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光光度、总透光度、光学显微镜测定,研究了新型复合澄清剂硫锑酸钠在耐碱SiO_2—ZrO_2—Na_2O系统玻璃澄清过程中的应用.与Na_2SO_4作澄清剂的对比试验说明,硫锑酸钠澄清的玻璃中气泡少、透热性好、澄清程度深.新型澄清剂在提高玻璃质量、节能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硫锑酸钠用作耐碱玻璃的澄清,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当前我国GRC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是解决制品的长期耐久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三个方面展开,即研究耐碱抗侵蚀的玻璃纤维;寻求低碱度的水泥;对玻璃纤维进行被复处理.近年来国内外对耐碱玻纤成分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GRC制品已开始走向实用阶段.但目前GRC制品只能用在非承重件方面,为扩大GRC在承重件方面的应用,系统研究耐碱玻璃纤维的成分,进  相似文献   

3.
SiO2-TiO2-Al2O3-R2O系统逆性玻璃中TiO2耐碱二重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SiO2-TiO2-Al2O3-R2O系统逆性玻璃的耐碱性及由玻璃转入碱侵蚀液中的SiO2及TiO2的量,分析了TiO2在玻璃耐碱性上的二重性,得出氧化物自身的耐碱性与氧化物对玻璃耐碱性的影响是2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不同氧化铝含量的SiO_2-Al_2O_3-B_2O_3-MO(M=Mg2+、Ca2+、Sr2+)系统无碱铝硼硅酸盐玻璃。通过X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对玻璃样品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对其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铝硼硅酸盐玻璃中,随着氧化铝含量的增加,更多的铝离子与游离氧参与组成玻璃网络结构的形成,与此同时,碱土金属离子进入玻璃网络空隙,导致玻璃的介电性能和密度改变,介电常数在氧化铝含量(摩尔分数)为11.4%附近出现极大值。玻璃中的游离氧或是形成[AlO_4]进入玻璃网络或是与铝离子形成[AlO_6],数量不断减少。随着氧化铝含量的增加,密度和硬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且均在氧化铝含量(摩尔分数)11.6%和12.2%时出现了极大值。  相似文献   

5.
在高碱铝硅酸盐玻璃中引入ZrO_2,考察了不同含量的ZrO_2对玻璃热学性能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认为ZrO_2在玻璃网络中虽属网络外体离子,但它更多的起到了网络中间体的作用,能够显著提高玻璃的熔化温度、退火上下限温度和转变温度,降低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Al2O3制品的烧结机理,分析了烧成气氛,添加剂对Al2O3制品烧结的影响,探讨理想的升温制度、保温时间.  相似文献   

7.
滕立东  张晓凯 《玻璃》1996,23(1):1-5
采用顺磁共振(ESR)、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AX)、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方法,研究了Cr2OE对R2O-CaO-Al2O3-SiO2系统更上一层楼的晶行为的影响,并对 球状析晶机理进行了分析。球晶是由放射状的针形晶体所构成,尺寸约为几个毫米,且呈均匀分布,主晶相为β-CaSiO3。析晶机理是玻璃中的铬在热处理过程中首先以铬钙尖晶石固熔体「CaCr2Or」的形式析出,然后β-Ca  相似文献   

8.
AZS耐火材料侵蚀形成玻璃缺陷的机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玻璃》2011,38(8):29-32
论述了因AZS耐火材料侵蚀形成玻璃缺陷的机理,以及AZS耐火材料在玻璃窑炉中的蚀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添加K2O的Na2O—Al2O3-B2O3系统低熔点玻璃,研究了玻璃的转变温度(Tg)、热膨胀系数(仅)和玻璃的红外光谱,表明随着K20含量的增加Na2O—AlO3-B2O3玻璃熔化温度、转变温度也降低,添加K20玻璃的热膨胀系数较大,在近红外区有一水分的吸收带,在中红外区有B—O、A1-O的特征吸收带,玻璃的Tg、仅与玻璃中K2O含量的关系,混合碱效应对玻璃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Al/(Al+Si)摩尔比对碱铝硅酸玻璃短中程结构、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Al/(Al+Si)比增大,玻璃网络中非桥氧向桥氧及三键氧转变;其中Al/(Al+Si)比大于0.3时,非桥氧主要转变为三键氧.随着Al/(Al+Si)比增大,结构单元向高聚合度转变,玻璃网络连通性增加,从而玻璃的...  相似文献   

