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秦岭(河南)汝阳竹园钼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并探明的中型(近大型)斑岩型钼矿床。矿床的发现主要依赖于1∶5万分散流测量成果,而地质勘查则是根据1∶1万次生晕异常的指示作用进行部署;矿区次生晕异常组合元素Cu、Pb、Zn、Ag、Mo、Ba等,而真正具找找矿意义的元素则为Mo、Ag次为Cu、Zn。Mo异常具规则椭圆状,具三级梯级带,浓集中心相对清楚;异常强度最高为40×10-6,"高原"与"低洼"差别明显,Ag异常与Mo导常有一定套合度,矿床勘查结束所圈空的主要工业钼矿体分布范围与Mo异常基本吻合,说明,次生晕测量作为寻找斑岩型钼矿床的手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马河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南部,矿体赋存在中元古界宽坪群中由一套中深变质大理岩类岩石与绿片岩类岩石组成的碎屑岩-碳酸盐岩中,成矿与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东秦岭地区马河钼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矿体(石)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等的总结,探讨了马河钼矿床的成因,提出了区内钼矿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东秦岭潘河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西部,通过野外调查可知,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宽坪群多旋回沉积-喷发地层中,含矿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和绿片岩。钼矿体受控于潘河背斜核部及两翼层间剪切破碎带中,具有多层平行排列的分布规律;钼矿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次火山活动与构造控制,是构造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和长期演化的结果,与区内广泛出露的隐爆角砾岩有关。研究认为,潘河钼矿的矿床类型为火山期后热液型,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指出应在矿区内多旋回沉积-喷发层间、磁-电异常和隐爆角砾岩层等深部有利部位寻找钼(钨)矿体。  相似文献   

4.
通常的斑岩型钼矿床是指围岩中不含碳酸盐岩岩石的矿床类型,其实矽卡岩型钼矿床从根本上说其围岩成分只有少部分碳酸盐岩岩石而仍属于斑岩型钼矿床。对于研究斑岩型钼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的目的,就是要总结分带与矿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论上的分带应该是岩体向外具有四个蚀变矿化带:即钾化带、硅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盘岩化带,而大部分的工业钼矿体产于硅化带,次为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内,青盘岩化带内几乎不含矿。硅化的主要形式就是数以百万计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大小的石英细脉,它们的密集程度不同,含矿浓度不同,展布方向不同,有时构成网脉状。这就是矿床不同部位的矿石品位各异的原因所在。钾化带主要是各种细脉内含有不同程度的钾长石矿物,有的是纯粹的钾长石脉,这类细脉的矿化相对较弱,其带内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以蚀变矿化的分带作为一种找矿标志也是一种地质找矿领域切实可行的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5.
根据东秦岭﹙河南段﹚钼矿床3种成矿流体﹙燕山期岩浆作用形成的高温成矿热液、熊耳期火山期后热液、构造动力作用形成的中低温成矿流体﹚,对应划分3种钼矿床成因类型:岩浆热液交代型钼矿床、石英脉型钼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钼矿床。区内岩浆热液交代型钼矿床,是广义上的斑岩型钼矿,包括斑岩型钼矿、斑岩-矽卡岩型钼矿、斑岩-爆破角砾岩型钼矿、爆破角砾岩型、矽卡岩型钼矿钼矿。根据其产出空间位置不同,进一步划分内接触带型、接触带型和外接触带型矿床。文章还介绍了各类型典型钼矿床特征,分析了各类型钼矿床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望海寨钼矿床是辽南地区发现的斑岩型钼矿床,由南、中、北3个矿化带组成,矿化赋存在似斑状花岗岩中,矿化类型为细脉-浸染状,发育斑岩型钼矿床典型的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围岩蚀变组合。含矿岩体为似斑状花岗岩,具有高SiO_2和Al_2O_3、富K_2O、Na_2O,低CaO、TiO_2等特点,属于钙碱性系列,与俯冲带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岩石成因可能与俯冲作用有关。该矿床的发现对该成矿带找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堆城钼矿床中辉钼矿的产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芳玲 《中国钼业》1998,22(2):18-20,17
