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及岸线资源需求迅速增加,河道受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加剧。该文以东江干流中下游(河源至惠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近期的河床形态演变特征,并对河道未来的河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3年,河段基本处于自然演变过程,总体表现为小幅淤积;2003年以来,东江干流中下游则存在明显的河床下切现象,人工挖砂、自然冲淤等因素是河床往窄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但随着河道利用管理的加强,没有过多的人类活动干扰下,河床也将从大范围的侵蚀下切转变至慢慢回淤,恢复河道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与河床冲淤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部分水文断面如螺山、城陵矶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问题,统计了大量水位、流量、水流含沙量以及河床地形等实测资料,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密切相关,江湖淤积及河道形态变化是造成洪水位抬高及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的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变化,发现部分水文断面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现象,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密切相关.为长江中下游洪水抬升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唐造造  江洧  侯玉 《人民长江》2007,38(8):136-138
东江下游河床严重下切,引发沿江供水、堤防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河床下切引起的各种问题,必须探究东江下游河床下切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建立了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网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对河床下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自然冲淤、3大水库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和狮子洋航道浚深等因素都不足以导致东江下游河床严重下切,河道采砂才是造成近年东江下游河床下切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河岸抗冲性较差,水流冲刷力强,河床冲淤变化频繁,崩岸险情时有发生,河道治理对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与河道演变特性,分析了中下游河道崩岸与护岸工程现状、现有护岸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阐释了河道崩岸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揭示了不同类型护岸工程的破坏机理,简要介绍了河道岸坡稳定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总结了长江中下游的崩岸治理与河道整治技术,最后通过典型实例介绍了崩岸治理与河道整治技术在长江中下游的应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整理分析了松花江流域资料以及松花江中下游江桥至佳木斯河段的实测水文资料,根据套绘的各水文站历年的实测大断面比较图,比较直观地给出了松花江中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的特性,并进一步简要分析了河道河床演变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万鹏 《人民珠江》2001,(4):13-14
简要分析东江干流新甘湾段河床的演变情况,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和分析表明,该河段堤线移动后,所在河段水位,流速没有大的变化,对河道行洪、水流流态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技术的汉江中下游河道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明福  张力  杨坤 《人民长江》2007,38(10):22-22
利用美国LandsatTM卫星影像、法国2.5 m SPOT5影像和航空影像,分析2001、2004年和2002年3个时相,研究汉江中下游(潜江段)河道变迁情况.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监测河道演变,以河床水面/滩洲面积之比(WS/TI)、主泓线长度、河道摆动幅度等指标,结合地面调查资料,来监测河道变迁.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潜江段)河道河床侵蚀加剧,崩岸时有发生,同时河道摆动幅度也在加剧.  相似文献   

9.
<正>一、长江中下游崩岸基本情况1.基本情况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上起宜昌,下迄长江河口,全长1 893 km,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由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为冲积平原河流,河岸抗冲性较差,加之水流冲刷力强,河床冲淤变化剧烈频繁,处  相似文献   

10.
1 概述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从广东省东江取水供给香港、深圳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东江站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第一级抽水站。第三期扩建于1994年竣工运行,设计抽水流量55.0m3/s,为无坝引水,运行时进水口外江水位不能低于高程1.1m。近年来由于东江中下游大量取沙和其他原因使得东江水位下游河段河床严重下切,河床高程下降(1994年比1998年东江站取水口上下游10km范围内河床普遍下降2~5m,最大12m),造成枯水期同级流量水位逐年降低,东江抽水站进水口外江水位逼近运行水位下限,严重影响三期抽水站运行,制约了对深港两地供水,同流量水位逐年…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水库蓄水以来汉江中下游河床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长江》2021,52(12)
