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浙江"玉环文旦柚"果皮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并结合气-质联机分析,从浙江玉环文旦柚鲜果皮中共鉴定出55个挥发性化学组分.分析固相微萃取样品,共鉴定出36个化合物,总质量分数98.92%,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59.57%、月桂烯31.83%、β-蒎烯3.39%、顺-β-罗勒烯1.19%、香桧烯0.83%、α-蒎烯0.70%、β-水芹烯0.42%、橙花醛0.10%.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样品,共鉴定出49个化合物,总质量分数87.97%,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50.17%、月桂烯27.06%、氧化芳樟醇1.49%、圆柚酮(诺卡酮)2.67%、顺-β-罗勒烯1.00%、β-蒎烯0.80%、瓦伦烯0.46%、橙花醛0.42%.  相似文献   

2.
研究佛手精油的挥发性物质和关键香气成分。佛手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对挥发性物质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GC-MS-O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4.69%)、γ-松油烯(20.42%)、β-甜没药烯(4.59%)。采用稀释法和强度法分析发现D-α-蒎烯、D-柠檬烯、β-芳樟醇、别罗勒烯、4-松油醇、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的香气强度;D-α-蒎烯、β-蒎烯、β-罗勒烯、橙花乙酸酯、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风味稀释因子。综合分析认为D-α-蒎烯和α-佛手柑烯是佛手精油的关键特征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琯溪蜜柚、缤纷田园蜜柚和缤纷田园红心蜜柚的果皮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吸附温度65℃,吸附时间45 min,样品量1.000 g,解吸时间2 min为最佳条件。选用此条件对3种柚子皮所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以面积归一化法定量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琯溪蜜柚皮共鉴定出43种化合物,其中含3-蒈烯17.361%,含α-蒎烯41.222%;缤纷田园蜜柚皮共鉴定出42种化合物,其中含3-蒈烯为16.533%,含罗勒烯为41.238%;缤纷田园红心蜜柚皮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其中含柠檬烯45.857%,含β-月桂烯为20.065%。  相似文献   

4.
HS-SPME/GC-MS法分析三种金橘中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金橘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定性定量分析成分,检测3个品种金橘的易挥发油组分.结果表明:金橘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分别含有烯、醇、酯等化合物,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D-柠檬烯占主导地位,其含量分别为50.40%、55.43%和51.47%;三个品种的金橘均含有α-蒎烯、D-柠檬烯、顺-α-杜松烯、δ-杜松烯、异石竹烯、β-榄香烯、乙酸橙花酯等十个共同组分;各品种所含特殊成分为:浏阳金弹含有4-蒈烯;桂林罗浮金柑含有右旋大根香叶烯、柏木烯、芳樟醇,阳朔圆金柑含有柠檬烯、罗勒烯、2,6,10,14-四甲基十七烷、古巴烯、2,6-二叔丁基-4-仲丁基苯酚、棕榈酸异丙酯.  相似文献   

