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9,(26)
本文对胡凌老师的"网络传播秩序、谣言与治理"一文进行评述,首先认为从线下规制网络言论和行为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构架产生的问题,因为现实中有些人分不清楚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其次笔者认为信息的开放并不见得能完全消除网络谣言,因为社会从众心里会阻碍这一目的达成。再次,笔者认为必须要找到言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最佳平衡点,除了利用政府的力量外,还可以借助市场、社会规范以及网络构架进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微信健康类谣言影响公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阻碍我国健康传播的发展。微信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依托微信"强关系"传播的平台,表达方式具有煽动性,并且受众的辨别能力较差。微信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表现在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目标,表达方式上善于抓住受众心理、引发共情效应,内容呈现上多用"伪科学"迷惑受众。微信健康类谣言应当从微信官方、国家、公众三方面入手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0)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谣言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重视。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网络谣言传播危害的分析,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
[目的 /意义]研究微博谣言传播的共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干预程序化、常态化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微博谣言传播网络,结合该方法的相关指标与微博的特征,从连通性、凝聚性、距离等维度对传播网络展开分析。[结果 /结论 ]以"年薪十二万加税"谣言为例,通过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发现:同一主题下微博谣言传播路径会因一部分同时参与了多条微博转发的用户而相连接;单条谣言传播网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可归纳为单点爆发式、多点触发式以及多点连爆式。在具体的舆情策略制定上,不应采取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对不同结构的微博谣言传播网络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进而实现微博谣言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8)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速度加快、可信度增强和传播主体隐蔽性加强等特点,往往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政府应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强化新媒体谣言预警、辟谣和监督机制,依法惩处谣言的散布者,维护网络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6)
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笔者以微博谣言的治理为例,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网民、法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网民盲从跟风的心理、政府的不作为、"大V"利益诱惑的麻痹、媒体的失语,我们应当从改善民生、听取民意、及时应对、提升素养、培养"好声音"、完善法制等方面,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建立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2)
网络发展使得网络谣言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以"蛆橘事件"为背景,构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平均辟谣时间、网民接触速率进行了政策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平均辟谣时间,有利于增加网络谣言免疫人群,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
大学生运用网络在获取信息、增长见识的同时,由于自身处于受教育和成长的阶段,对不良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大学生有可能无形中成为网络谣言制造与传播的推手。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在举例分析大学生网络谣言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网络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原因,并进而提出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量迅速增长,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种网络谣言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网络谣言的内涵入手,梳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对遏制网络谣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5)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日益加大。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分析网络谣言造谣者与传播者的心理动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疏导措施。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5)
进入风险社会,危机爆发频率增加,危机传播研究也应势而起,在危机传播中,影响传播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噪音流的存在,本文就其噪音流中的谣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出发,寻求科学的辟谣方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
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0)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15.
网络给大众生活带来了便利,给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理念、生活方式、人生理念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谣言在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7):189-19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但同时,网络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造谣、传谣等现象层出不穷,在社会中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概念界定,分析我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现状,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4)
谣言自古有之,社会危害巨大。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谣言,引导舆论?基于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责任的社会认知,本文提出了新闻媒体要为党和人民扮演好"信息检测器""谣言粉碎机""舆论导航仪"三大角色。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散布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具有虚假性、广泛性、快速性、破坏性特征。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危害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离、责任感的缺失及网络行为的失范。防范网络谣言的有效模式是构建政府、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威胁。高校应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以应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5)
近期,网络谣言的发展迅速,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网络谣言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本课题将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个角度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以结合当前热点,提出相应的"辟谣"机制完善方案。该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学界对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认识。"辟谣"机制的理论创新研究,有利于加大对网络谣言的防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