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中游泥沙输移特性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中游干流4个水文站及8条主要支流1957-2018年实测降雨输沙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分析法研究黄河中游区间输沙时空变化特性,结合双累积曲线法量化输沙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流各水文站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各站减幅自上游至下游沿程不断增大。区间8条典型支流多年输沙模数自1970s后均呈减少趋势,头道拐-龙门区间对中游区间输沙占比下降明显,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效益显著。研究显示人类活动是黄河中游输沙锐减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头道拐-龙门区间平均输沙变化贡献率为85.84%,对龙门-潼关区间输沙变化贡献为88.68%,淤地坝、梯田和水库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是输沙锐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淮河淮南段污染物扩散输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河流域水污染主要指标氨氮、CODcr模拟淮河干流淮南段水质状况,结合排污口的实测资料,运用SMS(Surface-water Modeling System)软件中平面二维有限元水动力学模型RMA2和RMA4模块建立淮河淮南段的水流水质模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同时还对研究河段进行了限量排污讨论,为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泥沙输移变化与长江中游水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历史和近期长江中游的泥沙输移变化,深入剖析了该区域洪灾形势愈演愈烈的原因。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主要表现为泥沙淤积向干流螺山-汉口河段的转移,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引起了干流和湖区全局性水患加剧。随着中上游人类活动加剧,区域水沙灾害发展趋势恶劣。根治长江中游水沙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将沙量减少1.8亿t,远期措施是通过上游水保和水库拦沙减少来沙,近期措施主要是处理好中游泥沙的淤积部位。三峡建库后出库沙量过程和对应的下游冲刷回淤过程也说明减少1.8亿t沙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依托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生态河岸带建设项目,按照护岸的形式选择了5种河岸带,采用原位监测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岸带内部污染物的横向输移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河岸带各个点污染物浓度的逐时变化以及沿河道横向浓度分布分析,得到河岸带内污染物时间及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江流域突发性水体污染易发生河段的水库群调控,建立了西江中游河网水动力及污染物输移扩散模型和污染物输移扩散数学模型,对不同的水库群调度方案进行对比论证。根据西江流域产业布局情况及突发性水体污染发生特点,选取大化瑶族自治县作为本次分析的突发性水体污染发生地点,设置不同的调度方案,对西江流域中游水库群进行调度。对各方案污染物扩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一个较好的调度方案。通过各梯级水库的联合调度,充分利用各梯级水库的可利用库容,上游水库向下游逐级补水,可以取得比单库调度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初探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景可 《泥沙研究》2002,(1):53-59
首先阐述泥沙输移比界定的三个条件一是粒级 ,二是时间 ,三是空间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可靠的侵蚀产沙量 ,对悬移质和推移质的分界线不明确 ,对坡面侵蚀产沙和重力侵蚀产沙在总输沙量中的权重缺少量的概念 ;针对上述问题对河道及沟道泥沙输移比的推理分析 ,再根据反映泥沙输移比的形态指标的定性分析 ,认为长江上游除丘陵宽谷区泥沙输移比会小于 0 .5外 ,高中山区长时段的泥沙输移比都接近 1(不包括泥石流在内的重力侵蚀 )。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的泥沙输移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洞庭湖承泄长江三口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水来沙。作者应用大量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全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东、南洞庭湖年际输沙、年内输沙、不同粒径的输沙特点和规律,并对产生这些规律的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分汊型河道的水流运动特性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别从分汊型河道中分汊口、交汇口、整个分汊河道的水流特性及分汊型河道中的污染物输移特性等4个方面进行总结。介绍分汊口和交汇口处的水流从其能量损失、水位变化、水流分离等一维、二维过流特征到三维流动结构和紊动特性的研究过程;从野外现场试验、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模拟等角度出发阐述了整个分汊河道的水流特性;认为污染物在分汊河道中的输运规律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模拟上,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出分汊河道水流水质输移特性研究中一些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尤其亟待加强不同排放方式、不同污染物密度和不同分汊形态下污染物输移机制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长江中游含沙量将会长期处于严重不饱和状态,水流含沙量沿程恢复将会引起长江中游长距离冲刷,本文根据三峡工程蓄水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在"清水"冲刷下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无明显变化趋势,江湖水沙分配对长江中游含沙量恢复影响较小;其中d0.125mm粒径沙量在长江中游沿程缓慢恢复且恢复程度远小于蓄水前,这是坝下游河段发生长距离冲刷的根本原因;而d0.125mm粒径沙量在宜昌-监利河段恢复速率较快,且在监利站附近该粒径含沙量基本恢复饱和,这也造成冲刷重点集中在荆江河段。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来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1950年以来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下荆江裁弯后,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流分沙减少,下荆江径流量和输沙量相应增加,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80年代中期以后,长江中游干流及洞庭湖出口的年输沙量呈减少趋势,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由淤积转为趋向冲淤平衡三峡工程初期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含沙量沿程恢复距离较长,但床沙质部分恢复距离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1.
