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解绿色建筑运行后实际能耗和室内环境品质,选取位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城市共31个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办公建筑,通过现场调研和部分典型项目室内环境参数的长期测试,结合用户主观问卷调研,比较了不同气候区不同绿色办公建筑运行能耗和室内环境品质的情况,并与相同气候区普通办公建筑的能耗和室内环境品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不同气候区绿色办公建筑的能耗总体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并接近《建筑能耗定额标准》中能耗限制的目标值,但也存在一些获得标识的绿色办公建筑能耗偏高的情况。总体来看,绿色办公建筑的能耗高低和星级的关系尚不清晰。在室内环境品质满意度方面,用户对绿色建筑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建筑,这个差异在室内热环境及空气品质上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绿色办公建筑运行能耗高低和室内环境品质优劣的原因,为设计和运行阶段进一步提升我国绿色建筑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北京市昌平区绿色办公建筑的运行状况,选取4栋绿色办公建筑和3栋常规建筑作为调研对象。分析现场调研、测试和主观问卷的结果可知:绿色建筑的星级水平与运行能耗无明显关系,其节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品质总体上优于常规建筑。采用基于环境效率的简易评估方法对绿色建筑进行运行评估,评估过程包含建筑能耗和建筑室内环境品质2个指标,评估结果可反映建筑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3.
对夏热地区绿色公共建筑的运行能耗及室内环境品质进行了调研及分析。选取位于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城市共14个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办公建筑,通过调研和典型项目室内环境现场测试,分析了绿色办公建筑运行能耗和室内环境品质的情况。研究表明,夏热地区绿色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符合标准要求,公共建筑最大月能耗普遍出现在天气最热的月份,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的最低能耗出现在天气最温和的月份,空调能耗波动性最大,且公共建筑中酒店建筑空调能耗占比最大;办公建筑和酒店建筑的室内环境品质满足标准要求,但商业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运行效果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夏热地区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效果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合理评价以及提升建筑实际运行效果成为绿色建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方法,综合运用室内环境性能测试、用户满意度调研和能耗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获得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的重庆某办公建筑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后评估表明,项目运行期间室内环境质量良好,用户满意度较高,同时运行能耗水平较低。针对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建筑运行策略和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同时,从能耗评分方法、空气质量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权重设置等方面对该后评估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夏热冬暖地区6栋超高层绿色办公楼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测试。分析了超高层绿色办公楼的实际运行能耗水平、特点、室内环境品质及用户满意度情况,总结了绿色策略和技术在这些建筑中的实施情况。研究表明,超高层绿色办公楼的能耗水平及室内环境质量表现良好,但温湿度及舒适性需进一步提高,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遮阳及自然通风措施,因可再生能源及非传统水源利用的性价比低而被限制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建筑 如何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前提下,早日实现 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了绿 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及满意度实测和评估 方法,旨在提高室内环境品质和人员满意度 的同时节约能耗。根据该方法,基于各典型 季室内环境监测数据和主观满意度统计结 果,对夏热冬冷地区某典型绿色办公建筑进 行运行性能评估,并提出了室内环境优化策 略。结果显示空气温度、桌面照度和噪声级 均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该地区室内人员 可以接受较高的相对湿度,但对低湿环境较 敏感;室内空气品质总体达标率较低,需更 严格控制室内CO 2 和降低PM 2.5 浓度来提高 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是贯彻落实建筑能耗总量控制、规范建筑运行能耗管理的重要举措。《标准》"公共建筑能耗"章节,从一般规定、能耗指标、能耗指标修正方法等三个方面,针对办公建筑、宾馆酒店建筑、商场建筑等三类量大面广的公共建筑及其细分种类,按室内环境营造方式分为A类和B类建筑,分别给出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以及温和地区的各类公共建筑能耗指标的约束值和引导值,以及根据公共建筑实际使用强度确定能耗指标实测值的修正方法。《标准》"公共建筑能耗"章节是在前期住建部等有关部委和各地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大量能耗统计、审计得到数据基础上完成的,对于推动公共建筑运行能耗总量控制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绿色办公建筑的设计与技术实现的目的是保证员工有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和节约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能耗。本文通过对南京现有高层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和能耗的调研,在现有建筑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办公建筑的设计与技术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比夏热冬暖地区典型三星级绿色建筑办公楼A、B运用的绿色技术,给出该地区进行绿色设计的策略及思路,指出适用于该气候区的关键被动式、主动式设计。通过分析A、B办公楼的实际运行电耗、水耗数据,与同类型建筑运行数据相比,证实两栋楼均处于低能耗水平,说明绿色节能设计切实起到节能节水的效果。A、B办公楼的绿色设计理念及绿色技术的具体实施效果,都将对今后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办公建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夏热冬暖地区的61栋办公建筑的能源审计结果,对其能耗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用能系统形式、总能耗以及分项能耗数据分布等方面对政府办公建筑和非政府办公建筑用能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办公建筑的建筑规模、能耗水平以及综合服务水平明显低于非政府办公建筑,节能潜力挖掘重点不同,为政府办公建筑和非政府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处夏热冬暖地区的广西大部夏季湿热漫长,建筑空调制冷能耗高。通过对广西南宁市建筑外遮阳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到建筑立体绿化遮阳和非绿化外遮阳的使用情况。同时,选择一栋典型建筑,对其进行绿化遮阳及非绿化遮阳外墙表面温度的测试,分析绿化遮阳形式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探讨建筑绿化遮阳对广西乃至整个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节能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热冬暖地区夏季能耗较高,其建筑节能的重点是降低夏季的空调能耗。自然通风可以为居住建筑改善空气品质,并最大限度的减少空调使用时间,改善室内热环境;而建筑外遮阳技术也可以有效降低空调能耗,同样可以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在夏热冬暖地区自然通风和建筑外遮阳技术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热冬暖地区具有自身的特点,以深圳特区为例,分析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的耗能现状,提出符合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经济、环境条件的办公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夏热冬暖地区进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时,设计师对建筑朝向的优化设计有待加强。通过采用DOE-2对典型居住建筑在不同朝向时的能耗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夏热冬暖地区建筑朝向对能耗有着显著影响,南北向时建筑能耗比东西向时低15%左右。建议节能设计标准体系文件的规定宜从严格要求、灵活实用的立场考虑朝向问题,同时建筑师在设计时应依据设计条件,对建筑朝向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夏热冬暖区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建筑节能改造经验,结合厦门市夏热冬暖地域地理环境特点,基于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建立模拟图形模拟分析厦门市一栋经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和光环境,进行节能改造前与改造后的能耗情况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对既有居住建筑采用加设遮阳构件和提高玻璃物理属性的办法,能够较好地达到节能改造目的。提出相关建议,以便给予同类型建筑节能改造提供相关数据参考,有利于进行节能改造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遮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节能措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冷负荷,而且能够阻挡眩光,提供舒适的视觉环境,但是对自然采光有一定影响。借助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建立了上海某高层办公楼建筑模型,在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自动控制的条件下,模拟不同朝向采用不同形式的遮阳对建筑整体能耗及室内光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比较后得出各个朝向的最佳遮阳形式。  相似文献   

