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微生物危害分析,测试冷却分割猪肉冷链加工与物流过程的微生物数量和温度分布,明确关键污染环节和物流过程温度波动,建立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制定冷却猪肉冷链加工与物流HACCP计划,提出重点改善卫生管理和温度监控措施,使产品微生物数量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确保加工流通过程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
海水鱼营养成分丰富、水分含量高,在冷链物流中容易发生腐败变质。因此,通过了解冷链物流中海水鱼的腐败机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海水鱼产品保鲜,进而提升冷链物流中海水鱼产品品质。作者论述了海水鱼冷链物流中的自溶性腐败、氧化腐败和微生物腐败机制,并重点阐述了控制微生物腐败的保鲜技术研究进展。通过臭氧水、电解水、低温等离子体、辐照杀菌、高静压杀菌技术、光动力杀菌技术等减菌技术,可有效减少海水鱼表面微生物;采用温度控制、气调包装、活性包装等可有效控制冷链物流中海水鱼的微生物增长、蛋白质和脂质氧化,从而控制海水鱼的腐败变质,维持海水鱼的鲜度品质。这些研究发现可为进一步开发应用于冷链物流中海水鱼的保鲜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冷却肉微生物腐败与冷链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却肉极易发生微生物腐败,温度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冷链系统持续的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预防冷却肉腐败。本文简述了微生物代谢活动对冷却肉腐败的影响,重点将冷链系统分为加工冷链、运输冷链、销售冷链和家庭保藏四部分,分别从概念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加以阐述,并展望了其未来有待提高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食品冷链运输中存在的碳排放高、食品损耗高的问题,研究人员不断开发冷链新技术、优化冷链运输系统、优化运输路径。该文简述了减少食品冷链运输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方法,介绍了当前食品海陆空冷链运输的发展现状,叙述了吸附式制冷、光伏技术、蓄冷技术等制冷技术的研究发展,总结了真空绝热板、空气幕等应用于冷链运输设备围护结构的新技术、新材料,概述了精确测量并控制冷藏室温度、优化制冷系统及冷链运输设备的技术和方法,旨在为今后食品冷链运输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冷链和断链流通对冰藏大黄鱼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模拟了冰藏大黄鱼冷链与断链两种流通方式,采用多点温度采集仪实时监测不同流通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感官评定、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TVC)与嗜冷菌数(PBC)等指标来评价两种流通方式对大黄鱼品质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技术对冰藏大黄鱼冷链与断链流通中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波动加速大黄鱼的品质劣变,流通时间与其感官分值、TVB-N值、微生物数正相关,冷链组与断链组样品分别在347 h与275 h时超出货架期终点,货架期分别为275~347 h与203~275 h。样品经PCR-DGGE割胶回收测序,腐生葡萄球菌、假交替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在大黄鱼流通后期逐渐减少,假单胞菌与嗜冷杆菌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同时还有不动杆菌与希瓦氏菌。经综合评价,假单胞菌与嗜冷杆菌为大黄鱼冷链与断链流通过程中贮藏末期的主要优势菌。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技术在商办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葆兰 《食品科学》1997,18(8):18-22
微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国内外食品企业的重视,也越来越发挥它的显著的作用,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微生物技术总括起来包括两大部分:即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对有益微生物的利用是通过发酵取得微生物的菌体、代谢产物和酶加以实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综合应用微生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固定化活细胞技术、产物的分离和提取技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工程技术等。对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是免除有害微生物对食品加工的侵害和对产品的腐败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综合应用无菌化生产工艺技术、环境及设备灭菌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超滤技术、无菌包装技术、贮运销售冷链系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品种供应越来越丰富,我国易腐食品数量占到50%以上,易腐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焦点。