黄河内蒙古段冰封期泥沙输移特性与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畅流期相比,河冰的存在改变了河道的水位、流量、流速分布、泥沙浓度等参数,进而影响水流的输沙能力及河道演变。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段冰封期的野外观测,分析了冰盖对水深、流速的影响。同时根据水文站多年资料分析,探讨了冰封期黄河内蒙古段泥沙特性及输移规律。指出冰封期泥沙浓度随着流凌开始降低,在冰封期达到最低,冰封期浓度值比畅流期小5~20倍,输沙量小2~15倍,开河后逐渐增大,且泥沙颗粒的中值粒径D50值大于畅流期的。本研究对黄河冰封期的泥沙输移规律以及河道演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太平沟水质自动监测站于2013年5月份正式投入运行。该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改善了黑龙江干流中游段(结雅河口至乌苏里江口,长994km)和乌苏里江干流界河段(长492km)水质水文站网严重不足的状况,该站的投入运行有利于我国撑握该江段的水质情况。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及对防洪影响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本文对长江中游近期泥沙输移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螺山至汉口河段和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比λV与三口分沙比λS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分析得到洞庭湖区和螺山至汉口段各时期多年平均泥沙淤积总量基本保持在180×106t,分沙比的减少调整了螺山至汉口河段与洞庭湖区之间的淤积关系,使得洞庭湖区少淤积的泥沙转移到螺山汉口河段淤积,抬高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水位。因此,长江中游防洪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宜昌每年多来的180×106t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非均质泥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悬浮细颗粒的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体,也是泥石流的一种特例。作者依据水槽输沙试验资料建立的泥流不淤流速公式,通过实测资料检验了其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考虑推移部分影响,推导得出非均质泥流的不淤流速、临界坡降、沟道断面形态指标等重要的输移临界参数计算公式。最后列举计算实例,提出应用计算方法,并据此进一步揭示了非均质泥流的输移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西江干流黔江河段主要防洪城镇及堤岸的现状防洪能力,整理分析了该河段的现有防洪规划、控制水面线、河道演变特性等,结合建立的西江中游河网及梯级水库整体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显示,黔江河段两岸人类活动弱,大部分河段处于深山峡谷,无重点防洪城市,堤岸的防洪能力及主要防洪县城武宣县堤防总体已达到规划防洪标准;近些年由于武宣以上河段有所淤积,水面线呈现显著抬升趋势,削弱了红柳黔主要防洪区黔江段堤岸的防洪能力;武宣以下河段有所下切,水面线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西江干流浔江河段主要防洪城镇及堤岸的现状防洪能力,整理分析了浔江段的现有防洪规划、控制水面线、河道演变特性及实测水文资料,结合建立的西江中游河网及梯级水库整体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显示,浔江河道堤岸的防洪能力总体已达到规划防洪标准,未达标段主要集中在桂平、平南和藤县部分乡镇;浔江段下游端控制站点梧州水文站水位近10 a来变化很小,上游端大湟江口站则有所抬升;梧州、苍梧和藤县所在河段水位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所在位置河道堤防防洪能力有所提高;桂平和平南所在河段水面线抬升明显而导致堤防防洪能力下降;其他一般堤岸防洪能力则基本维持不变甚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悬沙输移特性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长江来水来沙具有水量沙量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量与沙量时而相应时而不相应、流量最大月后的沙量比流量最大月前大等特点.口门附近的悬沙浓度和净输沙量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涨落潮、大小潮和洪枯季变化。在空间上,三条汉道各异,同一汊道拦门沙内外也有较大差异。北港是目前长江输水输沙的主要通道。流域来沙约有50%以上在南支口门附近沉积,南港口外的水下三角洲是主要淤积区。122°30′E~123°E间是悬沙向东扩散的一条重要界线,入海泥沙主要向东偏南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18.
渭河泥沙输移特性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县站上泥沙主要来源于泾河及林家村以上,河流输沙特性与地理关系密切,泥沙主要来源于土壤侵蚀,其输沙量林家村以上和咸阳至华县沿程递增;含水量南河川以上沿程递增,以下至咸阳单向递减,咸阳以下受泾河来沙影响,又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高洪水期(汛期)泥沙输移特性是决定三峡库区泥沙淤积的关键因素,直接关乎三峡水库使用寿命及综合效益的发挥。借助干、支流长系列水沙资料,分析了长江三峡水库入库寸滩站高洪水期泥沙输移特性,结果表明:近40 a来,寸滩站场次洪水中7 d洪量未出现趋势性变化,而7 d沙量显著减少,高洪水期输沙经历了“涨水输沙占优—涨、落水基本持平—落水输沙占优”的变化过程。2013年以前,寸滩站高洪水期径流及泥沙均主要来自于金沙江,而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陆续投运后,2013—2019年寸滩站洪水场次(洪峰流量30 000 m3/s以上)共计14场。从径流来源来看,仅4场主要来自于金沙江,其余9场主要来自于嘉陵江,1场来自岷江;从泥沙来源来看,9场主要来自于嘉陵江,其余5场分别来自于沱江、岷江、横江,金沙江已不是寸滩站高洪水期过程中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沙峰排沙调度、库尾减淤调度提供理论支撑,为长江泥沙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流域的河流泥沙输移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主要控制水文站径流泥沙资料的统计分析。该文论述了金沙江河流泥沙的来源和沿程分配、输水得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径流量和输水利一的关系以及泥沙形成的原因。为研究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输移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其水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