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典型类型有堂横屋、围楼、围龙屋、围堡、围村等,依据移民历史推断,这些客家民居与赣闽粤三地的客家民居应当存在紧密的关系,但通过对各地实例从平面格局和空间形态等方面所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桂东南客家民居基本上是类同于广东各地尤其是粤东地区的客家民居,因此,可以得出如此初步的结论,即在桂东南出现过或可能出现过具有江西和福建地域风格的各种类型的客家民居,但最后都被广东各地风格的客家民居所同化或取代。  相似文献   

2.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物考察以及同移民历史进行比较,可以把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混沌、初现、稳定、变迁和衰落五个时期,从而为桂东南客家民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基础。其中,比较常见的堂横屋可能在宋代就已经在桂东南出现,而典型的围龙屋、围楼、围村等则可能在明中后期以后才陆续出现,目前所见的实物,大多建造于清中期至民国末年,期间受西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客家民居之中出现局部的改变,而在解放之后则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3.
围垅屋和堂横屋是梅州西部嘉应地区的主要民居形式,通过不同时空下的案例对比,论证两者的演变线索,并从祖堂设门的差异,分析嘉应各地堂横屋的特征与围垅屋之间的关联。围垅屋源于堂横屋的客观现象是存在的,围垅屋定型后又影响堂横屋的营建,其中梅县、梅江、兴宁、平远等地区两类建筑有共通的风水意匠,并且其堂屋进数受梅州客家民系发展及宗庙祭礼改制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冲  张璐 《华中建筑》2024,(3):164-169
闽西客家“崇宗敬祖”的文化特征和“群聚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居祀合一”的建筑形式逐渐在闽西地区发展起来。现有的传统民居研究成果缺乏对整个闽西地区平面类型的系统性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客家民居平面类型的演变过程,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首先将客家民居按照其平面特征分为“堂厢天井式”“杠屋”“院落组合式”和“堂横屋”四种类型,从中寻找出客家民居的基本型;其次将117栋传统合院式民居以基本型为样本,按平面发展逻辑进行分类,分析其演变过程,厘清各自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探索闽西客家传统合院式民居平面类型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明末以降,客家民系不断向广府民系聚居区的广州府迁徙,在广州府东路形成了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共居的聚居形态。经过长期的交融共生,客家传统村落形态演化为多种类型。通过实地调研,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了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杠屋、堂横屋、围龙屋、方形围屋式布局的变异形态以及变异原因,总结该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变异的民系交汇特征,彰显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的地域特色,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6.
外墙、炮楼、通道、枪炮眼、月池、大门以及护城河、水井、粮仓、栅栏等是桂东南客家民居防御体系的主要元素,并由此形成外围抵御、内部组织和生活供给三个部分,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对桂东南客家民居的防御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客家民居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7.
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吴庆洲一、胎土源自生殖崇拜文化客家民居的围龙屋和五凤楼中,均有一处称为胎土(或称化胎、花胎、花头)的所在(图1),其位置在中轴线上的祖堂之后,形如半月,高于祖堂地平。若其后无围龙屋,则呈土丘状;若后有围...  相似文献   

8.
卓晓岚  肖大威 《城市规划》2023,(11):110-122+132
通过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进行全域调查、记录、统计和归纳,采用文化地理学主导因子区划方法,以客家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及民居平面型制为因子进行聚类统计,综合其他相关地理文化因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区划,划分出赣闽粤边区西北部堂厢天井式民居文化区、东北部堂横屋文化区、南部围屋文化区及西部排屋文化区共四大文化区(含10个亚区),对各文化区的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特征进行概括分析,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发展历史背景的剖析,提出赣闽粤边客家传统村落景观区域格局是在自然地理格局提供的空间框架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时序差异引起的居住文化差异的映射。  相似文献   