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导致易腐食品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要确保易腐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而控制微生物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必须进行食品冷链,使易腐食品在整个流通过程处于低温环境下,才能保证食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与常规微生物相比, 病毒能在干燥、冷藏和冷冻等恶劣条件下长期存在并保持传染性, 而冷链食品具有全程低温及长途运输的特点, 这使得冷链食品成为全球范围内病毒大面积传播的风险点, 因此, 对冷链食品进行全面消毒也成为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本文围绕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的全链条, 对当前报道的冷链食品病毒传播情况进行了总结, 重点介绍了在低温条件下用于病毒控制的常用化学方法和紫外线照射、电离辐照及低温等离子体等物理方法, 分析阐述了其消毒作用机制、消毒效果及消毒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次生危害, 为食品安全防控领域从微生物污染防控向病毒污染防控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为采取科学合理的消毒方式实现对冷链食品病毒传播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温度波动对冷鲜养殖金鲳鱼鲜度品质的影响,通过模拟冷链流通的温度条件,分析样品流通过程中菌落总数、嗜冷菌数、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及K值的变化趋势,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流通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流通时间的延长,鱼肉中的菌落总数和嗜冷菌数呈上升趋势,鲜度指标呈劣变趋势,其中断链组的品质劣变速度显著高于冷链组(P<0.05),鲜度指标与微生物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能较好反映冷鲜金鲳鱼在流通过程中的鲜度损失情况。Alpha多样性指数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金鲳鱼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受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样品流通过程中的菌相分析表明:在门水平上主要优势菌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以苯基杆菌属为主,其中冷链组的次要优势菌是鞘氨醇单胞菌属、长绳菌属和unclassified_Anaerolineaceae;断链组的次要腐败菌是八叠球菌属、长绳菌属和unclassified_Anaerolineaceae。同时,从微生物代谢水平上发现,冷藏过程中断链组参与新陈代谢的相关基因相对丰度高于同一时间的冷链组。研究结果反映了...  相似文献   

10.
不同工艺条件对猪胴体和冷却猪肉微生物去污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调查了冷却猪肉生产企业现有生产工艺下微生物污染的状况 ;研究了对现有生产工序 (冲淋工序、冷却工序 )采用新的处理工艺 ,包括水冲洗、乳酸喷淋、冷分割以及联合处理等对猪胴体和冷却猪肉微生物去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 ,在现有生产工艺下 ,冷却猪肉微生物污染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 ,且达不到HACCP体系微生物控制要求 ;水冲淋、乳酸喷淋、冷分割单独处理或联合处理 ,均有显著的微生物去污染效果。如果采用热分割 ,劈半后冲洗 1min ,乳酸喷淋 1min ,则微生物去污染效果显著 ,可基本达到HACCP对微生物控制要求。如果采用冷分割 ,劈半后冲洗 1min ,冷却 2 4h ,再次采用冷分割效果较好 ,冷却猪肉可基本达到HACCP对微生物控制要求 ;若劈半后冲洗 1min ,乳酸喷淋 1min ,冷却 2 4h则可完全达到HACCP对微生物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生鲜食品极易腐烂变质、保鲜期短,在贮藏流通过程中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本文在分析食品冷链概念及构成的基础上,以超市乳制品冷链为例,通过对乳制品在储藏过程中设备温度的监控和记录,运用控制图原理,绘制了乳制品储藏温度的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分析温度控制图提示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工作人员可以将问题乳制品隔离评估,防止将有质量安全隐患的乳制品销售给顾客,控制图可以为乳制品冷链的质量安全管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水产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冷冻水产品在冷链流通过程中的温度波动会导致营养价值降低、食用品质劣化。本文综述了冷链流通过程中温度波动对冷冻水产品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并从多个角度总结了改善冷冻水产品品质的新兴技术,以期为冷链流通过程中冷冻水产品的品质保持和调控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冷链运输(Cold-chain transportation),是指在运输全过程中,无论是装卸搬运、变更运输方式、更换包装设备等环节,都使所运输货物始终保持冷链要求温度的运输。冷链运输方式可以是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也可以是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方式。