17.
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自然采光效果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  郭清 《建筑节能》2016,(4):83-87
选取夏热冬冷地区苏州市某办公建筑作为模拟对象,采用Ecotect结合Radiance软件模拟建筑内自然采光情况,计算建筑内各楼层的平均自然采光系数与全自然采光百分比,分析玻璃可见光透射比、窗墙比对建筑自然采光效果和照明能耗节约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可见光透射比较高的玻璃,适当增加建筑外窗面积,有助于提高建筑采光系数,改善自然采光环境,节约建筑照明能耗。  相似文献   

18.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75%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热冬暖地区某公共建筑为实现节能75%,采取很多节能措施。用eQUEST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了其各项措施的节能效果并对其节能率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应保温、隔热并重。在节能50%的建筑中照明能耗仍占建筑能耗的20%以上,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可以节约大量能源。  相似文献   

19.
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visual comfort zone in an indoor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as it depends on many parameters.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for large compact urban areas in which the density and shadow from neighboring buildings can limit the accessible daylighting in indoor spac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atisfaction range for illuminance regarding indoor air temperature in office buildings and the significant parameters affecting this range in six office buildings in Tehran, Iran. Lighting comfort has been evaluated by a subjective survey (509 total responses) and field measurement.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filled out in 146 and 109 rooms in summer and winter,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lluminance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550 lx, while illuminance between 600 and 650 lx provides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level.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ghting level is affected by individual parameters such as age, type of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window orientation, external obscurations, and season. A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lighting level satisfaction and thermal condition acceptance, and the overall comfort depends more on thermal conditions than the lighting level.  相似文献   

20.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IEQ)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schemes. While green building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enhanced IEQ, higher occupant satisfaction, and less risks of occupant health when compared with non‐green buildings,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inconsistent evidence due to diverse research design, small sample size, and weak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compared several outcomes pertinent to IEQ performance in green and non‐green office buildings in Singapore. Adopting a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objectiv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in eight green and six non‐green buildings, and satisfaction and acute health symptom risks of 367 occupants were obtained. Green buildings exhibited lower concentration of PM2.5, bacteria, and fungi and maintaine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ore consistently compared to non‐green counterparts. The mean ratings for satisfaction with temperature, humidity, lighting level, air quality, and indoor environment were higher in green building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risk of occupants having headache, unusual fatigue, and irritated skin in green buildings. Although matching of buildings and occupant characteristics, survey participation bias, and sampling duration (a 1‐week snapshot) of IEQ monitoring remain as limitations, this study offered positive associ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wi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performance of IE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