11.
主要针对熔制硼硅酸盐玻璃时对锆刚玉砖、镁砖、硅砖的侵蚀情况进行实验分析.为合理选择熔窑耐火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传统高温熔融法熔制Li2O-Al2O3-SiO2系高铝玻璃,改变碱金属氧化物n(Li2O)/n(Na2O)的摩尔比,运用阿基米德排水法、热膨胀仪、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测试手段和仪器,探究了混合碱金属效应对Li2O-Al2O3-SiO2系玻璃结构和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n(Li2O)/n(Na2O)比例增大,混合碱金属效应对Li2O-Al2O3-SiO2系玻璃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一致,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当R=0.25(R=n(Li2O)/[n(Li2O)+n(Na2O)],摩尔比)时,出现极值,此时密度达到最大2.447 4 g/cm3,热膨胀系数达到最大7.811 7×10-6/℃;对玻璃特征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至消失;对玻璃的析晶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对玻璃三维骨架结构中的硅氧四面体Qn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SiO2-TiO2-Al2O3-MO-R2O系统逆性玻璃的耐碱性,及由玻璃转入碱侵蚀液中的各氧化物的量,分析了氧化物自身的耐碱性与氧化物对玻璃耐碱性的影响关系,得出了该系统中氧化物自身的耐碱性序列及氧化物对玻璃耐碱性影响的序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玻璃受碱侵蚀的失重,侵蚀液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FeCl3表面浸渍层在碱溶液中的稳定作用,玻璃在碱液中侵蚀时,Al2p和Si2p电子结合能降低,这是因为OH^-对玻璃表面的侵蚀引起了玻璃骨架中Si-O-Si和Al-O-Al键的断裂,表面生成了铝酸盐和硅酸盐凝胶。FeCl3对玻璃表面的浸渍作用割断了碱对玻璃表面的直接作用,因而具有抗碱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15.
Na2O-Al2O3-B2O3系统低熔点玻璃的热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  安百江  曾雄伟  邢利 《陶瓷》2007,(3):16-18,36
介绍了Na2O-Al2O3-B2O3系统玻璃的制备,确定了Na2O-Al2O3-B2O3系统玻璃的成玻范围,研究了玻璃的转变温度(Tg)、软化温度(Tf)和热膨胀系数(α),以及玻璃的Tg、Tf、α与玻璃组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传统熔融冷却法制得SiO_2-B2O3-Bi3O_2系统玻璃,采用差热分析法研究了玻璃的结构和玻璃的特征温度Tg和Tf,测试了玻璃的密度、热膨胀系数、介电常数等性能。结果表明,在SiO_2-B_2O_3-Bi_3O_2系统玻璃中,当ZnO含量增加,ZnO/SnO_2质量比上升时,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密度和摩尔体积均呈下降趋势,玻璃的转化温度Tg和软化温度Tf变化不大,析晶温度Ts则有明显的上升。  相似文献   

17.
陈虎  吴也凡 《陶瓷学报》2012,33(1):45-49
以传统的玻璃制备方法熔融法制备出适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封接用的BaO-A12O3-B2O3-SiO2体系微晶玻璃封接材料。玻璃封接材料属于多组分玻璃,分别经700℃、800℃和900℃热处理100h后的XRD图谱分析表明,700℃时其主晶相为钡长石BaAl2Si2O8,800℃时析出的晶体也比较多而且较杂,但以钡长石为析出的主晶相。随着烧结温度升高到900℃,原料间的反应更完全,析出单一的钡长石相及少量的BaSiO3相。A12O3的含量适中(5mol%)时,A13+主要作为网络修饰体存在于玻璃网络结构之间,此时使[BO3]转变为[BO4],从而提高玻璃的稳定性;当A12O3超过一定量时,A13+开始作为网络形成体存在于玻璃网络结构之间,又使得[BO4]转变为[BO3],降低了玻璃的稳定性。增加A12O3含量可以提高玻璃的稳定性,降低玻璃的析晶趋势。A12O3含量为5mol%时,玻璃的稳定性比含量为2mol%及10mol%时更好。玻璃A1、A2和A3的热膨胀系数TEC(×10-6K-1)分别为10.68,10.81,10.52,均在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探索了对含铅、锌、锶的玻璃样品中B2O3质量分数的测定方法,详细介绍了试验操作步骤及反应原理,并且对3种玻璃进行了重复性验证以及回收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可有效消除玻璃中的铅、锶、锌等元素干扰,能显著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和重复性。试验标准偏差均低于1%,加标回收率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整ω(Bi_2O_3)/ω(BaO)比例关系,研究了Bi_2O_3-B_2O_3-BaO低熔点玻璃体系结构和性能,通过DTA测定了玻璃软化温度和转变温度,热膨胀测试仪测试玻璃膨胀系数,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研究玻璃结构和玻璃化程度。结果表明:玻璃的软化温度和转变温度都随着BaO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均处于较低的温度变化区间;玻璃的热膨胀系数随着BaO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升高,XRD表明,玻璃的玻璃化程度良好,没有析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