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5)
在如今新影视传媒文化氛围中,商业性质的影视剧文化快速崛起,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极其猛烈的文化传媒界、出版界所带来的"文艺"之风。尽管某些将原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能够迅速风靡全球,受到世人的热捧与追随。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将作品改编后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如恶搞文学作品、任意篡改名著内涵等,令原本作品中的深层次内涵价值遭到破坏,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及结果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以《红高粱》影视剧的改编为例,探究将传统文学作品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的过程,并从中总结出有关现代商业影视剧突出原著艺术表现力等相关结论内容,以期为研究原著改编优劣课题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1)
近年来,我国影视行业涌起"IP"热潮,通过改编各式各样小说用作影视拍摄剧本的影视剧等改编方法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改编原著小说存在不同形式的改编方法,使得侵犯原著作者改编权的案件也逐步增多。本文从影视行业IP热中原著方与改编方的著作权纠纷案件入手,分析造成这些纠纷的原因,重点将原著方、改编方的权利与责任作为研究主体。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1):134-136
1950年,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由柯灵改编,黄佐临为导演搬上荧幕。电影版《腐蚀》对小说原著做了诸多改编。原著的赵惠明"大女人"性格,被编成了"小女人";狱中小昭时隔三年重逢前女友赵惠明"旧情复燃"时的柔情、迷茫,被电影过滤掉,小昭被塑造成对赵惠明及其背后的特务系统嫉恶如仇的革命者形象;赵惠明和小N(电影中的安兰),摆脱特务系统后,踏上了归家、寻亲之路,电影版《腐蚀》则将其设置为在革命者小昭、顾恺(小说中的K)引导下,走入了解放区的"革命之家"。文华影业公司1950年这部改编电影《腐蚀》,既属于文华人对于市场、艺术、革命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作为考察1950年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私营电影公司适应时代潮流,进行自我改变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58-63
小说《香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荒诞神奇的黑色童话,影片基于原著进行改编,再现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用精致的画面和宏大的交响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除导演原有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观众不再只停留在影片美妙的视听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建构上,而对影片进行深入挖掘。本文将从奇观美学的角度,对电影《香水》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7)
《圣经》作为西方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以其宗教题材﹑丰富的内容和庞大的受众在影视改编素材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自1916年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问世以来,已有数百部改编自《圣经》的影视作品诞生。它们中有的只是将文字转换成了影像,基本忠实地再现了圣经故事;有的则选取某一个或者几个故事作为影视改编的框架,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做了较多的取舍和改动;还有一些则以《圣经》为原型,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都完全与原著无关。换句话来说,根据《圣经》在这些影视改编作品当中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改编类型,从而为深入研究《圣经》的影视改编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5)
经典改编一直是影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2005年关锦鹏导演改编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该影片备受争议,深究小说和电影的不同境遇,叙事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口碑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关锦鹏最近作品《长恨歌》为例,详细探讨了叙事的差异所造成的电影的改编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
<正>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曾被改编成许多类型的影视作品。著作中人物孙悟空的形象在一次次的改编中总有着不同的面貌,给人不同的感受,刷新人们的观感。我们印象中孙悟空的形象也日益模糊。在我看来,对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整容"是对传统经典文化极大的亵渎,应对此反思。在《西游记》原著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有情有义、桀骜不驯、勇于担当的孙悟空形象。《西游记》"86版"电视剧,六小龄童演绎的孙悟空更是活灵活现,深入人心。而最近改编上映的《大话西游》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5)
本文主要研究于学友改编的河北民歌《小白菜》这首作品的演唱方法,感情的处理以及作品中对于"哭腔"的运用。简单的对改编后的《小白菜》进行歌曲鉴赏,从曲式结构和音域上进行新旧《小白菜》作品的分析。而后对改编后的《小白菜》在演唱的处理和情感表达上进行详细分析。演唱者通过掌握歌曲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融入歌者的内心真实情感,用正确的演唱方式来准确表达歌曲所包含的感情和内涵,从而体现民族歌唱中情感表达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6)
<正>瓦尔德退费尔(1837—1915),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早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作曲,1865年任宫廷钢琴家和宫廷芭蕾指导,曾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还担任过歌剧和舞剧的指挥。瓦尔德退费尔一生共创作有250余首管弦乐舞曲,其中圆舞曲占绝大多数,因此他又被称为"法国圆舞曲之王" "法国施特劳斯"。他的作品旋律优美,通俗易懂,拥有诗歌般的优雅和魅力,最重要的作品有《西班牙圆舞曲》《大学生圆舞曲》和《溜冰圆舞曲》等。其中,最具生命力、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溜冰圆舞曲》,流传最广的钢琴版《溜冰圆舞曲》是由约翰·汤普森改编的版本。  相似文献   

10.
