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粮油加工》2006,(2):86-89
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三种乳酸菌发酵对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乳酸菌发酵处理后,玉米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其中嗜酸乳杆菌发酵5d处理的样品中直链淀粉含量最大,为32·69%。  相似文献   

2.
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探讨发酵工艺参数对发酵后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接种量,种龄,淀粉乳浓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号菌接种量2%,种龄12h,淀粉乳浓度20%,发酵时间1d,发酵温度36℃,摇床转数180r/min处理时,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50.37%最高,与发酵前直链淀粉含量相比增加了30.37%。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大肠环境(厌氧和37℃)下,利用健康成人粪便提取物发酵粗玉米抗性淀粉,研究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情况,并剖析外源乳酸菌对产酸模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粪便提取物单独发酵抗性淀粉时,短链脂肪酸含量随发酵时间增加而呈增加趋势;粪便提取物和2株乳酸杆菌共同发酵粗玉米抗性淀粉时,发酵产物中乙酸含量增加,丙酸和丁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当粪便提取物和2株乳酸球菌共同发酵粗玉米抗性淀粉时,发酵产物中丙酸和丁酸含量明显增加,乙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性乳酸菌影响粗玉米抗性淀粉的模拟肠道发酵产酸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群玉  林志荣 《食品科学》2008,29(2):106-109
本实验研究了湿热处理对蜡质玉米淀粉性质及羧甲基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湿热处理后,蜡质玉米淀粉的颗粒形貌基本没发生变化,偏光十字未消失,但表面出现了一些裂纹:湿热处理没能改变蜡质玉米淀粉的晶型,但晶体结构变强,糊化温度升高,糊黏度降低.经湿热处理后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羧甲基反应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大肠环境(厌氧和37℃)下,利用健康成人粪便提取物发酵粗玉米抗性淀粉,研究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情况,并剖析外源乳酸菌对产酸模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粪便提取物单独发酵抗性淀粉时,短链脂肪酸含量随发酵时间增加而呈增加趋势;粪便提取物和2株乳酸杆菌共同发酵粗玉米抗性淀粉时,发酵产物中乙酸含量增加,丙酸和丁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当粪便提取物和2株乳酸球菌共同发酵粗玉米抗性淀粉时,发酵产物中丙酸和丁酸含量明显增加,乙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性乳酸菌影响粗玉米抗性淀粉的模拟肠道发酵产酸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瓜尔胶复配体系性质的影响,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瓜尔胶,研究复配体系的糊化、流变及凝胶特性。结果表明:瓜尔胶与直链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淀粉复配体系黏度和稠度系数增加、成糊温度和流体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动态流变实验结果表明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不同对复配体系的动态模量的影响也不同。在糊化过程中,随着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分子与瓜尔胶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阻碍了直链淀粉分子间的聚集重排,使得复配体系硬度值减小,3种玉米淀粉形成了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瓜尔胶复配体系性质的影响,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瓜尔胶,研究复配体系的糊化、流变及凝胶特性。结果表明:瓜尔胶与直链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淀粉复配体系黏度和稠度系数增加、成糊温度和流体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动态流变实验结果表明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不同对复配体系的动态模量的影响也不同。在糊化过程中,随着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分子与瓜尔胶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阻碍了直链淀粉分子间的聚集重排,使得复配体系硬度值减小,3种玉米淀粉形成了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  相似文献   

8.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及其比例是高粱品质的重要指标。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之一,高粱品质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准确测量高粱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淀粉含量的方法。文中以GB7648-87为基础,研究出一种运用双波长测定高粱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新方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效率高,工作量小,适于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一种荧光光谱法测定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直链淀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以及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浓度比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直链淀粉的激发波长为370 nm、发射波长为422 nm;在0.10~0.70 μg/mL浓度范围内,直链淀粉荧光强度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检出限为0.026 μg/mL。用该方法测定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加标回收率为94.5%~121.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2%~3.24%。该方法不需加任何生化试剂,不受时间、温度、共存支链淀粉的影响,快速简便,绿色环保,检出限低,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0.
