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逐渐被业内及公众所熟悉。在简释LEED评价体系及其在国内认证现状的基础上,将其与我国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其在我国发展的局限性,并从借鉴LEED的成功经验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LEED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与美国LEED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从评价标准的颁布主体、对建筑形式的划分、申报流程、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不同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简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LEED)的讨论,详细介绍了其发展过程、评价体系和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4.
介绍LEED评价体系的概况和结构,论述LEED NC新建建筑分册的主要内容,重点解读分析LEED NC V3.0的特点和最新变化.得出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LEED在中国的应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了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的发展。针对最新版本LEEDv4进行了解读,并与LEEDv3进行了比较,重点对各项得分点的分值以及具体条款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基于结构体系对最新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和最新版美国LEEDV4版进行了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与不同之处,以此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优缺点,从而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结构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悦  李红豫 《绿色建筑》2020,(1):19-22,26
世界各国对于绿色建筑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意识在各国建筑业不断提高,因此,对建筑信息模型建立和管理的相关要求也不断提高。通过探讨BIM 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并基于 BIM 技术阐述我国 GB/T 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 LEED V4 标准之间的异同。以期为修正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对LEED评价体系简要阐述,并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通过对二者在评分项上的指标要求对比分析,汲取它在美国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当代国情、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与美国LEED V4认证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组织机构、运行模式、评估对象、评估内容和申报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认证体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LEED V4的修订过程,并通过与LEED V3版进行对比的方法,从产品体系、评价标准、具体评价指标3个层面对LEED V4新版的各项变化进行归纳总结;针对LEED V4的修订过程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指出LEED V4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对LEED V4整体修订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LEED V4的修订思路,以便能更好地理解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静  徐拓 《南方建筑》2019,(3):60-64
2015~2018年新加坡Green Mark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在旧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通过新旧版本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变化在于标准适用建筑类型增多,并对部分建筑类型的专项标准进行了整合,延续评价阶段,评价定级取消认证级,增设指标大类体现评价阶段与建筑类型特色,Green Mark标准还打破了原有框架,从“气候适应、资源综合利用、智能健康”理念出发创新性地整合了条文内容。2018年我国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版,标准更新在即,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在评价对象、评价定级、大类设置、条文整合等方面的修订思路可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新修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绿色建筑LEED认证在世博中心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超 《建筑节能》2011,39(11):60-64,80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对人类社会长期发展战略的共识,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是对这一战略的积极回应与努力,对我们建筑行业来讲是一个新的理念和挑战.世博中心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典范和上海世博会的亮点,通过利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评价体系对世博中心的绿色等级进行了评价,从实例角度分析了它们对建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  相似文献   

13.
李坚 《城市建筑》2014,(18):214-214
文章将从绿色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展开叙述,具体阐述了LEED标准的内涵、LEED标准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并从稳步推进建筑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现状,并提出了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CASBEE为主,通过对日本的CASBEE、美国的LEED和中国的GOBAS三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核心理念、评分方式和评估结果表达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期望能对建筑各专业工作者的绿色设计有所帮助。还从设计工作的角度对三个评估体系进行了阐释,在问题与期待中指出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向设计型绿色建筑设计手册。  相似文献   

15.
绿色施工理念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引入及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于施工阶段的限定较少.作为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绿色施工被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趋势.对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及LEED评价体系,结合<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实施经验,指出我国在绿色施工产业发展中面临政策法规、时间、观念、材料等方面的困难,同时提出扩大绿色建筑法规制定,建立业主激励制度及建筑信托制度,推广绿色施工企业知名度效应等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6.
Problem: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s allow planners to examine whether buildings and developments meet sustainability goals, but no framework exists to help planners choose among them.

Purpose: This study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planners to use in considering which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 would be most appropriate for their purposes and analyzes nine such systems.

Methods: I conducted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ystem documentation for nine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s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viewed administrators of the system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lthough many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s appear at first to be quite similar, they hav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and could produc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sults when used to implement green building programs. Among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are the scales at which they consider various issues, whether or not they emphasize communication, and how they prioritize and weight concerns. I also found that most national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s lack a mechanism for adapting them to local concerns and conditions.

Takeaway for practice: While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s offer new tools to help communities meet sustainability goals, planners should consider the details of each system carefully before deciding on which to use in their communities. It would be very desirable for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s to become adaptable, so they will be more locally relevant and appropriate.

Research support: N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