5.
三种柚子精油的香味特征及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我国主要柚类水果精油的品质特征,运用感官评价和气质联用(GC-MS)研究琯溪蜜柚、沙田柚和梁平柚果皮精油的香味特征和挥发性成分。感官评价结果显示,三种柚子精油香型相似,其中琯溪蜜柚精油风味浓郁且伴有强烈的花香味,沙田柚精油有一定的薄荷味,梁平柚精油则有强烈柚香味和甜味。GC-MS结果显示,虽然三种柚子精油的主要成分均为d-柠檬烯(476,150-741,595μg/mL)、β-月桂烯(13,859-207,255μg/mL),但琯溪蜜柚精油含有更高浓度的β-月桂烯,沉香醇以及醛类成分。香气值(OAVs)分析表明琯溪蜜柚精油(5,015,965)远高于沙田柚香气值(1,307,088)和梁平柚精油香气值(1,159,532),同时琯溪蜜柚精油中强烈的花香味主要来源于β-月桂烯(2,093,489)和沉香醇(387,578)。研究结果说明三种柚子精油主要香气轮廓及成分相似,但不同种类精油间存在特征性差异。该研究结果为我国柚子精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种生产工艺藤椒油产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NIST14质谱数据库检索定性,峰面积归一法定量。结果显示:传统油浸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藤椒油产品中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6种,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4.5%)有4种(右旋萜二烯、芳樟醇、桧烯和月桂烯);传统油浸法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有6种(β-榄香烯、1-石竹烯、大根香叶烯、α-石竹烯、辛醛和癸醛),超临界CO2萃取法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1种(3-甲基-2-丁烯腈、5-氰基-1-戊烯、左旋-β-蒎烯、α-松油烯、反式-β-罗勒烯、3,3-二甲基己醇、乙酸-4-松油烯醇酯、苯乙酸甲酯、(E,E)-2,4-己二烯醛、(+)-香茅醛和1-甲基-异己酸)。烯类和醇类化合物是藤椒油产品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种类,但其相对含量存在差异;超临界CO2萃取法藤椒油产品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微量的酸类化合物(1-甲基-异己酸)。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生产加工工艺和提高藤椒油产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离鉴定柑橘花4个部位(花瓣、花托、雌蕊、雄蕊)的香气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价柑橘花的主要香气成分及各部位香气成分差异程度。结果表明,烃类和醇类是柑橘花的主要香气类物质;花瓣、花托、雌蕊挥发性香气成分以芳樟醇、桧烯、柠檬烯、β-月桂烯、α-罗勒烯为主,而雄蕊以芳樟醇、桧烯、橙花叔醇、β-月桂烯为主;主成分分析表明,柑橘花4个部位香气成分差异程度较大,桧烯、柠檬烯、α-侧柏烯、β-月桂烯、顺-β-金合欢烯为主的烯烃类是导致花托与雄蕊香气成分差异较大的物质,香茅醛、反式-柠檬醛、4-萜烯醇、α-松油醇为主的醛醇类是导致花瓣与雌蕊香气成分差异较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琯溪蜜柚汁挥发性成分以及巴氏灭菌对琯溪蜜柚汁香味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新鲜琯溪蜜柚汁及巴氏灭菌后的琯溪蜜柚汁的挥发性成分。结果:在新鲜琯溪蜜柚汁中共检出27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是正己醇(173.27μg/L)和反式-3-己烯-1-醇(88.41μg/L)。巴氏灭菌处理使琯溪蜜柚汁中新生成两种成分,即反式-3-戊烯-2-酮和苯乙醛。正己醛、反式-2-己烯醛、庚醛、辛醛、正辛醇、正式氧化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芳樟醇和壬醛的含量显著增加,2-甲基丁酸乙酯的含量显著减小。巴氏灭菌后,主要成分变为正己醇(182.43μg/L)和正式氧化芳樟醇(140.40μg/L)。通过计算和比较香气活性值,发现新鲜琯溪蜜柚汁的香气主要由蘑菇气味、蒸煮味、青草味和花香味等构成。巴氏灭菌琯溪蜜柚汁的总香气强度增加,花香味、青草味和蒸煮味强度提高。这些结果为阐明加工工艺对柚汁风味的影响提供了第1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与同时蒸馏萃取辛夷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进行了化学组分的测定和分析比较,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主要成分为30种,独有成分为玫瑰醚、乙酸松油酯、乙酸冰片酯。同时蒸馏法所得挥发油主要成分为30种,独有成分为萜品油烯、草蒿脑、1-羟基-1,7-二甲基-4-异丙基-2,7-环癸二烯。两种方法共有成分28种,含量较高的为蒎烯、β-蒎烯、桉叶油醇、芳樟醇、左旋樟脑、α-松油醇、α-石竹烯、(E)-β-金合欢烯、香叶烯、杜松油烯、α-毕橙茄醇、金合欢醇。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颜色浅黄,平均出油率为1.3%。同时蒸馏法所得挥发油颜色淡黄,平均出油率为1.5%。同时蒸馏萃取法无论从香气品质,含量,提取率均略高于水蒸气蒸馏法。  相似文献   