豌豆淀粉与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豌豆淀粉、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的基本组成、颗粒形态、凝沉性、糊化特性、透明度及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与比较表明:豌豆淀粉中直链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较高,但其颗粒直径小于马铃薯淀粉;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相比,豌豆淀粉易于回生,但糊稳定性较好;豌豆淀粉糊的透明度低于马铃薯淀粉,但其淀粉组成中慢消化淀粉含量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与聚乙烯醇(PVA)为原料制备共混液及薄膜,以初显分离时间和沉降率为量化指标,研究了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淀粉与PVA浆液混溶性的影响;对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共混膜进行力学性能测定、SEM形貌表征及生物降解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直链淀粉含量增大,共混液的初始相分离速度和分离程度都显著减小,提高了浆液稳定性;随着共混膜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提高了玉米淀粉和PVA之间的相容性,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能;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降解速率增大。该研究结果为探讨玉米淀粉/PVA共混体系相稳定性及浆液成膜性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然发酵受环境和微生物的影响大,难实现发酵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故研究自然发酵优势菌对小米淀粉的影响很有必要。选取内蒙古赤峰生产的黄金苗小米为原料,利用自然发酵纯化的酵母菌与乳酸菌为菌种进行纯种发酵96 h,并且与自然发酵后的小米淀粉比较,分析淀粉的粘度、衰减值和回生值的变化。采用0.2 g/100 m L的Na OH溶液提取3 h的方法来提取发酵后小米中的淀粉,并对其发酵液中固形物的含量、p H、淀粉的粘度特性、偏光十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种发酵方法所得的发酵液中总固形物的含量都增加;较自然发酵相比,发酵前24 h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液中的p H下降迅速,之后变化缓慢;淀粉粘度特性表明,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终止时,其粘度的起始温度、衰减值、回生值较自然发酵相比都下降,峰值粘度较自然发酵相比都上升,乳酸菌发酵和酵母菌发酵的最终粘度与自然发酵相比有所增加,偏光十字显示无论是自然发酵酵母菌发酵还是乳酸菌发酵,发酵后的淀粉颗粒仍具有偏光十字,说明发酵未改变淀粉的结晶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不同链淀粉含量玉米淀粉结构特性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Olympus Vanox BHS-2型多功能光学显微镜和Brabande黏度测定仪观察不同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的结构及其黏度特性,采用In—Vitro消化模型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和微生物群在半生物体内模型中分解底物的模拟人体消化方法,研究了不同链淀粉含量玉米淀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链淀粉含量越高,淀粉颗粒越小,其淀粉颗粒也由近圆形向椭圆形变化,而且不均匀,脐眼越不明显;同等温度下的玉米淀粉黏度越小,获得淀粉糊的难度越大;不同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的酶降解规律和生物降解规律一致。玉米淀粉降解性能与其链淀粉含量有关,但不会随着链淀粉含量增加而变得难降解,与链淀粉含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湿热处理玉米淀粉的溶胀和水解性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三种不同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高链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经湿热处理前后的溶胀及酸、酶水解性质进行研究,探索湿热处理对淀粉微观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后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较原淀粉减小;湿热处理淀粉在酸、酶作用初期水解率比原淀粉大,后期由于经湿热处理后淀粉链之间的重新结合,形成了新的双螺旋结构,结合更为紧密,酸、酶难于作用,水解率较原淀粉降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玉米回生淀粉中直链和支链淀粉的理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回生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吸附碘后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548.0nm和452.9、578.9nm。