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针对气相对水泥基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影响,通过差示热膨胀测试方法对引入气相的水泥基材料的热膨胀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引入气相水泥石的热膨胀率曲线变化趋势与纯水泥石试样大致相同,只是在150℃时水泥石最大热膨胀率随引气剂的掺入有所降低,而在高温下收缩更加显著,并随着引气剂掺量的增加,收缩略有增加.并利用MIP和XRD等方法对其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水泥石热膨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水泥石从室温(20℃)升到600℃和经室温到180℃热循环后再从室温升至600℃的热膨胀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水泥石热膨胀率的变化均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先提高而后再降低的趋势,而热膨胀率达最大值时前者温度较后者低70℃左右,即热循环可以提高水泥石在受热时出现收缩的温度值.借助于DSC/TG和XRD测试手段,对水泥石的热膨胀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3.
掺防冻剂水泥石——集料粘结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论了正、负温条件下掺几种防冻剂、混合材的纯水泥石抗拉强度、集料——水泥石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4.
集料对水泥基材料热膨胀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石英砂、石灰石和花岗岩3种集料分别对水泥基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对集料、水泥石及不同灰砂比(C/S)混凝土从室温至600℃范围内热膨胀率的测定与分析,得出集料掺加量对混凝土热膨胀率的影响规律:混凝土的热膨胀率为集料和水泥石的双重作用所致,在室温至集料与水泥石热膨胀率"交汇点"(石灰石、石英砂和花岗岩与水泥石热膨胀率"交汇点"温度分别为197、160和180℃)温度范围内,集料的膨胀对水泥石的膨胀起限制作用;在"交汇点"温度到600℃范围内,集料的膨胀对水泥石的收缩起限制作用;集料热膨胀率越大(如石英砂),在混凝土中掺加量越多,制得的混凝土的热膨胀率随温升而增大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掺磨细矿渣粉和高钙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俊梅 《山西建筑》2009,35(1):181-182
针对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掺入后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认识不足的现状,对单掺和双掺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混凝土的性能和胶砂强度进行了研究,对掺加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葛文红 《山西建筑》2010,36(35):146-147
详细阐述了掺磨细矿渣粉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选用水泥、磨细矿渣粉品种的原则,分析了影响磨细矿渣粉置换率的因素,明确了确定最佳置换率的方法,指出掺磨细矿渣粉的水泥混凝土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可在公路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磨细矿渣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针对不同比表面积磨细矿渣粉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磨细矿渣粉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超量系数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掺磨细矿渣粉混凝土各龄期间强度的关系和掺磨细矿渣粉混凝土强度公式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粉煤灰与矿渣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单掺粉煤灰、磨细矿渣及它们复合后的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掺Ⅰ级粉煤灰及磨细矿渣混凝土的3d、7d强度低于未加掺合料的混凝土强度,并且随粉煤灰或磨细矿渣掺量的增加,强度降低幅度增加;28d时,单掺Ⅰ级粉煤灰及磨细矿渣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未加掺合料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持续增长。在相同掺量时,Ⅰ级粉煤灰,磨细矿渣复合掺合料混凝土的各龄期强度高于相同掺量Ⅰ级粉煤灰混凝土及磨细矿渣混凝土,磨细矿渣,Ⅰ级粉煤灰的合理比例为7:3。  相似文献   

9.
提高水泥石—集料界面粘结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研究了提高普通混凝土中水泥石集料界面粘结强度的途径,结果表明:在水泥中掺加超细矿渣粉,低温浅烧处理大理石集料,集料表面涂以硅烷偶联剂或丁苯胶乳,以低水灰比浆体包裹集料,均可使水泥石集料界面粘结强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对以上提高水泥石集料界面粘结强度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比研究了碱矿渣水泥石与不同粉煤灰掺量(质量分数,下同)的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在室温至1000℃时的抗压强度和外观变化,应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常温及高温后上述水泥石的物相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常温下,碱矿渣水泥石抗压强度高于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且碱矿渣水泥石耐高温性能优于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600℃下,碱矿渣水泥石发生固相反应,产物为钙黄长石;粉煤灰掺量分别为50%和30%的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在800,1000℃时的抗压强度降低为0,在1000℃下,其固相反应产物为钙黄长石和透辉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温条件下矿渣混凝土的力学、热物理性质以及微观特性,实验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某型矿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质量损失率,并进行DSC热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矿渣混凝土热量的变化规律呈现出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温度小于500 ℃时,矿渣混凝土FTIR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是当温度大于500 ℃时,矿渣混凝土的FTIR曲线在波数为750~620 cm-1内呈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田华  叶乃清  王庆 《石材》2007,(11):53-56
以成都亚鑫矿渣微粉公司提供的矿渣为主要原料,辅以其它化工原料,采用熔融-浇注-微晶化工艺制备了矿渣微晶玻璃。利用DSC、XRD、光学显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基础玻璃的析晶温度和矿渣微晶玻璃的结晶相,考察了矿渣微晶玻璃的组成对成型性能的影响以及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玻璃晶化的影响,分析了矿渣微晶玻璃的析晶机理。  相似文献   

