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反气相色谱法研究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的探讨-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工作研究了升温方式、升温速度,探针分子链长和制样方法对反气相色谱测定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相分离点的测定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但影响相分离的第二拐折点后的保留特性。可以认为相分离过程中分子链的相互运动对探针分子运动的阻碍是造成共混样保留特性的原因。本工作所测得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已内酯共混体系的相分离点略低于文献采用其它方法所测定的值。  相似文献   

2.
PMMA、SAN改性PVC/CPE共混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刚性聚合物(PMMA、SAN)对PVC/CPE共混体力学性能、冲击断面形貌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MMA对PVC/CPE=100/10、100/15体系,SAN对PVC/CPE=100/10体系都具有显著的增韧作用和一定的增强作用;初步的测定显示,刚性聚合物能改善共混熔体的流变性,促进PVC/CPE共混体系中CPE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分散性。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用反气相色谱研完了两个氯含量相近的氯化聚乙烯共混体系的等温相分离过程。结果表明,该体系的等温相分离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称之为“诱导期”、“加速期”和“渐稳期”。在相分离过程中探针的保留峰形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体系的状态和相分离趋势。通过考查在等温相分离中升温前后保留体积和保留峰形的特性,认为大分子链的相互运动对探针分子运动的影响是造成相分离过程中各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此外还讨论了不同温度下等温相分离后的保留特性。  相似文献   

4.
氯化聚乙烯接枝共聚物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SC,TGA,DMA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CPE/AS机械共混物与CPE接枝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Tg),受热分解状态以及内耗,实验结果表明,CPE,AN与St三元接枝共聚物中有接枝成分存在。呈微相分离的结构,相间作用力较强,接枝物分离所得橡胶相和塑料相与其原组分相比,玻璃化转变温度均有所升高。而CPE/AS机械共混物中,相间作用力弱,呈相分离状态。共混物中各组分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原组分相比无变化。CPE接枝共聚物热分解速率与内耗小于机械共混物。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纳米碳酸钙(CaCO_3)对氯化聚乙烯(CPE)/丙烯酸树脂(ACR)/聚氯乙烯(PV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机械热分析(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体系的力学松弛行为、纳米CaCO_3在CPE/ACR/PVC共混体系中的分散状态及共混体系的断面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CaCO_3能够显著提高CPE/ACR/PVC共混体系的冲击性能,而不降低共混体系的强度。加入纳米CaCO_3后,共混体系的低温损耗(tanδ)峰强度显著增大,并且与冲击强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性。SEM观察发现,8 phr纳米CaCO_3可在CPE/ACR/PVC基体中形成纳米尺度的均匀分散,加入过多纳米CaCO_3则会出现明显的团聚。  相似文献   

6.
ATS/PEK—C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其相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动态力学扭辫分析(TBA)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乙炔端基砜(ATS)和酚酞型聚醚酮(PEK-C)共混物的相容性和相分离的行为特征.未固化ATS/PEK-C共混物为相容体系,ATS加入使PEK-C的Tg降低,共混物的Tg与ATS/PEK-C组成比有关.共混物在固化过程中发生相分离而形成两相结构,相分离程度与固化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采用多尺度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微观相形态和介观相界面、相分离过程等,对聚合物功能化和高性能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简要介绍现阶段应用于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模拟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尺度范围和适用体系,并阐述了如何实现从分子尺度到介观尺度的贯通模拟。详细讨论了以分子动力学和耗散粒子动力学为基础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在二元和三元的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相形态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多尺度模拟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AS/ABS/CPE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断裂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流变方法研究了ABS树脂与氯化聚乙烯(CPE)的相容性。通过力学性能的测试和电镜观察研究了AS/ABS/CPE共混体系力学性能与组成、工艺、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AS/CPE共混体系中加入ABS后,改善了AS与CPE的相容性,使该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共混体系相行为的动态流变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具有临界相行为(LCST、UCST)的聚合物共混体系,小应变状态下的动态流变行为对体系在相分离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极其敏感,非均相结构的产生使体系在长时松弛区域表现出与均相聚合物体系不同的粘弹松弛行为.即弹性显著增加、松弛时间明显增长以及时-温叠加原理失效,偏离经典的线性粘弹理论模型。这为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中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小角激光光散射(SALS)和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方法,考察了空心玻璃微珠(HGB)的含量及粒子尺寸对PMMA/SAN共混体系相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米级粒子HGB粒子的填充不影响聚合物基体的相分离机理,填充和未填充体系的相行为均遵循spinodal(SD)相分离机理,但HGB粒子对组成不同的PMMA/SAN共混物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HGB粒子的加入会使60/40PMMA/SAN基体相分离初期的扩散系数降低,减缓了相分离进程。微米级HGB粒子的加入对共混物基体的相形态与结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聚合物改性聚乳酸(PLA)的方法,可以通过添加小分子增塑剂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改性PLA的脆性,进一步就多元共混体系特别是可生物降解的共混聚合物中引入碳纳米管改进共混聚合物的相容性进行了介绍,对共混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在流变性能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共混聚合物/碳纳米管改性聚乳酸(PLA)复合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电子聚合物MEH PPV及其与金属喹啉配合物BAlq共混薄膜的光伏特性。测试结果表明:(1)共混膜中MEH PPV与BAlq发生了纳米级的相分离并形成互相渗透的结构,十分有利于光生激子离解为空穴和电子的过程及载流子在薄膜内的输运;(2)共混后的聚合物光伏器件的短路电流比共混前提高了200余倍。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膜材料的合金化是最为简便有效的膜材料改性方法,不同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是决定高分子合金膜物理性质的关键因素.文章讨论了涉及高分子合金膜体系相容性的几个主要热力学基础问题,包括两组分聚合物相容性的相图分析、高分子共混物在相转化过程中发生相分离的热力学、相分离的临界条件、高分子合金体系相容性的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14.
1,2-聚丁二烯橡胶共混物的相容性研究E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S.Krause理论对1,2-PBR/BR和1,2-PBR/SBR两种共混物的相容性进行了预测;通过粘度方法分析了聚合物(2)-聚合物(3)-溶剂(1)三元体系中两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研究了两种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并用溶液浇铸涂膜透射电镜(TEM)照片和相差显微镜照片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共混体系均为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共混相容性以1,2-PBR/BR较好,1,2-PBR/SBR次之。而且当BR含量为30%,SBR含量稍低于50%时,两共混体系均出现互为连续的相转变结构。  相似文献   