金堆城钼矿体已从上部开采到中部,矿区Mo的品位增高,钼矿的产出特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晶体形态以板条状、叶片状及其集合 主,嵌布粒度变粗,大于0.51mm的颗粒占到49%,矿体北部钼的氧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鱼池岭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岩矿相综合分析,对区内的岩浆演化序列、矿化蚀变特征及热液演化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厘定了主要围岩蚀变及其空间展布规律,查明了矿化与蚀变之间的关系以及A、B和D脉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细粒花岗岩与脉体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鱼池岭矿区含聚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含巨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以及细粒花岗岩之间不论是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还是接触关系均是渐变过渡的。鱼池岭斑岩钼矿床的细粒花岗岩是含聚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含巨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逐步冷凝结晶分异的产物,随着花岗岩体从外围到中心的逐步冷凝、结晶分异,金属钼逐步富集。在岩浆演化的同时,成矿流体开始出溶进而聚集演化。在流体演化过程中,含矿围岩发生了大面积蚀变,即早期的钾化,较晚期的绢英岩化、绢云母化,以及最晚期的碳酸盐化和泥化。A、B和D脉是流体演化过程的地质记录,B脉和D脉是集聚于细粒花岗岩顶部的流体演化形成,A脉的分布范围大于B脉,并具有显微晶洞构造和UST结构的特点,说明A脉不是由集聚于细粒花岗岩顶部的流体形成的,而是在岩浆逐步结晶过程中由岩石局部捕获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王斌 《中国钼业》2011,35(5):7-10
通过对东戈壁钼矿的成矿机理、地球物理及化学特征、围岩蚀变及分带、找矿标志等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建立了东戈壁钼矿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为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斑岩型钼矿床系花岗斑岩侵入上地壳后反复演化、矿化和蚀变的结果,特别是矿化圈在形成过程中围岩蚀变同时发生。围岩蚀变首先是以细脉状的形式出现,与矿化最为密切的是辉钼矿石英细脉,其次为辉钼矿长英质细脉。围岩蚀变的另一种形式是环绕花岗斑岩岩株上部产生的的蚀变带,从内向外分别为强硅化蚀变带、强矿化蚀变带、矿化带外的边缘蚀变带3个带。主要工业矿体即产于强矿化蚀变带内。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和钾化,硅化主要产生大量的含钼石英细脉,钾化则包括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及绢云母化。蚀变阶段到强烈硅化阶段,辉钼矿几乎完全从成矿热液中沉淀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对东秦岭成矿区带区域地质、典型钼矿床分布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建立区域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矿床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型,总结了钼矿找矿标志,为今后在东秦岭地区钼矿找矿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矿化蚀变带的空间分布范围比金矿体大,更易于识别和填图,因此矿化蚀变带研究在金矿勘查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在南秦岭石泉—汉阴北部金矿带开展深入研究工作,分析总结与金成矿有关的矿化和蚀变矿物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并结合Au元素化学分析和电子探针测试结果,确定出明显的找矿标志。研究表明,与金成矿有关的主要找矿标志有:(1)细粒集合体状、透镜状、细脉状和不规则状褐铁矿,常沿揉皱变形的片理面弯曲分布;(2)呈拔丝状、纤维状和线状产出的半自形—他形粒状集合体黄铁矿,常沿着构造片岩的片理面分布,且随片理发育小型宽缓褶皱、小型尖棱褶皱;(3)烟灰色、烟灰—褐红色呈小透镜状、细脉状沿岩石片理产出的石英脉,镜下石英呈他形粒状结构,部分见波状消光;(4)代表热液活动的黑云母变斑晶、石榴子石变斑晶。  相似文献   

13.