冷链运输是冷链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冷链运输成本高,而且包含了较复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冷链运输管理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控制技术是保证低温肉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从原辅料的品质,生产加工过程的技术参数、人员、器具、环境和管理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同时还要考虑产品的水活度,采取保鲜技术和保鲜剂,选择合适的包装并进行二次杀菌以达到控制产品微生物水平的目标;并保证在产品的储运和销售过程中进行冷链控制,为消费者提供具有较长保质期、安全性高的肉制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冷却猪肉生产企业现有生产工艺下微生物污染的状况;研究了对现有生产工序(冲淋工序、冷却工序)采取新的工艺处理,包括水冲洗、乳酸喷淋、冷分割以及联合处理对猪胴体和冷却猪肉微生物去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现有生产工艺下,冷却猪肉微生物污染随季节发生显著的变化,且达不到HACCP体系微生物控制要求;水冲淋、乳酸喷淋、冷分割单独处理或联合处理,均有显著的微生物去污染效果.如果热分割,劈半后冲洗1分钟,乳酸喷淋1分钟微生物去污染效果显著;冷却猪肉可基本达到HACCP微生物控制要求.如果冷分割,劈半后冲洗1分钟,冷却24小时,再冷分割效果较好,冷却猪肉可基本达到HACCP微生物控制要求;若劈半后冲洗1分钟,乳酸喷淋1分钟,冷却24小时可完全达到HACCP微生物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微波解冻技术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秀忠 《肉类研究》2006,20(9):24-25
<正>1传统的解冻方法目前肉类加工企业所使用的肉大体可分为冷鲜肉、热鲜肉和冷冻肉。冷鲜肉有很多优点,但冷鲜肉的生产要有先进的设备、规划合理的厂房,成规模的冷藏条件,严格的检验程序,有效的配送工具,安全的销售形式与一整套运作方式共同组成。对环境温度和工作场所的卫生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并且要有严格的控制点。例如胴体冷却后,细菌必须控制在每平方厘米103~104个。如果超过了在以后分割、贮存、运输过程中变质较快。要在很短时间内将温度从38℃左右降到0~4℃,并在以后的分割运输中保持这个温度,不能有冷链中断,才能  相似文献   

17.
根据HACCP理念,利用电子标签将食品进行唯一识别,运用RFID、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B/S架构的食品冷链安全监控系统。企业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Web查询食品信息、冷链温度、视频信息和实时定位等关键数据,实现食品冷链加工、运输、仓储全过程安全监控,保障食品冷链安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冷却鸡肉工厂实际分割生产线和工艺对冷却分割鸡胸肉菌落总数的影响,探究了不同贮藏温度(0、4、7、10、15、20、25℃)下冷却分割鸡胸肉菌落总数的变化,对4℃贮藏的冷却分割鸡胸肉的菌落总数、假单胞菌、p H、TVB-N、感官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腐败限量,并结合logistic动力学一级模型和Belehradek二级模型,建立不同温度下冷却分割鸡胸肉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冷却鸡胸肉本身携带微生物并不多,二次污染是导致产品微生物增加的主要原因。预测冷却分割鸡胸肉的腐败限量的菌落总数是5.78 log(cfu/g),冷却分割鸡胸肉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时间与贮藏温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模型的R2在0.94以上,残差值的绝对值小于0.06。对4、7、10℃贮藏条件下的冷却鸡胸肉的货架期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相对误差在10%左右,说明该模型能很好的预测冷却分割鸡胸肉的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19.
定温流通条件下温度波动对冷藏米饭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定温流通条件下温度波动对冷藏米饭安全性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波动处理后4℃贮藏条件下米饭中细菌生长趋势、感官质量、pH值和Aw的变化,并由此建立了微生物数学生长模型。为快速、准确地评估冷链失控条件下冷藏米饭的货架期和安全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冷链生鲜食品及外包装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远程传播载体,增加了病毒通过“物传人”的感染风险。非热杀菌技术是一类新型杀菌技术,无需热能消耗即可杀灭食品中有害或致病微生物,避免了传统热杀菌技术传热相对较慢和对杀菌对象产生热损伤等缺点,将该技术应用于生鲜食品中不仅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还能在食品保鲜和延长货架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适用于冷链环节中生鲜食品表面及外包装的非热杀菌技术,包括化学消毒剂、紫外线辐射、臭氧消毒、低温等离子体等,并从不同非热杀菌技术的工作机制、对病原体的灭活作用、对冷链过程中生鲜食品的保鲜效果进行阐述,以期为非热杀菌技术在冷链生鲜食品中的杀菌消毒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保障冷链生鲜食品安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