10.
黎文炎  张应团  周大寨  李伟 《食品与机械》2017,33(4):154-157,18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野艾与家艾茎、叶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分别比较家艾和野艾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艾蒿的茎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09种挥发性成分,野艾和家艾的茎叶中共有12种相同的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家艾、野艾茎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66.352%,51.473%,而家艾、野艾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约为74.336%,73.186%。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家艾和野艾茎叶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植酮、金合欢烯、蒎烯、桉叶油醇、樟脑、石竹烯、香叶烯。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提取方法、分析方法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更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松针资源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藤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藤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挥发油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78个组分,鉴定出63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组分的80.6%。藤茶挥发油主要成分:乙醇16.66%、1,3-二叔丁基苯9.44%、2-甲基癸烷4.95%、2,4-二甲基-1-癸烯4.65%、2,4-二甲基-1-庚烯4.51%、7-甲基-十一烯4.45%、2,6-二甲基壬烷4.36%、桧烯1.86%、α-蒎烯1.85%、甲酸乙酯1.83%、十三烷1.72%、β-崖柏酮1.44%、1-十一烯1.29%、2,3,5,8-四甲基-十一烷1.27%、4,6-二甲基-十二烷1.02%等,占挥发性化合物总量的76%。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对苯甲酚为内标物,对花生油在真空脱水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真空脱水可以有效脱除花生油中的水分,真空脱水5 min即能脱去花生油中约50%的水分;真空脱水15 min之内,花生油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基本保持不变,但继续延长脱水时间,花生油所保有的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损失将增大;绝大部分挥发性物质在15 min的真空脱水时间内变化不大,但具有甜香味风味特征的苯乙醛、麦芽酚等挥发性物质含量随着脱水时间的延长呈近似线性的下降趋势。综合来看,真空脱水能够在保护花生油挥发性物质的前提下起到有效脱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尹文婷 《中国油脂》2021,46(1):42-47
葵花籽油风味独特,深受大众喜爱。概述了冷、热榨葵花籽油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原料品种、炒籽、精炼、储藏、煎炸等因素对葵花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葵花籽油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萜烯类、吡嗪类和醛酮类,赋予葵花籽油独特的清香、坚果香、焙烤香等气味特征。炒籽中通过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反应形成多种风味产物,而脱色和脱酸处理可使大部分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殆尽。储藏和煎炸过程中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以醛类和酸类为主的物质导致了油脂异味的产生。高油酸葵花籽油比普通葵花籽油表现出了更好的风味稳定性。今后可利用分子感官科学的手段揭示葵花籽油的香气形成机理和调控机制,为风味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葵花籽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顶空GC-MS法测定植物油中的6种挥发性苯系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植物油中6种挥发性苯系物的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植物油样品在80℃温度下平衡30min,顶部气体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程序升温,HP-INNOWAX柱分离,以EI离子源电离,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定性,外标法定量。六种挥发性苯系物在0.1~5μg/g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10~0.9996,方法检出限(S/N=3):苯为0.006μg/g,甲苯为0.012μg/g,乙苯0.015μg/g,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0.03μg/g;添加水平在0.1~0.5μg/g时,回收率为79.46%~103.38%,RSD=2.34%~8.76%(n=6)。  相似文献   

16.
王丽  桑宏庆  潘飞 《饮料工业》2012,15(6):43-45,48
以干燥的金银花粉末为原料,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了共水蒸馏法提取金银花中挥发油的试验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时间是影响金银花挥发油提取的重要因素,最佳条件为:浸泡时间1.721h、加水量0.453L、提取时间7.490h,在此最佳条件下挥发油的提取率为3.0211%。  相似文献   

17.
利用GC–MS方法鉴定分析瓜馥木挥发油,结果表明,已鉴定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72.137%,共50种化合物,主要包含饱和烃、烯烃、脂肪烃衍生物、生物碱、黄酮和芳香族化合物。总挥发油以生物碱(22.349%)、黄酮类(22.192%)和脂肪烃衍生物(12.237%)为主,其中相对含量最高单体化合物是4',5,6,7–四甲氧基黄酮(22.192%),其次是1–(9–硼双环[3.3.1]壬基)–4–乙基–3,5–二叔丁基吡唑(21.063%),再次是油酸甲酯(5.917%)。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旋覆花全草挥发油,出油率为0.32%。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其中鉴定出34个化学成分,鉴定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9.85%。旋覆花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分别为植酮(21.75%)、长叶烯(9.71%)、棕榈酸(7.9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40%)、肉豆蔻酸(7.38%)、2,6-二甲基-4-甲氧基甲基苯酚(7.04%)、2-(对-茴香基)-4-甲基己烯(5.26%)、石竹素(5.0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75%)等。鉴定出的34种成分中脂肪类占45.5%,芳香类成分占26.74%,萜类占26.43%,其他类占1.18%。  相似文献   

19.
两种四川花椒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用挥发油测定仪对四川汉源和喜德两地的花椒果实进行了挥发油的提取,测得挥发油含量分别为8 02mL/100g和4 27mL/100g。用GC-MS法对其进行了分离、鉴定,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中柠檬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酯、β 月桂烯、β 罗勒烯、大根香叶烯的含量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发南极磷虾油的新制备方法。方法:以南极磷虾粉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分离制备南极磷虾油,并优化其制备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新工艺制备的南极磷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南极磷虾油的最佳亚临界制备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40 ℃,提取压力1.0 MPa,提取时间120 min,该条件下脂质提取率为(81.2±0.4)%,该南极磷虾油挥发性物质中几乎不含不饱和环烃类和萜类,主要含有2-癸烯醛、11-烯醛、癸酸等27种挥发性成分。结论:南极磷虾油中挥发性成分可作为南极磷虾油真伪鉴定的一个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