9.
李伟荣 《城市建筑》2023,(10):30-33
河源为古龙川县境,其客家民居形制除了堂横屋之外,有早至秦始皇时期就从赣南地区传入的四角楼,以及南宋时期从兴宁、梅州地区沿着东江流域传入的围龙屋。随着迁入人数的不断增多,客家人逐渐从河源北部向南部迁徙,在此过程中,四角楼及围龙屋的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比河源不同地区四角楼和围龙屋的来源、传入时期及传入地的区位和地理条件等因素,论证二者在河源境内由北到南呈现出从对比鲜明到趋于相似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早期建成的大夫第重视防御,在堂横屋四角楼的基础上增建寨墙、角楼,形成寨堡化八角楼格局。随着叶氏巨族的形成,荣封第四角楼建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对外防御转换为对宗族礼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兼顾空间容量与巨族形象的表达。而19世纪宗族内部的贫富不均和家庭分化导致大量小规模家宅营建的出现,以堂横屋为原型通过空间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了更加适应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环境和小家庭分居的经济条件的建筑群。这一系列的民居形态建构过程反映出社会环境转变下仙坑村客家聚落空间的演进,以及传统民居空间建构的逻辑,即以客家民居的原型空间——堂横为基础,通过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来应对外界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刘思思  余磊 《住宅科技》2013,(10):16-18
客家围屋是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将中原建筑带到东南沿海并历经千百年演化而锤炼出来的我国南方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围屋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建筑文化,还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化成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围合式群居建筑,客家围屋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形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支瑰宝。通过对客家围屋的建筑文脉研究,分析了它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研究了客家围屋中蕴含的宝贵文化价值,为保护客家围屋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该文结合肇庆堂的总体布局以及单体空间构造和建筑细部的装饰工艺,旨在说明肇庆堂在继承传统客家建筑文化及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中式客家围屋③和西式洋楼的建筑艺术相融合.肇庆堂拥有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堪称客家民居中的一束奇葩.  相似文献   

13.
客家围屋,又被称为"东方城堡",是一种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封闭式客家民居,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分布于赣、闽、粤的客家人聚居地。文章通过对赣南、闽西一带围屋的实地考察,主要从围屋的定义与分类、历史成因与地理分布、围屋的建筑特点以及结构特点等方面对围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2008,26(8):154-158
通过对广东梅县客家建筑的民间匠师访谈,初步整理出对基地、房屋类型、材料、尺度的传统经验、技术和知识,为进一步结合实例的分析研究提供基础。文章还提供了客家围龙屋的放线方法以及当代传统营造过程的工种和组织状况等一手数据。  相似文献   

15.
围龙屋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其传统建筑技术已成为重要文化遗产。本文通过走访老艺人获取原始资料,分别从立墙、屋顶和排水四方面对其传统建筑技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复原。  相似文献   

16.
客家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建筑与艺术成就举世瞩目。“梅州地区是客家文化的腹地”1),保存着大量有研究价值的传统客家民居建筑。本文通过对肇庆堂实测的基础上,分析其采用的装饰手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闽西客家民居基本形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闽西客家民居实例分析入手,以其文化为依托,研究闽西客家民居以“中庭型”四合两堂为原型,逐渐演化成“九厅十八井”堂屋式建筑的过程,并分析空间构图中心及其在构造上的独特做法,揭示其独特的建筑地域文化特征:客家建筑与客家文化的一脉相承,及与自然环境、风水观念的协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作为一个独立于其它汉族特色鲜明的民系,形成于中原汉人向南方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宋代,客家话脱离中原语言融合南方少数民族语汇形成独立的方言,客家人也在迁入地占据人口优势并形成共同的经济模式和心理素质,客家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分布于闽、粤、赣地区的独立民系。客家人一般分布于交通闭塞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为适应环境、集约利用资源,并出于防卫和礼制传承的需要,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以大屋为主,独具特色的客家传统民居。  相似文献   

19.
董智  赵忠 《建筑与文化》2009,(10):88-89
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的城市建设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并非像明朝营建北京城一样,它有着比较漫长的建设过程。尤其在祖国的边陲,地域气候十分恶劣,建筑技术不很发达。相传都城上京龙泉府的建设"仿照唐朝长安"而建,其城市形制、建筑风格相似,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鲍梦涵  孙乔昀  赵鸣 《中国园林》2021,37(3):136-140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