15.
乙炔端基砜和聚醚砜共混物的扭辫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扭辫分析技术研究了双[4-(4-乙炔端基苯氧基)苯基)砜(ATS)和聚醚矾(PES)共混物及其不同条件下固化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其动态力学行为。未固化共混物的相容性随ATS含量增加从相容体系转变为部分相容体系;在固化过程发生相分离,两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主要取决于固化条件。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共混炭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合物共混炭化法有望成为一种能够对炭材料孔径进行精细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两种热稳定性不同、可形成相分离结构的聚合物共混炭化,热稳定性高的聚合物经过高温炭化成为炭基体,热稳定性差的聚合物则在热处理过程中分解气化,并在炭化产物中留下孔隙结构.综述了聚合物共混炭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的原理、方法、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并指出共混聚合物分相相畴的控制和炭化过程中孔结构的控制是该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共混炭化法有望成为一种能够对炭材料孔径进行精细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两种热稳定性不同、可形成相分离结构的聚合物共混炭化,热稳定性高的聚合物经过高温炭化成为炭基体,热稳定性差的聚合物则在热处理过程中分解气化,并在炭化产物中留下孔隙结构。综述了聚合物共混炭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的原理、方法、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并指出共混聚合物分相相畴的控制和炭化过程中孔结构的控制是该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CPE/EVA共混体系的辐射交联规律,证实了该共混体系对文献[4]的适应性,发现在CPE/EVA共混体系中,随辐射剂量的增加,CPE的结晶度和熔点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针对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二元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外加直流电场下制备的PDLC的相图研究以及PDLC形成过程中相分离情况。在PDLC制备过程中由于外加直流电场对小分子液晶的作用,使液晶在此二元结构中的清亮点发生变化。结果表明,直流电场的引入导致PDLC中液晶清亮点升高。相分离行为主要是跟踪PDLC形成过程中由于小分子液晶与高分子链段之间的排斥作用而引起的相分离,研究了不同条件下PDLC相分离的快慢。  相似文献   

20.
利用Tompa拓展的Flory-Huggins溶液理论,对聚丙烯腈(PAN)湿法纺丝凝固过程中相分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针对聚合物/溶剂/非溶剂体系,计算了溶剂-非溶剂、溶剂-聚合物以及非溶剂-聚合物的体系相互作用参数,得到了高浓度三元体系的双节线.结果表明,相对于二甲基甲酰胺(DMF)币二甲基乙酰胺(DMAc),以二甲基亚砜(DMS0)为溶剂的体系中双节线离聚合物-溶剂轴的距离最远,非溶剂与溶剂之间的双扩散缓和,是纺丝体系中溶剂的最佳选择.湿法纺丝的相分离存在瞬时双扩散和迟豫双扩散两种机理,瞬时双扩散机理引起纤维内部产生孔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