正雷米简介雷米,著名作家,现就职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博士,专业技术二级警督,副教授。从2006年开始犯罪小说的创作,著有《心理罪》系列小说及短篇小说若干。作品在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均有发售,并被译成英语、越语、泰语在欧美国家及亚洲其他地区出版。其作品改编的多部影视剧正在筹拍中。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9):6-9
将文学作品改编进行影视创作,不仅能使影视作品有良好的质量保障,也能够使得原文学作品提高知名度。然而影视改编作品在为合作双方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原著作品的作者与影视作品的创作方产生了矛盾,导致目前有许多相关的案例纠纷,进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明确参与电影创作各方署名权行使方式,厘清原著作品保护作品完整权与影视作品改编权之间的界限,有利于鼓励作品创作,保障影视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8)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9)
《北京人》是曹禺先生的力作,它是具有浓郁的时代特点以及充满老北京生活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本文基于对《北京人》的认识,对其片段的导演构想从舞台、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乐音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52)
《贝奥武甫》是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诗以英雄贝奥武甫战胜三个怪物为主线,歌颂了英雄主义,传播了基督文明。而《格兰德尔》是约翰·加德纳在1971年完成的小说,是对这部史诗的改编,其目的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阐释这部史诗。本文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试图揭开加德纳瓦解这部史诗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1)
本文以《潜伏》为例,通过对谍战剧的内涵阐释、特征概括、形式分析,试分析谍战类文学艺术的畅销因素,并以此来探究当下谍战类文学及影视剧热播的原因,梳理这股"谍"旋风刮起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9)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也是由作家苏童的成名作《妻妾成群》改编而来。影片延用了张艺谋导演惯用的浓烈的红色,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利用声音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就视觉艺术本身而言,影片从意境、形式、色彩、语言等不同的设计美学视角,都具有极大的魅力,给观众塑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式家庭,使人对人性有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5)
陈晓卿导演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在中国纪录片市场上刮起了一阵旋风,谁也没想到,这么一部反应中国美食文化的非黄金档纪录片能有如此成功。一时间,各大网站、论坛上都在讨论这部片子,甚至有人模仿他的创作方式拍了各种版本的"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宿舍"等等网络视频作品,大街上的各种广告标语都纷纷效仿"舌尖体"。可见,《舌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已经取得了稳稳的地位,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舌尖》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呢?本文将对它的成功因素做一分析,希望能对后来同类作品的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3):110-112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历经多次修改与改编,进而凸显不同阶段"时髦文化"的特质及社会影像化的需求,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本人与作品变迁的内在裂隙。侠义情感和民间文化的革命转化成为《铁道游击队》的文本修改、版本传播和艺术改变的核心内容。作者刘知侠在文化与政治的夹缝中坚守着对民间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其潜在写作在总体上消融了革命二元对立的强化。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2)
《云图》由大卫·米切尔被誉为"不可能被拍成电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从时间上跨越从公元1850年到末日后的未来,更是由六个表面上各自独立却实则环环相扣的故事组合而成。导演阵容堪称华丽,演员更是众星云集。被《芝加哥太阳报》评为"有史以来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然而这样一部巨作,在首映周末票房仅取得940万美元,这一首映成绩远低于业界预期。业内人士和观众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其中不乏"看不懂""看懂《云图》不容易"的呼声,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云图》,从时间、空间上不同的六个故事中蕴含了复杂的象征性符号,六个故事的组合更是升华成人物复杂生存状态、心理、精神上的隐喻,本文运用符号学原理,解读了《云图》这一新型"另类"电影的叙事及其蕴含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4)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们作品层给我们很多思考与感动,也带给观众很多不解与争议。作为一个以改编文学作品见长的"文人"导演,脱去喧嚣的话题,我们冷静下来思考陈凯歌的电影的文学改编维度,发现陈凯歌不变的命运主题与诗性气质。本文结合陈凯歌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分析电影中的命运主题与诗性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