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汉江中下游河床发生了显著调整。为了加深对水库调蓄影响下汉江中下游河床整体冲淤规律的认识,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汉江中下游水沙与河床冲淤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汉江中下游洪峰削减,枯水期流量增大,中水期延长,径流年内分配更加均匀,坝下游输沙总量大幅度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径流年内分配更趋均匀,坝下游输沙量进一步减少。1978~2020年,丹江口至河口河段平滩河槽冲刷了10.75亿m3,冲刷强度自上而下逐步减小;中游丹江口至碾盘山河段仍是冲刷发展最为剧烈的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至襄阳河段洲滩变化较大,江心滩面积有所淤长且整体下移;襄阳至碾盘山河段洲滩、汊道基本稳定,河道游荡性减弱;碾盘山至仙桃河段深泓线横向摆动频繁,洲滩冲淤变化较为剧烈;仙桃至河口河段河床演变强度相对较小,但局部弯道有裁弯取直现象发生。分析成果可为汉江中下游防洪减灾、规划设计、河道治理、采砂管理、航道整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东江干流来水来沙的特性以及东江干流河道梯级枢纽建成前后河道的水沙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东江干流河道泥沙沉积量的分析计算,为东江干流河道采砂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倪培桐      王扬      陈卓英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6):155-15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研究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网河道特性,基于河床演变、主要水文站H-Q曲线、比降与糙率的比值系数等分析结果,建立一维河网数学模型,推求基于1997年实测地形的河道综合糙率系数。结果表明:河床下切致使主要控制水文站博罗站H-Q曲线呈不断下降,利用历史K值推求的博罗站H-Q曲线高水部分相对合理。东江三角洲河道糙率在三角洲顶部较大,三角洲下部河道糙率较小,河段糙率在0.02~0.03之间,糙率取值与1989年水面线基本一致。本次水面线选取的石龙汊口附近糙率较大,这与该处河道床面坡降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动力学方法、泥沙输移原理,建立了一维河流河床冲淤数学模型,并应用于东江干流岭下站~博罗站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根据1972-1999年历史地形、水文、采砂资料进行河床冲淤变化分析,在1972-1999年期间,河床整体呈下切状态,人工采砂对河床冲淤变化有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10年-20年河床冲淤变化状况,如果不考虑人工采砂影响,河床整体以淤积为主,下游河床淤积更明显,如果考虑人工采砂影响,河床则整体呈下切状态。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采砂直接影响研究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形态,对河道通航和引水工程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该研究结果也可为建立合理的采砂制度和建设有效的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常青 《山西水利》2014,(11):24-25
通过分析汾河中下游河道河势演变特点,提出了该段河道中水河槽整治的治理思路和具体措施,根据汾河中下游河道形态和河床稳定情况,分段对护岸工程进行了设计,指出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时,应结合河流生态环境及护岸变化规律,因势利导,以固定中水河槽,保护滩地,逐步控制河流走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描述长江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和分析河道形态的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力和输沙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获得了区别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和婉蜒型河道河型综合指标及有利于形成分汊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文中概略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形态特征,水力和输沙特性与边界条件和河床演变特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叶尔羌河河流洪水具有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高、突发性强等特点。为对叶尔羌河道进行洪水灾害治理,对该河的河道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叶尔羌河道纵坡变化大,上、中游河道表现为冲刷或冲淤基本平街,中下游纵坡明显减缓,河道加宽,摆动游荡。基于对河道情况、河床演变特性的分析,结合新疆当地防洪实践,提出了不同河段的治理思路,分析了应采用的防护建筑物结构型式,以供河道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对东江北干流中下游右岸一形状不规则桩基码头对河道流场影响进行数值模拟,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模拟此码头对河道流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码头建设后其局部水域流速变化较大,但对整个河道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9.
《人民长江》2021,52(12)
2020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历时长、范围广的强降雨过程,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1998年的罕见大洪水。基于现有资料,对2020年大洪水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来沙和三峡水库出库泥沙明显增多是造成宜昌至湖口河段河床冲刷量偏小的原因之一,同时中下游干流洪水顶托严重,减小了宜昌至湖口河道的输沙能力;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涨水较快,易造成河道泥沙落淤,汛后退水慢,河道泥沙得不到有效冲刷。湖口至江阴江段水面比降大,加之河道含沙量低,造成冲刷量偏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规律和未来冲淤趋势预测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长历时的冲刷,河道水位及形态出现显著调整,对长江中游河床的影响最为明显。以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研究区域,探究了长江中游河床冲淤、深泓变化、横向调整、床面糙率变化以及岸滩植被生长等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同流量下洪、中、枯水位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河床横向形态变化有助于岸线的展宽;2001~2009年间河床糙率显著增加,并自2009年以来河段粗化作用基本完成;而河段沿程深泓变化则与相应的中、枯水位的变化规律一致。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游河道治理、防洪规划及蓄滞洪区的利用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