13.
隧道路面钢渣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衰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加速磨耗仪模拟了隧道钢渣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衰减过程,研究了钢渣沥青混合料(SSAM)在不同钢渣掺量、不同荷载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滑性能衰减规律,并且结合扫描电镜(SEM)及压汞(MIP)试验,分析了SSAM抗滑性能衰减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钢渣的掺入从衰减终值、损失率和衰减速率3个方面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SSAM抗滑性能随钢渣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50%钢渣掺量处出现拐点;荷载对SSAM抗滑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衰减过程的第2阶段至第5阶段,温度对SSAM抗滑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1阶段;钢渣集料表面纹理丰富,孔结构和孔级配更合理,从而改善了SSAM沥青膜的黏结性,提高了SSAM抗滑性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以适量硅灰与P·O42.5水泥复合组成的胶材,与锰渣经过拌合、成型、养护等工序后,制得锰渣轻质保温墙砖.通过强度、导热系数的回归分析,探讨了锰渣墙砖的干缩机理;通过XRD与SEM分析,对比了新旧方案下锰渣复合材料的早期水化产物与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激发剂碱浓度和模数对碱矿渣混凝土经高温作用后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水胶比为0.45的碱矿渣混凝土,当水玻璃模数低于1.5时,随着碱浓度的增加,碱矿渣混凝土高温后的残余抗压强度先提高后降低,碱浓度为6%时最高;而当模数为2.0时,碱浓度为8%的残余抗压强度最高.当碱浓度低于6%时,水玻璃模数与碱矿渣混凝土高...  相似文献   

16.
以水泥、钢渣、标准砂为原材料,通过碳化养护制备钢渣砖。研究了钢渣掺量、水灰比、碳化强度和碳化时间对钢渣砖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利用XRD和SEM对钢渣砖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钢渣砖的力学性能先提高后降低,钢渣掺量为40%时,钢渣砖的力学性能最佳,7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为6.9、47.7 MPa;钢渣砖的力学性能随着水灰比的升高而降低,水灰比为0.5时,钢渣砖的抗折和抗压强度最高;碳化压强为3 MPa、碳化时间为3 h时钢渣砖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7.
对热电厂所排的炉底渣进行磨细加工成灰渣。测试分析了磨细灰渣的化学成分、相组成以及火山灰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磨细灰渣的45μm筛余量控制在10%左右时其品质为最优。将磨细灰渣应用于泡沫混凝土作一研究探讨。泡沫混凝土的多孔结构为磨细锅炉灰渣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矿渣土的热膨胀系数是矿渣地基体积稳定性的重要表征参数之一,文中采用示差法研究了不同颗粒级配、不同埋深和不同升温速度条件下矿渣土的热膨胀系数的变化规律,阐述了矿渣土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因素以达到提高材料利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Weekly storage of coolness in heavy walls (walls with large thermal inertia or large characteristic time constants or low Fourier numbers) wa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by considering one-dimensional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the walls. The study consisted of first analyzing the heat flow through a single wall and considering 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on the insid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constant inside air tempeture throughout the day, variable inside air temperature on a 24-hour cycle, and variable inside air temperature on a 48-hour cycle. Next, the heat flow through walls was studied through a thermal network analysis of a simple building. In this case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ambient air temperature (following a periodic distribution) was increased suddenly and followed this new distribution for many days thereafter.It was concluded that walls with high thermal inertia or time constant can store coolness for several days. The larger the time constant of the wall (for example adobe as compared with brick) the longer it takes for the wall temperature to reach a steady periodic distribution after the change has occurred. However, because of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dobe, the retrieval of the stored coolness in these walls is slow, and the mean daily temperature of the room air in the adobe building does not change appreciably beyond seven days after the change. Increase of the wall thickness beyond 50 cm does not improv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20.
高温下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的水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程度和水化产物种类的测定,以及对硬化浆体显微形貌和孔结构的观察,研究了高温养护对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性能和硬化浆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养护能明显缩短矿渣胶凝材料水化诱导期,激发矿渣活性,加快早期水化反应速率,但对水化产物种类的影响很小;高温养护使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硬化浆体结构更致密,孔结构明显改善,孔隙率降低,粗孔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