郭家埠地区位于招平断裂中段,该地区围岩蚀变发育,蚀变分带明显。选取切穿该区蚀变带的1012剖面,分析其围岩蚀变特征,自断裂中心向两侧蚀变岩依次为:黄铁绢英岩、绢英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强度依次减弱。蚀变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随着蚀变的增强,Si、K、Fe增加,Na减少,说明蚀变是一种硅化、钾化、而去Na的过程;稀土元素总量整体呈降低的趋势。钾化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强,轻稀土相对富集,而绢英岩重稀土富集;Rb、Ba含量总体随着矿化强度的增强而增加,高场强元素含量在钾化蚀变阶段和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减少,在绢英岩化阶段增加。通过探讨蚀变岩与找矿的关系,认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等蚀变是找矿的直接标志。郭家埠地区蚀变岩带规模大,蚀变强,钻孔资料表明深部蚀变岩Au含量已达边界品位,加之周边地区成矿条件较好,初步推测郭家埠地区成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徐建昌 《中国钼业》2001,25(1):30-32
通过对金堆城钼矿床中各种类型矿石的系统测试,查明了钛在该矿床中主要以单矿物金红石的形式存在于花岗斑岩各蚀变带的钼矿矿石中,品位约为1%,产品中没有富集,基本随尾矿流失,粒度细,分布不均,从尾矿中进行综合回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钼矿床属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燕山期金堆城花岗斑岩体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的火山岩中,其次为上元古界高山河组变质石英岩中;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与斜交东西构造线的平推剪切断裂所构成一个北西-南东向的"节理裂隙密集带",为矿质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成矿受上述的地层岩性、构造、侵入岩因素的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6.
金堆城钼矿床中黄铜矿的赋存特征及分布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芳玲 《中国钼业》1999,23(3):19-22
通过对金堆城露天采场黄铜矿赋存情况的全面调查,详细描述了黄铜矿在不同矿石类型中的嵌布特征,分析了黄铜矿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查明了铜元素在矿床中的分布规律等,为指导矿山稳定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罗葵洞钼矿围岩蚀变与矿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罗葵洞钼矿,是一处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与隐伏似斑状花岗岩接触界面及其外围,呈隐伏状产出的大型细脉浸染型钼矿床。地表很难见到钼矿化露头。因此,分析围岩蚀变,指导深部找矿,是该区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硅化细脉带面形,可以确定矿化范围,钾化强烈发育地段是钼矿富某部位。  相似文献   

18.
武葆源  聂世嘉 《黄金》2023,44(5):73-77
鄂尔格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东缘增生带的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得尔布干断裂北西侧的中段,区域上处于北东向中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的北东段,与邻近的甲乌拉银铅锌矿床和额仁陶勒盖银矿床等成矿地质条件类似。通过对鄂尔格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化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综合研究,采用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探槽等对1∶5万综合异常AS8进行查证,探获了矿化带和矿体,取得了找矿突破。综合分析认为,酸性火山岩为进一步寻找银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鄂尔格地区具备形成与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及后期脉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脉型银金多金属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马跃民  赵越 《有色矿冶》2011,27(6):5-8,23
通过对穷棒子沟钼矿床的研究,查明了矿体主要赋存于流纹斑岩体与安山岩的内外接触带400—600m范围内,钼矿体主要受围绕次生石英岩化流纹斑岩(硅化核)的环状构带所控制,构造岩石裂隙是钼矿(化)的主要运移通道和富集空间,其独特的环状空间形态,丰富了次火山岩热液型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矿床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德卫 《世界有色金属》2020,(1):247-247,250
近年来,随着地表显露和浅部埋藏的矿床逐渐减少,传统的找矿方法对寻找深部矿产却已显的力不从心,探索新的找矿方法已成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对以往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理念和应用技术进行梳理,加强遥感应用理念的更新和应用技术的创新,以期为深部地质找矿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