿,配殿,钟鼓楼,戏台等等。这种独特的建制正是由它所服务的群体的基本需求的反应。他们客居异地,通过会馆感受同乡人带给彼此的温暖.所以会馆实际是一个外来小众群体的聚集场所.他们在这里需要食宿、娱乐,与此同时因为外来人口多为工商阶层.所以会馆又多了一层商业色彩。会馆的布局形制并非凭空出现.它与祭祀之用的祠庙建筑在平面布局形制上颇具相似性.而且两者都具有祭祀功能。可以初步推断.会馆是以祠庙为蓝本而发展起的一类具备独特形刺的建筑类型。甚至有的会馆其前身就是一座祠庙,围绕着这座祠庙。渐渐融入娱乐功能.发展壮大为会馆建筑群。  相似文献   

7.
陈吟 《华中建筑》2009,27(2):223-226
“千年盐都”自贡,在其盐业经济发展最为鼎盛的清朝中后期,产生了会馆——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公共建筑。该文通过大量自贡盐业会馆建筑的实例分析,总结了此类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文商并重、融汇创新及戏乐生辉。  相似文献   

8.
传统聚落发展与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民俗中宗教祭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文章首先通过对三个传统聚落(铺下村、坦洋村、果林村)及其当地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情况进行介绍,分析当地宗教祭祀类建筑对传统聚落发展变迁的影响,引出宗教祭祀类建筑带来的仪式空间、场所精神,为传统聚落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9.
宋金时期,山西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庙会祭祀及其空间组织在历史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庙会祭祀的空间场所——寺庙建筑的布局和组成也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寺庙建筑分布、布局和组成等特征的描述和历史成因分析,探讨寺庙空间场所的构成及其与民间祭祀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谢岚  范庭刚 《建筑知识》2006,26(4):21-24
本文从古代建筑的消防意识入手,着重介绍了自贡会馆的建筑考察中发现的一种用于消防疏散的安全通道形式,通过对实例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了这种通道产生的原因和基本形式、设计手法等。指出这一实例不仅说明了自贡会馆建筑较为成熟的公共交通疏散体系,而且也为研究清代的重要公共建筑防火交通的组织方式、以及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形态所受的实用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会馆是同乡人在异乡修筑的聚会联络和办事的馆堂,兴起于唐代。天津会馆的兴起在清朝康熙年间。广东会馆是现存装修最精美,规模最大的一座,后成为全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天津广东会馆采用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体系,融合了北方和南方建筑手法,瓦顶和墙体为北方风格,内檐和兴修又具广东潮州建筑的特色,为我国稀有的会馆建筑。会馆的装修,采用重点装饰的处理方法,以木雕为主,辅以砖、石雕刻,无一不精。广东会馆戏楼的伸出式舞台,符合各国现代剧场舞台设计家所追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解读摆手堂     
邓晓红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13,(10):171-174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物质承载空间——摆手堂,是具有祭祀、庆典和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场所,由神堂、场院、入口门楼和中心木杆或树木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土家特色的公共空间.该文从选址与布局、场景与活动以及地方性特征等方面对土家摆手堂进行解读.摆手堂是土家聚落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类型有别于住宅、宗祠和戏场,具有公共空间属性.文章分析了摆手堂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现存摆手堂的修葺质量令人担忧等问题,提出应重视摆手堂的保护和重建,新建摆手堂应体现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土家族聚居文化的整体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余颖燕  崔陇鹏 《山西建筑》2009,35(30):44-45
介绍了川渝传统会馆建筑的现状,从法律法规制定的角度探讨了川渝传统会馆的保护模式,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价值,达到在川渝地区兴盛会馆文化,保护传统古建筑,发展旅游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9,27(7):97-104
清代时,北京的会馆建筑得到迅速发展,会馆戏场成为重要的演出场所和戏场类型。该文根据文献,整理了北京现知的24座清代会馆戏场的资料,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北京留存完整的4座清代会馆戏场,归纳总结了北京清代会馆戏场的形式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蒋娈  戴鸣 《山西建筑》2009,35(27):11-13
以巴塞罗那音乐中心地面层公共大厅的负空间为例,对该建筑的地面层公共大厅的空间结构和活动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中历史文脉的传承关系,以期说明当代建筑空间的创造与传统空间类型的传承关系,及与行为活动的相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one-century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Silla’s state monastery Hwangryongsa, understanding its archite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changing ritual-spatial concept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medieval Sino-Korean cultural exchanges.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between 553 and 569, supervised by the Koguryǒ émigré monk Hyeryang, followed the sixth-century Northern Chinese model to build Hwangryongsa as a dormitory-enclosed compound, in which the One-Hundred-Seat Assembly was enacted in the image hall as the earlier Chinese Buddhist tradition would do. This plan was soon altered under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newly developed Southern Chinese paradigm. An extensive reconstruction started in 574 for the purpose of imitating the Chen imperial performance of the One-Hundred-Seat Assembly at Taijidian compound of Jiankang palace, while the archaic, oddly-empty 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 image hall reveals a hidden connection between Hwangryongsa and Tongtaisi, the state monastery of the Liang and also the first Chinese monastery modeled after the Taijidian compound. Hwangryongsa was event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corridor-enclosed ceremonial courtyard fronted by three image halls and one nine-story pagoda by 645,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foundly mirrored China’s medieval architectural reform of Buddhist ritual space between the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ies.  相似文献   

17.
周游  郑赟 《华中建筑》2013,(12):177-182
近些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村落公共空间不断发生变化。该文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对其村落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从祠堂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和空间属性切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不仅使祠堂公共属性中的可达性、经管者以及利益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祠堂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研究得出结论,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提高了祠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增加了村落的经济利益收入,但经管者和空间权利的私人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属性。研究产业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为保护和利用村落公共空间开辟了新的方法,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引导村落公共空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祠堂、村庙、戏台是山西传统村落中最常见的公共建筑。当山西商人在客地以"敦乡谊、崇信义、通商情"为目的建造会馆的时候,很自然地赋予了它家乡公共建筑的文化精神和建筑形态特征。该文仅分析山西祠堂、村庙、戏台等公共建筑的文化精神在社旗山陕会馆中的体现,为研究社旗山陕会馆中建筑文化的融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湖南省洞口县石江镇钟元帅庙及当地祠庙中的仪式行为及空间特色的比较分析,试图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找到不同使用行为所对应的空间形式,分析两者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得出仪式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