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移山 《建筑师》2022,(2):62-67
空间流动性曾经是现代建筑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其不断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通过绵延于建筑、城市、景观之间的流动性,使得建筑师能更为主动而深入地介入当代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但是面对流动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由此而来的流动空间对于场所空间的宰治,如何为人类创造生活的场所与交往空间,仍然是当代城市建筑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2.
肖键  董征  刘杰 《建筑与文化》2015,(1):167-168
全球化环境下城市的发展要素在全球流动,城市如果想要得到好的发展就需要争取更多的发展条件与资源,也就是在流动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在流动空间支配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本身的场所空间会受其影响并处于不利地位。场所空间应该积极应对流动空间带来的影响,保证城市获取发展要素的同时减少负面效应,从而保证城市可以得到良好且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以情绪感知、环境体验为主导的新的空间交互方式的改变.在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下,数字人文为城市场所营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场所"的关注也支持与回应了人文数字时代语境下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构建.空间交互扩展了场所的体验维度,使数字化的场所营造成为可能,为当代城市公...  相似文献   

4.
邹天宇 《建筑师》2021,(4):79-86
本文介绍瑞士建筑师路易吉·斯诺兹及其代表性设计作品,结合现象学"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对其进行深入解析,探讨斯诺兹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中对于场所的应对态度和意义.引出对当代建筑和城市设计中场所特质缺失这一现象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陈贝贝  杨剑 《四川建筑》2007,27(2):49-50
如何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是城市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提高城市公共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个国内外城市建设实例研究,对比空间与场所性质上的异同,由此推导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营造了一个要素高度流动的竞争世界,城市更加关注于如何在流动世界中吸引和粘连各种发展要素,大事件营销成为大都市实现从流动空间到场所提升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北京为实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大事件营销有可能导致的一些负面效应,对于这种高风险、短期性、外向型的城市增长策略,必须善加把握、谨慎运用,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在地性为研究视野,以史料的进一步考据为基础,再度近距离观照百年前苏工专建筑科的现代性构建活动,探明不同地方主导力量下该学科的创建初衷、发展定位,梳理建筑科建设主体人员的群体特征、地缘特征及差异性贡献,厘清在现代教学框架与在地性传统建筑碰撞下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建设,从原境上理解苏工专建筑科的建立动力与初始成长,提出苏工专建筑科的现代性构建带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伴随着原生建筑现代性衍生的初始探索过程,进而讨论了在地性社会土壤与建筑教育现代性构建模式之间的复杂关联与多元可能之规律。  相似文献   

8.
以“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为双重研究视角,运用卫星遥感、产业普查等数据描述空间发展态势,并基于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而构建起城市联系网络;据此对粤港澳地区内部建成空间的发展特征与演变趋势、网络关联的次级结构及中心城市的职能分工等做系统分析,同时亦审视广东省内非湾区与湾区地域的发展差异.研究表明,自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地区呈现出沿珠江口大湾区高度集聚发展的特征,大湾区一体化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分工进一步差异化,且职能互补;大湾区核心地域对外链接全球城市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的区域枢纽职能已经初步形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要义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9.
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对当代建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家对普遍世界的关注也使哲学向建筑学拓展。空间是哲学与建筑理论以及许多领域都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筑空间的精神表现就是场所,建筑与场所有着文化、气候和形而上的联系,建筑空间的精华就是一种可以体验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11.
12.
王龙彬 《山西建筑》2005,31(13):13-14
针对众多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自我封闭和与自然环境缺乏沟通的缺陷,分析了营造流动空间的方式和作用,提出在设计中应利用这一手段来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提高建筑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郑炜 《中外建筑》1999,(1):20-21
在建筑中,由于实体空间概念不足以概括其中存在的气氛、气息、环境等无形的成份,因而“场所”概念被提出来。挪威的诺伯格(舒尔兹认为,有关“场所的理论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展开的。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空间,就是一切场所的总和,是具有方向和质的特性的力的场(Field)。而建筑场是建筑场源(形态、自然力、社会文化)引起处于特定时间、空间点上的人的生命值的变化。本世纪以来,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赵俊英  曹汾卫 《山西建筑》2003,29(15):7-7,19
阐述了人类、建筑及建筑物外感知场所间的联系,对产生建筑物外感知场所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入的感受由场所限定,并且不同的场所限定将产生不同的感受,创造建筑更是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肌理是人们认识城市与建筑的第一界面,是可视的、可达的和可被感知的。它的设计成败直接影响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文化品位。在当代城市中,当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以一种公共性的姿态、包容性的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它会使公共建筑在城市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它的场所开放性会为城市带来更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微建筑空间与场所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其内涵与要领。指出压缩与开放、界面与腔体的辩证关系,并对几何空间与生活世界、场所的根属性与漂离感进行译释。  相似文献   

17.
田银生  陶伟 《新建筑》1999,(4):61-62
10-20世纪,经历了封闭型,构成型,功用型和开放型四种城市秩序,西方城市空间中的场所精神逐渐失落。  相似文献   

18.
城市街区自发空间的场所精神探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发空间形成于居民自主营建的自发性行为,其存在于城市街区的各个角落和边缘,体现着城市街区的场所精神。本文从场所的角度,总结了自发空间的形态,分析了其尺度和使用情况,并试图提取其场所精神,以便使之成为城市活动中积极、活跃且有益的有机细胞。  相似文献   

19.
在这趟分析旅程的终点.我们可以从所有的观察中发现一个重要的社会趋势: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的历史性出现.取代了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的意义。借此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现象:掌握权力的组织在不对称的交换网络中.部署其功能性逻辑.而这种网络不必依赖任何特殊地域(locale)特质来完成其基本目标。新工业空间与新服务经济围绕着它们的信息生产单位(information—generatingunits)的动力组织其运作.同时把它们的不同功能连接到那些被分派执行各种任务的不同空间:整个过程则由通信系统再度整合起来。新的专业管理阶级占领了排他性的空间区段(segment).这些区段横越城市、国家和全球而彼此联系:他们将自己孤立于当地社会的区段之外。  相似文献   

20.
孙亚男 《绿色环保建材》2020,(3):202-202,205
本文通过对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的建筑空间形态、建筑立面、街道的铺装与家具等方面的分析,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根据构成空间形态的三要素进行评价对其场所空间的特点进行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