X-射线结果显示二者的不同类型的衍射角(2θ)分别为17.1°、22.4°、23.9°和17.0°、19.5°、22.0°、23.8°。电镜结果表明玉米回生淀粉支链淀粉具有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淀粉回生率为考察指标,研究酵母菌发酵对马铃薯淀粉回生率的影响。通过对比发酵前后马铃薯回生淀粉的可见和红外吸收曲线,分析了酵母菌发酵提高马铃薯淀粉回生率的机理。结果表明,纤细酵母菌发酵马铃薯淀粉可使马铃薯淀粉回生率由12%提高到39.4%,提高了2.28倍。发酵后马铃薯回生淀粉中直链淀粉的最大可见吸收波长为587.8 nm,大于发酵前的569.6 nm。酵母菌发酵马铃薯淀粉提高其回生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发酵过程产生的酶使马铃薯支链淀粉脱支生成直链淀粉,增加了参与回生直链淀粉的量;二是发酵过程使马铃薯淀粉中醛基部分转变为伯醇基,进而生成糖苷键,增加直链淀粉链长,有利于淀粉回生过程晶体长大。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发酵能够产生淀粉酶。为考察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酸奶对淀粉黏弾特性的影响,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分别加入1%(v/v)的蒙牛酸奶、完达山酸奶、伊利酸奶,并在37℃保温1小时;用流变仪研究发酵后玉米淀粉的流变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剪切流变曲线服从Herschel-Bulkley模型 (R>0.90)。屈服应力τ0、粘度系数k增加,流动指数n减小(n<1),显示发酵后的玉米淀粉仍然是非牛顿、屈服假塑性流体。震荡流变曲线显示添加酸奶的样品组的贮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均大于空白组、且均随着剪切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本项研究首次发现经乳酸菌发酵的玉米淀粉,具有更高的黏弹特性。  相似文献   

18.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粱中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及其比例是高粱品质的重要指标。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之一,高粱品质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准确测量高粱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淀粉含量的方法。文中以GB7648-87为基础,研究出一种运用双波长测定高粱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新方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效率高,工作量小,适于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脱脂花生蛋白粉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中提取纯化花生淀粉,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将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添加到浓度为4g/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液固比为3:1,温度为25℃,浸提4 h,3 000 r/min离心20 min,得到淀粉的纯度为95.72%,提取率为55.37%.测定了花生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凝沉性、溶解度与膨胀度、糊化温度、黏度等性质.结果表明,花生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22.98%,透明度为29.5%,介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之间;凝沉性很低;溶解度与膨胀度不同于玉米淀粉,在75℃膨胀较快;糊化温度为60~66℃,不易糊化;花生淀粉在75℃时出现黏度峰值为542 mPa·s.  相似文献   

20.
直链淀粉含量对大鼠肠道发酵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对大鼠肠道发酵产物的影响.方法:将42只Wistar成年雌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直链淀粉(AS)含量为0%、26.8%、53.8%、61.6%、75.7%、78.9%、85.8%的玉米淀粉饲料.喂养3周后解剖,测定各组体重、饲料效率及淀粉消化率、小肠内容物、盲肠内容物、盲肠组织重量以及盲肠中短链脂肪酸(SCFA)等指标.结果:61.6%AS、75.7%AS、78.9%AS和85.8%AS饲料组的淀粉表观消化率明显低于0%AS和26.8%AS饲料组.与0%AS和26.8%AS相比,高直链淀粉显著地增加了小肠内容物、盲肠内容物干重,75.7%AS组的盲肠内容物干重最高.高直链淀粉组盲肠中乙酸、丙酸和总SCFA的总量显著高于0%AS和26.8%AS组,53.8%AS组丙酸产量最高,61.6%AS组有最高丁酸和总SCFA产量,而75.7%AS有最高的乙酸、乳酸和琥珀酸产量,在高直链玉米淀粉中,78.9%AS组SCFA产量最低.结论:增加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能明显降低淀粉的消化性,增加大鼠肠道中未消化残渣的量和盲肠中SCFA产量,但这种效果与直链淀粉的含量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